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資料與方法
76例患者為2002年7月至2004年8月全部行高頻彩色多普勒檢查并經手術病理證實的患者。
使用儀器為Logiq 500 PRO彩色多普勒超聲診斷儀,探頭頻率為11MHz。患者取仰臥位,充分暴露兩側乳房,對4個像限、乳暈區及腋窩下分別進行直接掃查。首先進行二維超聲檢查,在病灶位置重點觀察腫塊的邊界、形態、縱橫比、內部回聲、內部有無針尖樣鈣化、有無后方回聲衰減等,然后觀察彩色多普勒血流顯示情況。按Adler分級:0級,病灶內未見血流信號;I級,少量血流,可見1―2處點狀血流信號,管徑<lmm;Ⅱ級,重量血流,可見一條主要血管,其長度超過病灶半徑或幾條小血管;Ⅲ級,豐富血流,可見4條以上血管或血管相互連通,交織成網狀。
2 結果
2.1 76例乳腺癌術前超聲與術后病理對照 符合診斷者68例(符合率89%)包括浸潤性導管癌31例,導管內癌14例,髓樣癌9例,單純癌7例,浸潤性小葉癌3例,導管內乳頭狀瘤癌變3例,腺癌1例。誤診8例,其中誤診為纖維腺瘤5例,病理結果為髓樣癌4例,浸潤性導管癌1例;誤診為乳腺增生2例,病理結果為浸潤性導管癌;誤診為囊腫1例,病理結果為導管內乳頭狀瘤癌變。
2.2 二維聲像圖特點
2.2.1 邊界 54個腫塊邊界不清楚,邊界清楚22例(浸潤性導管癌12例,導管癌5例,髓樣癌及單純癌各3例,浸潤性小葉癌2例)。
2.2.2 形態 58個腫塊形態不規則,可呈偽足狀、蟹足狀、角征、花朵狀;形態規則18例(浸潤性導管癌8例,導管癌4例,髓樣癌3例,單純癌2例,導管癌1例)。
2.2.3 縱橫比(L/T) 本組縱橫比>0.77有57例,只有19例<0.77,>1者有13例。
2.2.4 內部回聲 68個腫塊內部回聲不均勻,回聲均勻8例(髓樣癌5例,單純癌2例,浸潤性導管癌1例)。
2.2.5 針尖樣鈣化 28個腫塊內可見針尖樣鈣化,未見針尖樣鈣化48例(浸潤性導管癌25例,導管內癌8例,髓樣癌8例,單純癌7例)。
2.2.6 后方回聲衰減 31個腫塊后方回聲衰減,未見后方回聲衰減45例(浸潤性導管癌31例,導管內癌8例,單純癌6例)。
2.3 乳腺癌血流信號分級 0級9例,I級12例,Ⅱ級39例,Ⅲ級16例。
3 討論
二維成像及彩色多普勒技術的不斷發展使乳腺癌的超聲診斷率、敏感率不斷提高。
乳腺癌二維超聲表現為“形態不規則”,呈“偽足狀”、“蟹足狀”、“角征”、“花朵狀”;髓樣癌由于其邊界清晰,形態規則,與纖維腺瘤不易鑒別。
縱橫比也是鑒別良惡性腫瘤的指標之一,其理論依據是惡性腫瘤的生長常常脫離正常組織平面而導致前后徑增大[2]。該臨界值為0.77或1。本組有病灶越小此值越大的趨勢。
針尖樣鈣化指大小100~500μm的鈣化,后方無聲影。乳腺惡性腫瘤的微小鈣化屬于營養不良性鈣化,是惡性腫瘤組織變性壞死和鈣鹽沉著所致。故認為乳腺腫瘤的壞死與惡性程度具有恒定關系,惡性程度越高,其壞死程度越明顯,組織壞死而鈣化。針尖樣鈣化被認為是乳腺癌的特征之一,一旦發現,提示惡性的可能性極大。
惡性腫瘤后方回聲可分為衰減、不衰減、增強及側方聲影。文獻報道,這是由腫瘤組織中的腺體及纖維組織成分多少決定的,若纖維含量高于75%時,可表現后方回聲明顯衰減[3],反之表現為不變或增強。
