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魚類的一般測量和常用術語

全長:自吻端至尾鰭末端的長度。 體長:自吻端至尾鰭基部的長度。
體高:軀干部最高處的垂直高。
頭長:由吻端至鰓蓋骨后緣(不包括鰓膜)的長度。
軀干長:由鰓蓋骨后緣到肛門的長度。
尾長:由肛門至尾鰭基部的長度。
吻長:由上頜前端至眼前緣的長度。
眼徑:眼的最大直徑。
眼間距:兩眼間的直線距離。
口裂長:吻端至口角的長度。
眼后頭長:眼后緣至鰓蓋骨后緣的長度。
尾柄長:臀鰭基部后端至尾鰭基部的長度。
尾柄高:尾柄最低處的垂直高度。
頰部:眼的后下方和鰓蓋骨的中間部分。
頦部:下頜與鰓膜著生地方之間的部分。
峽部:頦部的后方,分隔兩鰓腔的部位。
喉部:鰓膜與胸鰭之間的部分。
腹部:軀干腹面。
胸部:喉部后方、胸鰭基底之前。
鱗式:側線鱗數一側線上鱗數/側線下鱗數
側線鱗數:從鰓蓋上方直達尾部的一條帶孔的鱗的數目。
側線上鱗數:從背鰭起點斜列到側線鱗的鱗數。
側線下鱗數:從臀鰭起點斜列到側線鱗的鱗數。
鰭條和鰭棘:鰭由鰭條和鰭棘組成。鰭條柔軟而分節,末端分支的為分支鰭條,末端不分支的為不分支鰭條。鰭棘堅硬,由左右兩半組成的鰭棘為假棘,不能分為左右兩半的鰭棘為真棘。

鰭式:一般用D代表背鰭,A代表臀鰭,C代表尾鰭,P代表胸鰭,V代表腹鰭。用羅馬數字表示鰭棘數目,用阿拉伯數字表示鰭條數目。鰭式中的半字線代表鰭棘與鰭條相連,逗號表示分離,羅馬字或阿拉伯字中間的一字線示范圍。 噴水孔:軟骨魚類兩眼后方的開孔,與咽相通,為胚胎期第一對鰓裂退化而來。
眼瞼和瞬膜:魚類無真正的眼瞼,頭部的皮膚通過眼球時,可以變為一層透明的薄膜,鯔魚的眼瞼具脂肪,稱 脂眼瞼。某些鯊魚眼周圍的皮膚皺褶可形成活動的眼瞼,稱瞬膜。
鰭腳:軟骨魚類的雄魚,在腹鰭內側延長形成的交配器官,有軟骨支持。
脂鰭:在背鰭后方的一個無鰭條支持的皮質鰭。
口的位置:硬骨魚類依口的所在位置和上下頜的長短可區分為口前位、口下位及口上位

①口前位——口裂向吻的前方開口,如鯉魚。 ②口下位——口裂向腹面開口,如鱘科的魚。 ③口上位——口裂向上方開口,如翹嘴紅 。 腹棱:指肛門到腹鰭基前腹部中線隆起的棱,或到胸鰭基前的腹部中線隆起的棱,前者稱腹棱不完全,后者稱腹棱完全。
棱鱗:指某些魚類的側線或腹部呈棱狀突起的鱗。
腋鱗:胸鰭的上角和腹鰭外側,有擴大的特殊的鱗片即腋鱗。
尾鰭的類型:硬骨魚類的尾鰭,其外形多樣。
二、魚綱分類
1.板鰓亞綱(Elasmobranchii) (1)板鰓亞綱總目的檢索表 眼側位;鰓裂開口于頭的兩側;胸鰭正常,與體側和頭不愈合……鯊形總目(Selachomorpha) 眼上位;鰓裂開I:1于頭的腹面;胸鰭與頭和體側愈合……………鰩形總目(Batomorpha)
(2)鯊形總目的檢索表
鰓裂6~7個;背鰭1個………………………六鰓鯊目(Hexanchiforroem)
鰓裂5個;背鰭2個
具臀鰭
鰭前方具一硬棘………………………………虎鯊目(Heterodontifomem)
鰭前方無硬棘…………………………………真鯊目(Carcharhiniformes)
臀鰭;硬棘或有或無…………………………角鯊目(Squaliformes)
(3)①六鰓鯊目
扁頭哈那鯊(Heptranchias platycephalus)——體呈長梭形,頭部寬扁。每則有7個鰓孔。尾鰭長,上尾葉窄,下尾葉寬。體背灰色,有黑色小斑點,腹面白色。
②真鯊目
眼具瞬膜或瞬褶。錘頭雙髻鯊(Sphyrna zygaena)——頭部的額骨向左右兩側突出,似榔頭。眼位于頭側突起的兩端。噴水孔消失。鼻孔端位。
