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 id="omoqo"></li>
  • <noscript id="omoqo"><kbd id="omoqo"></kbd></noscript>
  • <td id="omoqo"></td>
  • <option id="omoqo"><noscript id="omoqo"></noscript></option>
  • <noscript id="omoqo"><source id="omoqo"></source></noscript>
  • 發布時間:2021-08-20 10:04 原文鏈接: 黃勁松重磅Science!

      鈣鈦礦太陽能電池(PSCs)的認證功率轉換效率(PCEs)在小面積單結電池中超過25%,鈣鈦礦硅串聯電池超過29%。然而,各種刺激引起的降解仍然是PSC商業化的一個關鍵挑戰。PSCs的降解從界面開始,包括鈣鈦礦-金屬電極和鈣鈦礦-襯底,缺陷都在這些界面中富集。然而,大多數研究工作集中在通過表面鈍化或加工后處理來穩定鈣鈦礦-金屬電極界面。而鈣鈦礦-襯底界面的研究較少,部分原因是掃描電子顯微鏡(SEM)或原子力顯微鏡(AFM)等形貌表征方法難以對其進行研究。然而,穩定嵌入的底部界面與穩定嵌入的頂部界面同樣重要。

      陷阱密度剖面顯示,靠近襯底一側的鈣鈦礦層具有更高的缺陷濃度,特別是深電荷陷阱。高分辨TEM也顯示在該界面上的鈣鈦礦含有非晶態區域或具有較大界面面積的納米晶體。光從鈣鈦礦基板界面入射,也使其更容易降解。

    圖片.png  

    北卡羅來納大學教堂山分校黃勁松等人在Science發表文章Stabilizing perovskite-substrate interfaces for high-performance perovskite modules,研究了鈣鈦礦-襯底界面的穩定性。

      二甲基亞砜(DMSO)是一種廣泛應用于增強鈣鈦礦薄膜形貌的液體添加劑。然而,在這項工作中,作者發現,通過從襯底上剝離不同成分的葉片狀和紡絲狀鈣鈦礦薄膜,在鈣鈦礦-襯底界面上發現了高密度的空隙,這些孔洞周圍的鈣鈦礦在光照下降解更快,這些空隙的形成與鈣鈦礦膜底部附近的非揮發性二甲基亞砜(DMSO)有關。作者用固體碳酰肼配位添加劑(CBH)部分取代DMSO,減少了界面空隙的形成,產生了葉片包覆的p型/本征/n型(p-i-n)結構的PSCs。在60°C下進行550小時的運行穩定性測試后,葉片涂層p-i-n結構PSCs實現了23.6%的最大穩定功率轉換效率(PCE),且無效率損失。由國家可再生能源實驗室(NREL)認證,鈣鈦礦微型模塊的認證的轉換效率分別為19.3和19.2%,面積分別為18.1和50.0平方厘米。

      此外,減少的界面空隙和鈣鈦礦膜中的CBH殘留物穩定了PSCs,提高了高效鈣鈦礦組件的收率。

    圖文詳情

    圖片.png

    圖片.png

    圖1. 通過剝離ITO玻璃基板上的鈣鈦礦膜來研究鈣鈦礦-襯底界面的形貌

    圖片.png

    圖2. 鈣鈦礦薄膜的表征

    圖片.png

    圖3. PSCs的光伏性能

    圖片.png

    圖4. 鈣鈦礦微型組件的光伏性能

    作者介紹

    圖片.png

      黃勁松,美國內布拉斯加大學林肯分校教授。在UCLA楊陽老師課題組讀博士,于2007年獲得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材料科學與工程博士學位。其后在美國Agiltron公司先后以研究科學家、資深研究科學家身份工作2 年。于2009 年就職于內布拉斯加大學林肯分校,2014年提前破格提升副教授,2016年破格提升教授。當前,他是該校Susan J. Rosowski講座教授、材料工程博士學科主席以及William E. Brooks Engineering領導小組成員。黃勁松博士在有機薄膜太陽能電池(有機-無機鉛鹵化物鈣鈦礦太陽能電池)、光電探測器領域取得了舉世矚目的突出科研成績。

      值得說明的是,前兩天發表鈣鈦礦Science的北京理工大學陳棋教授和北京大學周歡萍特聘研究員也都是來自楊陽教授門下,不愧是名師出高徒!