正常乳腺的血運與乳腺癌血運有很大差別,正常乳腺的血管數目少,走行規則,血流速度不快。由于惡性腫瘤的腫瘤血管生長因子刺激腫瘤組織產生新生的毛細血管,這些血管管徑細小,壁薄,從腫瘤四周嵌入內部,并隨腫瘤的生長不斷更新血管分布,增加血管數量,為彩色多普勒超聲診斷惡性乳腺腫瘤提供了病理生理學基礎。隨著瘤體的增大,其血管數目增多,走行不規則,出現血管交織紊亂、動靜脈交通形成[4]。進行頻譜分析時選擇血流豐富的血管置于取樣容積,然后調整超聲束的入射角度,并盡量與血管保持平衡,其角度<60°,血流速度可明顯增快[5-6]。本組病理中,血流檢出率88.2%,多為高速高阻血流。血流信號的檢出率與腫瘤的大小也有關系,具有腫瘤越大血流越豐富的傾向,>2cm的腫瘤都能檢出血流信號,<1cm的腫瘤均未檢出血流信號,提示彩色多普勒超聲對小乳腺癌的意義不大。血流豐富程度以Ⅱ級及Ⅲ級為主。本組發現乳腺惡性腫塊的周邊及內部血流豐富,并伴有血管扭曲、中斷及動靜脈痿等異常血管結構。所以,認為乳腺腫塊的血流豐富程度乃是診斷惡性腫瘤的重要指標。
乳腺癌應與乳腺腺體增生、囊性增生病、導管內乳頭狀瘤、纖維腺瘤鑒別。
3.1 乳腺腺體增生 超聲可顯示腺體小。增大、增厚,排列規律,回聲光點較強但很均勻。若合并有癌腫塊時,可見到在增厚的腺體內有異常的低回聲區,形狀不規則,內部回聲不均勻。若腫塊<0.5cm時,和增生組織混雜,無明顯邊界,難以區分是腫瘤還是增生的腺體。如果增生的腺體屬于致密型,其超聲灰度反差明顯,腫塊容易顯示[7-8]。
3.2 囊性增生病 聲像圖表現腺體增厚,結構紊亂,腺體之間可見大小不等、邊緣明顯的無回聲反射區,體積以數毫米至1~2cm不等,極少數可更大,形狀較規則。在增生病癌變或同時合并癌腫時,可見到不規則的低回聲反射區,內部回聲不均勻及伴有其它惡性腫瘤的聲像圖表現。文獻報告有32例囊性增生病中6例癌變(占19%),而159例乳腺癌中有34例伴囊增生(21.4%)[9]。因此認為乳腺囊性增生病應視為癌前期病變,用超聲密切隨訪和觀察非常必要。
3.3 大導管乳頭狀瘤 聲像圖表現邊緣光滑、規則,回聲中等或偏低,均勻。以導管內液體做聲窗腫塊顯示非常清楚,而導管癌則表現腫塊回聲不均勻,邊緣不光滑,基底部與正常腺體組織不清楚,呈浸潤性生長[10]。
3.4 腺纖維瘤 乳腺纖維瘤邊緣光滑,內部回聲均勻,形狀規則。在纖維瘤伴有增生或乳腺增生瘤病期,不具備纖維腺瘤的典型特征;不典型乳腺癌聲像圖表現的惡性特征并不明顯,特別表現在境界清楚,包膜比較完整,內部回聲尚均勻,后方衰減不甚明顯時,兩者容易混淆[10]。
彩色多普勒用于乳腺癌的診斷,可以有效地提高二維超聲的診斷水平。彩色多普勒的特點是對血流敏感性強,可測得最低血流流速(m/s)。應用計算機微電子數字處理系統可以清楚地顯示彩色血流,并可準確地將取樣容積置于血流豐富的部位進行頻譜分析。彩色血流的顯示還可直接觀察腫瘤內、外的血管走行和分布情況。
由于超聲具有無損傷、費用低、實時觀察等特點已廣泛應用于臨床。二維超聲不但能清晰顯示腫瘤,而且結合彩色多普勒對腫瘤內的血流信號進行定性分析及定量分析,顯著提高了診斷的準確率。因此,高頻彩色多普勒超聲對乳腺癌的診斷有較高價值,本組診斷符合率89.5%。
高頻彩色多普勒超聲作為影像學診斷有其局限性,特別是小乳腺癌的誤診率高,因此在實際工作中不能完全依賴于此,應結合臨床綜合分析或定期隨訪,排除其他因素的干擾,如操作者水平、取樣角度、儀器靈敏度和探頭頻率等[11-12]。均應行穿刺細針抽吸細胞學檢查或手術活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