③角鯊目
背鰭2個,鰓裂5~6個,位于胸鰭基底前方。短吻角鯊(Squalus breuirostris)——頭寬扁。鼻孔小。噴水孔頗大,腎形。眼中大,長橢圓形,無瞬膜。
(4)鰩形總目的檢索表
頭側與胸鰭之間無大型發電器
尾粗大,具尾鰭;背鰭2個;無尾刺…………………………鰩形目(Rajiformes) 尾部一般細小呈鞭狀,尾鰭一般退化或消失;背鰭1個或無;常具尾刺……鲼形目(Myliobatiformes)
頭側與胸鰭之間有大型發電器………………………電鰩目(T0rpecliniformes) (5)①鰩形目
犁頭鰩(Phinobatos RtanuLatus) ——吻長而平扁,三角形突出。噴水孔較小,位于眼后。鼻孔狹長,距口頗近。口平橫,唇褶發達。
②鲼形目
赤 (Dasyatis akajei) ——體盤平而闊。吻寬而短,前端鈍。無背鰭和臀鰭,腹鰭小。尾細長呈鞭狀,具尾刺,有毒。
③電鰩目
電鰩(Narcine SP.) ——體盤圓形,寬大于長。在頭側與胸鰭間具發達卵圓形發電器。眼小,突出。噴水孔邊緣隆起。腹鰭前角圓鈍,背鰭1個,尾鰭寬大。
2. 全頭亞綱(Holocephali)
鰓裂4對,外被一膜狀鰓蓋,后具一總鰓孔。體表光滑無鱗。背鰭2個,鰭棘能豎立。無噴水孑L。胸鰭很大,尾細長。雄性除鰭腳外,另具一對腹前鰭腳和一個額鰭腳。如黑線銀鮫(Chinaeara phantasma)。
3. 輻鰭亞綱(Actinopterygii)
各鰭有真皮性的輻射狀鰭條支持。體被硬鱗、圓鱗或櫛鱗,或裸露無鱗。種類極多,實驗時可根據具體情況選擇觀察。
(1)鱘形目
體呈紡錘形,口腹位,歪形尾,體裸露或被5行硬鱗,僅尾上具背鰭,吻發勰中華鱘魚(Acipenser sinensis)——體被5行硬鱗,口前具4條觸須,背鰭位于腹鰭后方,有噴水孔。
(2)鯡形目
背鰭1個,腹鰭腹位,各鰭均無硬棘。體被圓鱗,無側線。
鰳魚(Iishaelongata)——體長而寬,很側扁。腹緣有鋸齒狀棱鱗。口上位,下頜突出。臀鰭基長,腹很小,偶鰭基部有腋鱗。圓鱗薄而易脫落。為重要經濟魚類。
鰣魚(Macrura reeuesii)——體呈長橢圓形,腹部有銳利棱鱗。口前位,上頜邊緣中央部有顯著的缺刻。具脂眼瞼,尾深叉形。腹鰭小,偶鰭基部具腋鱗。為名貴魚類。
魚(Engraulis japonica)——體細長,腹部圓。無棱鱗,口裂大,上頜長于下頜。腋部有一長鱗,約與胸鰭等長,尾鰭基部每側有兩個大鱗。產于我國沿海,數量十分豐富。
鳳鱭(Coilia ectenes)——體側扁而長,向尾端逐漸變細,“腹”部棱鱗顯著。上頜骨后延到胸鰭基部。臀鰭長并與尾鰭相連,胸鰭上部具6個游離的絲狀條。為我國的名貴魚類。
(3)鮭形目
體形和特征與鯡形目相似。常有脂鰭,具側線。
大麻哈魚(OncorhynchusKeta)——口大,口裂斜,齒尖銳。背鰭后具一脂鰭。吻端突出并微彎曲,頭后逐漸隆起,直至背鰭基部。體被小圓鱗,為貴重經濟魚類。
香魚(Plecoglissits altivPlis)——體窄長而側扁。頭小,吻端向下垂,形成吻鉤,口閉時,恰置于下頜的凹內。頭部無鱗,體上密被細小的圓鱗。側線發達,脂鰭和臀鰭的后基相對。
大銀魚(Salauc acuticeps)——體細長,半透明,前部圓而后部側扁。體光滑,僅雄魚臀鰭基部有一行鱗。臀鰭大,基部長,脂鰭與臀鰭基末端相對。
(4)鰻鱺目
體呈棍棒狀,現存種類無腹鰭,鰓孔狹窄,背鰭與臀鰭無棘,很長,常與尾鰭相聯。
鰻鱺(Anguilla japoniea) ——體延長成圓筒狀,有胸鰭,奇鰭彼此相聯,鱗退化。
(5)鯉形目
