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腺癌屬于女性群體中比較常見的癌癥,其多發生于乳房腺上皮組織,并且最近幾年的發病率逐年提升,已經成為子宮癌外,女性群體中發病率最高的惡性腫瘤。乳腺癌多發生在絕經期前后、40-60歲的女性群體。該病主要臨床癥狀為疼痛、乳腺腫塊、腋窩淋巴結腫大、乳頭改變和溢液等,對女性群體的身心健康造成了較大的影響。如今,隨著高頻彩色多普勒超聲被引入到早期乳腺癌的診斷之中,可以大大提高該類疾病的診斷率,提高了患者的治療效果。
1 臨床資料與方法
1.1 臨床資料
本次研究選擇了2014年3月-2015年3月在我院接受治療的56例早期乳腺癌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患者年齡在39―58歲,平均為48.5歲。所有患者均為單側發病,而且有乳腺腫塊,其中伴有乳頭溢血的5例、溢液13例,乳房疼痛的有26例,腋窩淋巴結腫大7例,乳頭下陷的5例等。
1.2 方法
所有患者采用Philips HD15和ACUSON S2000彩色超聲診斷儀進行檢查,將其探頭頻率調制5.0-13MHz。取患者仰臥位,暴露雙側腋窩及乳房部分,雙臂上舉,以乳頭為中心,先進行高頻超聲檢查,此過程中要將探頭從乳房外緣開始逐漸向乳頭進行放射狀檢查,同時對腫塊的部位、形態、邊界、包膜、縱橫比、內部回聲特點、體積、有無鈣化以及腋窩淋巴結有無腫大等進行觀察。同時還要對血流分級情況進行記錄。借助彩色多普勒對腫塊內部及周邊的血流分布情況進行觀察,并對血流的阻力指數及最大峰值流速進行測量和記錄。
1.3 血流信號的分級
根據ADLER方法對血流信號進行分級,具體分類方案如下:(1)0級:病灶內未發現血流信號;(2)1級:病灶內血流信號比較弱,僅發現1-2處棒狀或點狀信號;(3)2級:病灶內血流信號中等,發現3-4處點狀血流信號或<3條小血管,或不多于1條主血管;(4)3級:病灶內血流豐富,可見超過3條血管,或者血管呈交織網狀。
2 結果
2.1 病理結果
本次研究的56例早期乳腺癌患者給予了高頻彩色多普勒超聲檢測,然后又進行了手術病理檢查,結果有52例患者被證實是乳腺癌,其超聲診斷率91.07%。其中,浸潤性小葉癌14例(25.0%),侵潤性導管癌25例(44.64%),黏液腺癌13例(23.21%)。有4例被誤診,其誤診率為8.93%,其中脂肪瘤1例、纖維瘤2例、乳腺增生1例。
2.2 高頻超聲表現
通過高頻彩色多普勒超聲檢測之后發現,腫塊直徑范圍在0.7-7.5cm。腫塊內部回聲不均勻占87.5%(49/56),形態不規則占89.29%(50/56),后方回聲衰減占64.29%(36/56),包膜占8.93%(5/56),伴有微鈣化占21.43%(12/56),同側腋窩淋巴結轉移占25.0%(14/56)。
2.3 彩色多普勒血流顯像表現
56例早期乳腺癌患者腫塊內或周邊發現動脈血流信號,其流速范圍在12.7-42.5cm/s,平均(21.7±6.8)cm/s。其中按ADLER方法劃分后發現,0級占3.57%(2/56),1級占14.29%(8/56),2級占73.21%(41/56),3級占8.93%(5/56)。
3 討論
早發現、早診斷、早治療已經成為臨床上治療早期乳腺癌的關鍵。近些年來,高頻彩色多普勒超聲技術在乳腺癌的診斷中被廣泛應用,有效的提高了該類疾病的診斷率。通常情況下,乳腺癌的超聲特征表現為:形態不規則,邊緣模糊,呈毛刺狀邊緣,內部回聲不均,后方回聲衰減,可見簇狀微小鈣化,血流豐富,阻力指數一般大于0.7。如果發現邊界清晰則說明腫瘤呈外推性生長,反之則說明腫瘤組織呈浸潤性生長,臨床調查發現,大部分乳腺癌都呈現邊緣光滑分布。
乳腺癌的高頻彩色多普勒超聲檢測特點為:(1)乳腺癌腫塊血流豐富,一般以1和2級為主。且多呈浸潤性生長,需要豐富的血流來提供營養。(2)腫塊血流RI一般大于0.7,腫瘤內可見新生血管,其管腔小、壁薄,血管扭曲、擠壓,缺乏肌層,一般會出現盲端,從而導致靜脈回流障礙,增高血流阻力。因此,與良性病變相比,乳腺癌在形態、包膜、邊界等二維聲像圖中會出現部分重疊與交叉現象,所以需要借助高頻彩色多普勒超聲進行檢測,從而對乳腺腫塊周邊及血流頻譜參數和血流豐富程度進行觀察,從而對乳腺良惡性腫塊進行判斷,必要的時候還可以進行超聲定位來對病變組織進行有效的檢查。
綜上所述,乳腺癌高頻彩色多普勒超聲具有明顯的特征,然后結合血流顯像分析,可以有效提高乳腺癌患者的診斷率,為患者的后期治療及康復提供良好的借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