4月26日,美國錢德拉(Chandra)X射線天文臺科學中心以“美國航空航天局的錢德拉X射線天文臺發現超新星起源的新證據”(NASA"s Chandra Finds New Evidence on Origin of Supernovas)為題發布新聞,報道了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與美國麻省大學等單位合作,利用美國錢德拉X射線天文臺觀測數據完成的一項有關Ia型超新星爆發的研究成果。
Ia型超新星是一類特別的天體,具有一致的峰值光度,被作為標準燭光廣泛應用于宇宙學距離測定之中,對Ia型超新星的觀測直接導致了宇宙加速膨脹和暗物質的發現。但是,Ia型超新星的前身星性質和爆發機制仍不清楚。目前主要的Ia型超新星爆發模型有兩類,即單簡併模型和雙簡併模型。在單簡併模型中,一顆白矮星(簡併星)和一個正常恒星組成雙星系統,白矮星從正常恒星吸積物質,超過白矮星的質量上限(1.4倍太陽質量),發生塌縮和熱核聚變,導致超新星爆發,而正常恒星則會存活下來。雙簡併模型則是兩顆白矮星并合,發生超新星爆發,不再有星體遺存。由于在單簡併模型中,白矮星爆發時的質量在1.4倍太陽質量附近,可以很好地解釋Ia超新星爆發時相同的峰值光度,因此是最廣為接受的Ia超新星模型。但是,觀測方面的證據還非常缺乏,人們更不清楚在Ia超新星爆發之前雙星系統的參數和物理狀態。
公元1572年,丹麥著名天文學家第谷(Tycho Brahe)觀測到一顆超新星爆發,多方面的研究表明,這是一顆典型的Ia型超新星。高能所盧方軍與美國麻省大學天文系王青德(Q. Daniel Wang)等人合作,通過分析Chandra X射線天文臺對第谷超新星遺跡的觀測數據,發現在該遺跡中存在一個特別的X射線圓弧(見圖1),經過與其他波段觀測結果的比較分析,他們認為該圓弧很可能起源于超新星爆發的過程中被爆炸拋射物剝離的伴星外層大氣。在圓弧以外,還存在一個白矮星爆炸拋射物缺失的區域,正好對應著伴星對爆炸拋射物的阻擋和減速。以上圖像曾被眾多有關Ia型超新星的理論和數值模擬研究所預言,但這是首個觀測證據。
根據X射線圓弧的位置,以及早先人們對伴星候選體的觀測,盧方軍等進一步推導出第谷超新星前身星的雙星軌道周期約5天、半徑約1千萬公里,伴星在爆發中被剝離了約千分之二個太陽質量的外層大氣,同時伴星本體獲得了約40公里/秒的加速。圖2給出了超新星前身星系統及爆炸后伴星和被剝離外層大氣的運動示意圖。
此項成果將發表在5月1日出版的美國《天體物理學雜志》上。
圖1: 第谷超新星遺跡的X射線輻射合成圖像,其中藍色為高能量的非熱X射線輻射,代表著超新星爆發與周圍物質的相互作用區。黃綠色的是高溫的爆炸拋射物發出的熱輻射。
圖2:第谷超新星的前身星系統及爆發后伴星本體和被剝離外層大氣的運動
加拿大西安大略大學的科研團隊在使用智利歐洲南方天文臺的甚大望遠鏡(VLT)時,首次在一顆白矮星WD0816-310的表面觀察到金屬“疤痕”。這些疤痕是恒星在吞噬其周圍行星和小行星后留下的明顯標志。研究......
近日,美國政府公布了2025財年預算。根據計劃,針對太空望遠鏡的資助將大幅削減。這也意味著,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將不得不關閉運行近25年的錢德拉X射線望遠鏡(簡稱錢德拉)。錢德拉是近25年來......
近日,中國科學院云南天文臺恒星物理研究團組蘇杰和李焱研究員合作,利用星震學方法對一顆可能存在p模式震動的極小質量白矮星(extremelylow-masswhitedwarf)進行了研究,不但實現了對......
近日,中國科學院云南天文臺大樣本恒星演化研究團組博士李振威等利用最新得到的物質交換穩定性判據,并結合雙星星族演化模型,探索了銀河系內雙白矮星星族的物理性質。相關研究成果發表在《天文與天體物理》(Ast......
8月4日從中國科學院云南天文臺獲悉,該臺研究人員近期發現,白矮星吸積的物質能有效阻止白矮星表面光學厚星風的發生,這可能改變人們對Ia型超新星前身星單簡并星模型的認識。著名國際期刊《皇家天文學會月刊》在......
近日,中國科學院云南天文臺博士研究生崔英朕與孟祥存研究員在吸積白矮星領域獲得新的進展。他們發現白矮星吸積的物質能有效阻止白矮星表面光學厚星風的發生,這可能改變人們對Ia型超新星前身星單簡并星模型的認識......
能夠產生高能宇宙粒子(包括強子和電子)的天體,被統稱為宇宙粒子加速器。其中,能夠產生強子的天體被稱為宇宙線加速器。迄今為止,人們觀測到的宇宙線的最高能量已達到1020電子伏特。陳松戰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
中國科學院云南天文臺恒星物理團組和北京師范大學教授付建寧合作,在恒星演化模型的基礎上,探究了碳/氧白矮星內核的化學組成輪廓對其脈動周期的影響。研究利用星震學方法,探測一顆DA型脈動白矮星HS0507+......
白矮星示意圖近期,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博士孔嘯、研究員羅阿理基于LAMOST(郭守敬望遠鏡)光譜數據,在Gaia(歐洲航天局蓋亞空間望遠鏡)數據的白矮星侯選體樣本中證認出6190顆白矮星,其中1920......
近期,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博士孔嘯、研究員羅阿理基于LAMOST(郭守敬望遠鏡)光譜數據,在Gaia(歐洲航天局蓋亞空間望遠鏡)數據的白矮星侯選體樣本中證認出6190顆白矮星,其中1920顆是首次發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