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中國葛蘭素史克研究中心推出一年一度的“葛蘭素史克科學創新日”活動,設立生命科學杰出成就獎、神經科學卓越獎和明日之星三大獎項,獎勵在中國和新加坡做出原創性研究的科學家。5月28日,公司將在上海舉行隆重頒獎禮,獲獎者將分別獲得10萬元、5萬元和5000元獎金及精致獎章。
中國葛蘭素史克研發中心副總裁魯白博士是活動的主要發起人和推動者,日前,他接受了記者的專訪。
有200多年歷史的葛蘭素史克是世界第二大制藥公司。2009年7月,在美國學術界渡過了20年的學術生涯的神經科學家魯白博士,辭去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神經發育研究室主任職位,回國定居,出任中國葛蘭素史克研發中心生物學副總裁。在他的推動倡導下,中國葛蘭素史克研發中心推出 “葛蘭素史克科學創新日”, 以促進在中國本土的科學研究和技術開發的創新, 及對科學人才創新意識的培養。魯白說:“科學研究的關鍵是創新,創新要有好的科學環境和人才。 與美國等發達國家相比,在中國本土做出具有世界一流水平的原創性工作更為不易,更應受到鼓勵和支持。另一方面,今天中國科學的一個現狀是,中國科學開始被世界承認,但中國科學家卻很少被國際科學界承認,我們希望借助于葛蘭素史克這個國際品牌,幫助中國科學家走上國際主流學術舞臺, 也讓全世界看看中國科學家們對生命科學及相關技術發展的突出貢獻。”
三把創新之火
葛蘭素史克中國研發中心 (GSK R&D China) 于2007年成立,專注于神經系統疾病的藥物研究和開發。 研發中心總裁臧敬五, 在美國做過醫生和大學教授, 也創建過生物高科技公司。 回國后曾先后創建領導過中科院健康研究院和巴斯德研究所。 經過兩年多的艱苦奮斗,中國研發中心經歷了從無到有,現在已經發展成一個具有300多人的,完整的新藥研制開發機構。 一個研發中心從靶點發現一直做到臨床試驗,這在國際藥物界也是少有的。 至2010年,中國研發中心將有三個新藥進入臨床一期試驗,并研制出一批新藥候選。 在科研方面,第一篇完全在中心完成的論文,也在最近發表于《自然?醫學》雜志上。 面對驕人的成績,臧敬五總是非常謙虛低調, 但對如何開發研制新藥, 他卻有獨到的見解: “做新藥最重要的是創新,我們不能盲目地去追逐一些機會,而是要有戰略眼光,有計劃有系統地創新, 走出一條別人沒有走過的路”。
“當敬五來找我時,我被他描述的戰略宏圖所感染”魯白說。 臧敬五本身也是學術出身,他與魯白共享一個理想: 將生物醫學科學研究的成果,轉化成對疾病的深入理解和治療,以造福人類健康。臧敬五一針見血地指出,當今世界科學突飛猛進,而醫藥研發卻進入一個僵局: 新藥貧乏。 而打破這個僵局的唯一出路在于創新。 “我們中國研發中心希望成為一個在大藥廠支持下的生物高科技公司 (A biotech in a big pharma),既有小公司的開拓創新精神和緊迫感,又有大公司的長遠目光和強有力的資金和技術支撐。在企業文化上,我們要極力倡導開放,自主,創新的精神。 同時,我們要推動中國科學研究的創新, 以及社會對創新的認同。” 于是,在臧敬五的全力支持下,魯白與同事們一起,點燃了三把創新之火。
第一件事是一個名為“科學人才研究創新講壇”(FIRST; Forum for Innovative Research and Scientific Talents) 的活動,鼓勵青年科學家提出一個在自己工作領域之外的的創新想法或研究方案,經過競爭和專家評審后給予5位優秀者以獎勵。魯白說,“這是受谷歌的啟發,谷歌的一個做法是支持員工有10-20%的時間做自己想做的研究,現在谷歌的許多產品如谷歌地圖、谷歌地球等,都是員工在這個自由時間內做出來的。我們的FIRST 項目啟動后,反應特別好,員工好像突然釋放了一種能量,有一種特別大的熱情來參與這件事,因此,我們決定以后每年都搞一次這樣的活動。”