背鰭1個,腹鰭腹位。各鰭無真正的棘,具假棘。體被圓鱗或裸露。鰾有管,具韋伯氏器。多數種類具咽齒而無頜齒,多數為淡水魚類。
青魚(Mylopharyngadon piceus)——體長而略呈圓筒形,背部、體側及偶鰭呈青黑色。頭部稍扁平。口端位,無觸須,下咽齒,呈臼齒狀。
草魚(Ceenopharyngodov idellus)——體延長,腹部圓。體呈茶黃色,腹部灰白。咽齒側扁且具槽紋,呈梳狀。
鰱魚(Hypophtalmichthys molitrix)——體側扁,從胸部到肛門之間有發達的腹棱。眼小,位置很低。體呈銀白色,無斑紋。下咽齒1行,平扁成杓形。鰓耙呈海綿狀并互相連接,鱗小。
鳙魚(Aristichthys nobilis)——背部體色較暗,具不規則的黑色斑點。腹棱不完全,僅自腹鰭基部至肛門前。胸鰭大,頭大而潤。下咽齒1行,鰓耙細密但互不相連,鱗小。
鯉魚(Cyprinus carpio)——體高而側扁,腹部圓。背鰭與臀鰭中最長的棘后緣有鋸齒。口部有兩對觸須。下咽齒3行,內側的齒呈臼齒形。尾鰭深叉形。
鯽魚(Carassius auratus)——體側扁,背部隆起且較厚,腹部圓。背鰭與臀鰭中最長的棘后緣有鋸齒。口部無觸須。下咽齒1行,側扁。尾鰭分叉淺。
團頭魴(Megslobrama pekinensis)——體側扁,整體輪廓呈長菱形。腹棱自腹鰭基部至肛門。頭短而小,口小,端位。背鰭具棘而臀鰭無棘。下咽齒3行,齒端呈小鉤狀。
泥鰍(Misgurrnus anguillicaudatus)——體延長呈圓筒形。體側有不規則的黑色斑點。頭小,口下位,口須5對。尾柄側扁而薄。鰭片細小,深陷皮內。
紅鰭 (Culter erythropterus) ——體長而側扁。頭背面平直。自胸鰭基部至肛門具腹棱。口小, 位,口裂幾乎與體軸垂直。下咽齒3行,尖端呈鉤狀。胸鰭長,其末端接近腹鰭。
銀鲴(Xenocvpris argentea)——體長形,側扁,腹部圓,僅在肛門前有很短的隆起線。頭小,圓錐形。口小,下位,呈“一”字形橫裂。下咽齒3行,內行齒側扁,頂端呈鉤狀。體背灰黑色,兩側及腹部銀白色。
(6)鲇形目
身體裸露無鱗片。有觸須數對。一般有脂鰭。胸鰭和背鰭常有一強大的鰭棘。
鲇魚(Parasilurus asotus)——身體在腹鰭前較圓胖,以后漸側扁。口大而寬闊。須2對,其中上頜須較長。背鰭甚小,呈叢狀,臀鰭長,后端與尾鰭相連。
黃顙魚(Pseudobagrus fulvidracn)——前部平扁,后部側扁。口下位,須扁長,4對。體無鱗,側線平直。背鰭和胸鰭具有強大的棘,其后緣有鋸齒,具脂鰭。
(7)頜針魚目
胸鰭位置偏于背方,鰭無棘,側線位低,接近腹部。
頜針魚(Yylosus amasfomella)——體細長側扁,軀干部背腹緣直,幾互相平行。口裂甚長,兩頜向前延長成喙。圓鱗薄而小,排列不規則。背鰭位于尾部。
燕鰩魚(Cypselurus rondelltii)——體略呈梭形,吻短,眼大。圓鱗甚大,胸鰭發達,展開時可在水面上滑翔。腹鰭大,尾鰭分叉,下葉較長。體背面青黑色,下部銀白。
(8)鱈形目
體被圓鱗,各鰭均無棘,鰾無管,腹鰭喉位。為漁業的重要捕撈對象。
鱈魚(Gadus macrocephalus)——體長形,稍側扁。體被小圓鱗。頭大,口前位,頦部有一短須。3個背鰭,2個臀鰭,尾鰭截形。為海洋底棲的肉食性魚類。
(9)棘魚目
吻大多延長成管狀,口前位。許多種類體被骨板。背鰭、臀鰭及胸鰭鰭條均不分支。背鰭1~2個,第一背鰭常為游離的棘組成。
海馬(Hippoc ampus japom cll)——體側扁,全身被有環狀骨板。頭與軀干成直角,尾呈四棱形,可卷曲。鰓孔呈裂縫狀。無尾鰭,背鰭基部隆起。
