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芪味甘,性微溫,歸脾、肺二經,有補氣升陽、益氣固表、托毒生肌、利水消腫之功,廣泛用于脾肺氣虛、表虛衛氣不固、外科瘡瘍之氣血不足證、各種疾病所致水腫以及粉絲、消渴等疾,運用得當,其功立見。余師石恩駿通過多年觀察,認識到本品治療高血壓、低血壓病取效之關鍵在于劑量,若能靈活掌握,果斷施治,多收良效。
黃芪治療低血壓,較為理想,然用于高血壓一疾卻似于理不通。其實不然,石恩駿認為高血壓不可拘于肝陽一說。實際上,久服滋養肝腎、平肝潛陽類藥無效者,要考慮有氣虛等證型之可能。蓋氣為血帥,氣虛則血運不力,血流不暢,久則成瘀;氣虛則運化無力,膏梁厚味變生痰濁。痰瘀黏附脈絡血管,絡道狹窄,遂有高血壓癥之形成。可重用生黃芪加四君子湯加減。對于低血壓,石恩駿一般多從脾腎陽虛、氣血不足論治,輕用黃芪配合附子等藥,多能痊愈。一降一升,權在劑量之選擇,蓋因現代實驗研究證實,黃芪有雙向調節之力,重用(30克)則降壓,輕用(10~15克)則升壓,不可不辨。
[病案舉例]
艾某某,女,35歲,農民。形體肥胖,素有高血壓,來診前曾服用各種降壓西藥及平肝潛陽類中藥多劑,血壓不降(一般波動在160~180/100~120mmHg),諸癥不減。刻診:頭暈頭漲,面白,胸悶,乏力,四肢稍麻木,舌淡苔白脈細澀,診為氣虛兼夾瘀濁,重用生黃芪加四君子湯化裁。處方:生黃芪30克,黨參12克,白術15克,茯苓15克,葛根18克,升麻6克,丹參15克,生山楂15克,決明子30克,甘草5克,5劑水煎服。藥后諸癥緩解,血壓下降至140/90mmHg,囑仍予原方15劑繼服善后鞏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