第二件事是將公司對外資助的有限資金集中在一起, 重點支持創新教育。中國研發中心DMPK部主任楊毅博士說,“我們希望能夠對中國的科學、技術和教育進行集中的支持,這件事看上去與公司做藥物研究沒有直接關系,但我們覺得,我們的研發是在中國的土地上進行,應該在這里建立一個創新的氛圍,創新最終由教育先行。從長遠來講,公司會間接受益。” 魯白主動去找了清華、北大、上海交大、北京師范大學的領導,商討如何來支持培養創新人才。結果,GSK中國研發中心資助了“生命科學前沿講座”、 “GSK學生教育基金”、“中國高等教育論壇”等活動。
在此基礎上,研發中心的領導層于年底交換意見,決定做第三件事情:設立三個獎項,嘉獎在中國本地做出原創性工作的科學家。第一個是生命科學杰出成就獎,獎勵一位不光是研究工作杰出,并且對中國及新加坡地區的生命科學發展產生重要影響人士;第二個是神經科學卓越獎,獎勵1-2位在中國或新加坡完成重要研究并對神經科學產生重大影響的科學家。他們是今日中國科學的主力軍,在中國目前的環境條件工作,更需要創新精神,才能與世界一流科學家競爭;第三個是明日之星獎,獎勵10-20名神經科學領域取得高水平研究成果的研究生或博士后,他們是未來科學的生力軍,希望通過這個獎鼓勵社會和學校,培養和倡導創新精神。
助中國科學家一臂之力
中國科學界的現狀是:中國的一些科學工作開始被被世界認可,但中國科學家還沒有被認可;部分中國科學家可以在世界一流的雜志上發表論文,但很少有人被國際學術界認可為某一領域的領袖人物。”為什么呢? “好文章和好科學家之間有一定的距離。”魯白說。“中國科學家在國際上比較吃虧,有語言、交流習慣上的問題,也有一個國際認同,人脈關系的問題。經常在國際會議上演講、作報告,獲得國際認可的社團,基金會,公司的獎勵,科學家才能在國際上被承認,才可能是領軍人物。”
中國國內現在也有不少科學獎項。但一方面,這些獎項沒有足夠的國際知名度和可比性,科學界不知道它們是什么水平;另一方面,許多獎項的行政干涉多,也不真正是有水平的科學家根據嚴格客觀的科學標準評選的。楊毅解釋, “葛蘭素史克作為一個世界級大型制藥公司,在研究開發方面具有良好的聲譽。以葛蘭素史克名義設立獎項,應該具有國際可比性. 國際上有多個以大企業命名的科學獎項,以其公正性和權威性, 在科學界享有盛名。我們希望葛蘭素史克獎能幫助中國科學家進入國際科學界的主流。”
如何保證獎項的質量呢?魯白說,“我們看重這個獎項的聲望。對生命科學杰出成就獎和神經科學卓越獎的評審, 我們邀請評委有兩個考慮,一是請國際公認的著名科學家做評委,他們的眼界和標準是國際性的,但這樣做會出現另一個問題,如果全是外國專家,他們可以對工作本身進行評價,但缺少對中國國情和科研環境的了解,有時論文署名不一定反映出科學家真實的貢獻和水平。所以,選擇評委的第二考慮是,對中國學術界情況的熟悉。因此,我們評委名單上的專家, 既是在國際學術界有相當的威望和地位,又熟悉了解中國的情況,能夠按國際標準,評價出真正具有國際水平的中國科學家。”
對于明日之星獎,魯白還說“明日之星是我們最重要的獎項,對象是全國范圍內的研究生和博士后,為了保證這個獎的公正性和全面性,我們委托中國神經科學學會來評審,因為我知道他們去年11月召開的中國神經科學學會第八屆全國學術大會非常成功,還專門請專家評比墻報,積累了相當的經驗,申請者可通過他們的網站(http://www.csn.org.cn/gsk/index.asp) 提交論文。”