      文獻信息

      Stabilizing perovskite-substrate interfaces for high-performance perovskite modules. Science 373 (6557), 902-907.

      https://science.sciencemag.org/content/373/6557/902


    相關文章

    95后博士生一作發Science,她說:關鍵要聰明地去吃苦

    “會不會是我沒記錄上?”當李玥璇激活幼鼠大腦中的ZISST神經元,首次觀察它們與母鼠分離后的哭叫行為時,發聲率幾乎趨于零的實驗結果令她感到非常訝異。為了確認這一結果,她連忙重復實驗。當相似的數據再次出......

    《Science》揭開人腦隱藏的復雜性

    單個神經元有5600個神經纖維與之相連。研究人員使用高分辨率電子顯微鏡對一小塊人類腦組織進行成像,生成了超過57,000個細胞和近1.5億個突觸的3D地圖。他們的發現揭示了細胞類型和連接的復雜細節,突......

    一個顛覆性的新發現登上頂刊,他計劃明年回國

    “會不會是我看錯了?”當張礁石第一次觀察到這個特殊的新粒子生成現象時,他既矛盾又興奮,連忙找來了其他視頻數據。他瞪大眼睛,逐幀分析了畫面后,一個大膽的想法閃現出來:大部分新粒子并不是在云外流區形成的!......

    改寫教科書!云南大學最新Science

    軟體動物包含了巨大的差異,包括我們熟悉的蛤蜊和蝸牛,以及我們不太熟悉的具有復雜多成分骨骼的針孔動物(石鱉和蚓類)。古生代的化石表明,冠類軟體動物是由生物礦化的殼和硬膜結合而成的(如鱗片、棘和針狀體)。......

    2024年首篇Science被撤回,被指數據造假

    內質網(ER)中錯誤折疊蛋白的積累引發適應性應激反應,稱為未折疊蛋白反應(UPR),由內質網跨膜蛋白激酶和核糖核酸內切肌醇要求酶-1α(IRE1α)介導。近期,哈佛醫學院ClaudioHetz及Lau......

    2024年首篇Science被撤回,被指數據造假

    內質網(ER)中錯誤折疊蛋白的積累引發適應性應激反應,稱為未折疊蛋白反應(UPR),由內質網跨膜蛋白激酶和核糖核酸內切肌醇要求酶-1α(IRE1α)介導。近期,哈佛醫學院ClaudioHetz及Lau......

    不到1年四川大學鈕大文團隊發完Science再發Nature

    低聚糖在整個生物學中具有無數的功能。為了研究這些功能,需要對這些結構復雜的分子進行多步化學合成。由于低聚糖具有密集的立體中心和羥基,通過O-糖基化組裝低聚糖需要同時控制位點選擇性、立體選擇性和化學選擇......

    2篇Science被撤回,原因是結論不可靠及涉嫌造假

    氣候變化正在改變全球森林的結構和功能,因此迫切需要預測哪些森林最容易受到未來更熱、更干燥的影響。2023年12月7日,加州大學圣巴巴拉分校RobertHeilmayr等人在Science在線發表題為“......

    清華“太極”光芯片:采用最古樸思路,“苦熬”而成

    近日,清華大學電子工程系副教授方璐帶領課題組成員,與中國工程院院士、清華大學自動化系戴瓊海院士課題組組成交叉研究團隊,在智能光計算芯片領域實現了新的突破。相關成果已于近日發表在Science期刊。他們......

    文科生也能成為科學家!95后一作收獲“科研自信”

    18歲以前,楊婉男從未想過自己會成為一名科學家。原因是,她從小酷愛哲學,高中學的是文科,父母輩中也沒有一個從事與科學沾邊的工作。高中畢業后,楊婉男來到英國愛丁堡大學讀生物學;大三時她對神經科學產生了濃......

    <li id="omoqo"></li>
  • <noscript id="omoqo"><kbd id="omoqo"></kbd></noscript>
  • <td id="omoqo"></td>
  • <option id="omoqo"><noscript id="omoqo"></noscript></option>
  • <noscript id="omoqo"><source id="omoqo"></source></noscript>
  • 1v3多肉多车高校生活的玩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