(10)鯔形目
體被圓鱗或櫛鱗。有2個分離的背鰭,第一背鰭由鰭棘組成,第二背鰭有一棘和若干鰭條組成,腹鰭由一棘五鰭條組成。
鯔魚(Mugil cephalus)——體呈長橢圓形。眼大,眼瞼發達。臀鰭具8條分叉的鰭條。體兩側有7條暗色縱條紋。無側線。為沿海地區的港養對象。
(11)合鰓目
體形似鰻。背、臀、尾鰭連在一起,鰭無棘,無偶鰭。左右鰓裂移至頭的腹面,連在一起成一橫縫。
黃鱔(Monopters alba)——體呈圓筒形,光滑無鱗,體黃褐色。鰓孔在腹面連合為一橫裂。無胸鰭及腹鰭,背、臀、尾鰭均退化。為常見淡水食用魚類。
(12)鱸形目
腹鰭胸位或喉位。背鰭2個,第一背鰭通常由鰭棘組成。體被櫛鱗,鰾無管。主要為海產魚類,種類繁多。
鱖魚(Siniperca fhuatsi)——體側扁而背部隆起,體黃褐色有斑點,頭大口大,下頜突出,有銳齒。鱗為櫛鱗,腹鰭胸位,背鰭前方有12條硬棘,臀鰭有3條硬棘,鰓蓋骨后部有2棘。
羅非魚(非洲鯽魚)(Tilapia mossambia)——從外國引進我國,現已成為我國養殖魚類品種之一。體為長橢圓形,側扁,被櫛鱗,側線前后中斷為二;受精卵在親魚口中孵化。
真鯛(Pagrosomus major)——體呈淡紅色,具斑點,體側扁,背面隆起度大;頭大;上頜前端具“犬牙”4個,兩側為“臼齒”2列,下頜前具“犬牙”1個,倆側“臼齒”2列。為名貴魚類。
大黃魚(Pseudoscsciaena crDca)及小黃魚(P·polyactis)——體呈金黃色。體長圓形,頦部有4或6個細孔;頭頂有骨棱;背鰭與臀鰭被多行小鱗。耳石很大;二者的區別在于小黃魚鱗較大,尾柄稍粗短,長為高的2倍多。大黃魚鱗較小,尾柄長為高的3倍多。
帶魚(Trichiurus haumela)——體銀白色,無鱗,體長呈帶狀,尾部末端為細鞭狀;口大,下頜長于上頜;背鰭甚長,臀鰭鰭條退化或由分離的短棘所組成,腹鰭退化。兩頜牙齒強大而尖銳。
鮐魚(Pneumatophorus japonicus)——體粗狀,尾鰭基部有2個隆起嵴;眼大,位高,有發達的脂眼瞼;背鰭2個,第一背鰭能褶迭于背溝內,第二背鰭和臀鰭后各有小鰭5個;體背呈青藍色,其上有橫紋與斑紋。
(13)鰈形目
成魚身體不對稱,兩眼移在同一側,鰭一般無棘,無鰾,背鰭和臀鰭通常很長,腹鰭胸位或喉位,營底棲生活;仔魚左右對稱,眼位于兩側。產量大,為重要經濟魚類。
木葉鰈(.Pleuronichthys C0rutus)——兩眼均在體右側。體呈卵圓形,頭小,吻短。眼大而突出,眼間距窄。口小。腹鰭對稱。
牙鲆(pat—alichthys olivaceus)——體卵圓形,側扁,眼在頭的左方,口大,前鰓蓋骨邊緣游離。有眼的一側被櫛鱗,鱗小,腹鰭不對稱,背鰭始于上眼上方。肉味美,經濟價值大。
半滑舌鰨(Cynoglossus semilaevis)一一體側扁呈舌狀,有眼的一側有3條側線,延伸至頭部相接,被櫛鱗;無眼的一側被圓鱗;口小,左右不對稱;吻部延長成鉤突狀,包覆下頜;無胸鰭,無眼的一側無腹鰭。
(14)純形目
體形較短,上頜骨與前頜骨愈合形成特殊的喙,背鰭與臀鰭相對。鰓孔小。有些種類有氣囊,能充氣;一般無腹鰭,存在時為胸位。
河純(Fugu spp)——體橢圓形,前部鈍圓,尾部漸細;口小,端位,唇發達,上下頜各有1對板狀門牙;鰓孔為一弧形裂縫,位于胸鰭的前方;體表密生小棘;背鰭位置靠后,與臀鰭相對,無腹鰭,尾鰭后端平截:體背灰褐,腹面白色,體側稍帶黃褐。
三、常見代表種、經濟種的認識
觀察記錄全部浸制標本的名稱和分類位置 展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