中國要有自己的知識產權
5月28日,中國葛蘭素史克研發中心將在上海舉行隆重的頒獎禮,生命科學杰出成就獎和神經科學卓越獎獲得者將作學術演講,明日之星獲獎者將以墻報形成展示其科學成果。
“年輕的獲獎者們將有機會與評委會的科學家、生命科學杰出成就獎獲得者和神經科學卓越成就獎獲得者、以及GSK中國研發中心的科學家交流。他們還將有機會被邀請參加我們中心的短期研究項目。 他們將了解到,做科學,可以在學術界也可以在工業界。工業界和學術界做科研側重點不同,但同樣為社會做出貢獻。” 研發中心對外聯絡部主任朱立紅介紹說。
為什么要舉行隆重的頒獎禮?魯白說:“長久以來,學者看不起工業界,貶其膚淺,拜金,實用。反之亦然,企業界科學家則批評學術界只鉆象牙塔, 不求解決實際問題, 造福人類。敬五和我本人都是從學術界走過來的,我們希望通過這個活動,增進大家的溝通和了解。做基礎研究和藥物開發都需要好科學家,各有價值,成功需要彼此間的理解、尊重和合作。工業界需要來自大學創造的新知識和培養的學生,同時工業界也為知識轉化為生產力和人才的發揮提供了一個平臺。”
在GSK中國研發中心,人們經常可以受到創新意識的感染。研發中心總裁臧敬五說:“做新藥,必須要有自己有思想,要創新,就是要打破框框、打破陳規、打破束縛。所以,我們希望學校、社會都能重視創造性人才的培養。”
魯白希望“葛蘭素史克科學創新日活動”,可以推動中國本土醫藥及其他產業界的創新。 他指出,經過30年的改革開放,中國經濟有了很大發展,這種發展主要是靠出口型經濟和廉價勞動力。如今,國際國內經濟形勢都在變,未來30年,中國經濟可持續發展的基礎是什么?既不能靠出口,也不能再靠廉價經濟,要靠創新、靠創新性人才,中國企業要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東西。 “我們現在能力有限,規模還很小。 但是如果成功了,我們就會爭取總部更大的支持,還可以聯絡其它公司,共同來做,將影響擴大到小學、中學和大學的教育中去,影響社會。愿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訪國家“千人計劃”專家、信達生物董事長俞德超博士最近,《華爾街日報》和《美國化學會周刊》同時關注正在快速增長的中國新藥研發環境,《華爾街日報》更是用“Powerhouse”來形容中國正成為生物技術......
當今我國藥物開發水平是否超過上世紀70年代?既不是,也是。說不是,緣于如今上市的藥物、已經被廣為宣傳的藥物,其創新程度并沒有達到我國1970年代的水平;說是,則是因為我國醫藥人才增加、研究和研發條件改......
我國仿制藥高達96%,新藥市場被國際大公司壟斷;我國近年上市及申報新藥基本都是在已有靶點上進行跟蹤創新;價格和招標政策依然是我國新藥創新的一大障礙……。日前,在中國藥科大學主辦的“第二屆藥學前沿高峰論......
座談會現場5月30日,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桑國衛視察中科院廣州生物醫藥與健康研究院。廣州生物院院長裴端卿詳細匯報了廣州生物院科研建設特別是新藥創制平臺以及公共技術平臺建設情況,并重點介紹了新藥研發體......
2010年,中國葛蘭素史克研究中心推出一年一度的“葛蘭素史克科學創新日”活動,設立生命科學杰出成就獎、神經科學卓越獎和明日之星三大獎項,獎勵在中國和新加坡做出原創性研究的科學家。5月28日,公司將在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