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背景
近幾年,隨著國內城市黑臭水體綜合整治工作的開展,整治效果逐漸體現,但也出現了治理后水質不穩定,黑臭現象反復的問題。研究表明,該問題主要與內源污染物的微生物降解和外源污染物的輸入有關,因此,實現長效治理除應保證外源污染得到有效控制外,內源污染治理及治理后水環境的生態修復成為關鍵。目前國內外常采用清淤換水、曝氣富氧、微生物修復、生態修復等技術實現水體凈化和底泥修復,其中,微生物修復和曝氣富氧作為原位修復技術,以其治理效果好、對原生態系統沖擊小,成本低等優點得到廣泛的應用與研究。生物促生劑(亦稱生物活化劑)是微生物修復的一種。曝氣富氧是黑臭水體治理的常用技術,曝氣富氧能夠提高水體和底泥的含氧量,改善供耗氧失衡問題,去除沉積物中的致黑物質,使底泥顏色恢復至正常的黃褐色,對黑臭水體和底泥修復有較好效果。
目前關于生物促生劑和曝氣富氧技術多以實驗研究為主,缺少實際工程應用及其治理長效性的效果驗證。基于此,本文以某重度黑臭河道為例實施工程治理,應用超微氣泡富氧技術(移動式曝氣船+定點式曝氣設備)和生物活化技術對治理區的水質和底質進行原位治理,再輔以常規生態修復技術,以實現黑臭消除與生態恢復目的,同時對治理效果的長效性進行分析,為類似的黑臭水體治理工程提供技術支撐與借鑒經驗。
摘 要
針對當前黑臭河道治理工作中出現的黑臭反復,長效性難保持問題,以某內源污染嚴重的重度黑臭河道為例實施原位生態修復。第1階段采用超微氣泡富氧(移動式曝氣船+定點式曝氣設備)和生物活化技術進行水體和底質修復,削減內源污染,改善生境;第2階段應用定點式曝氣設備、生態浮島、水生植物凈化、水生動物多樣性調控進行生態修復,營造健康穩定的生態系統。經過近4個月的治理,治理區水質由重度黑臭穩定達到GB 3838—2002《地表水環境質量標準》Ⅴ類水標準,水體COD、NH3-N和TP含量分別為28.79,0.36,0.19 mg/L,去除率分別達到45%、98%和85%以上,治理后水體澄清,可見多種水生動物和沉水植物,河道底質呈現自然泥土色澤,在未進行清淤處理的情況下即達到了泥水共治的效果,水環境質量得到顯著提升,實現了長效治理。
01工程概況
1.水質情況
分別從待治理區下游到上游的7個點位進行樣品采集,對水樣的透明度、NH3-N、TP、COD指標進行檢測,結果見表1。根據檢測結果,參照對比GB 3838—2002《地表水環境質量標準》,X河類屬劣Ⅴ類水體,各項指標均嚴重超標,其中NH3-N和TP含量超標倍數分別達到12,5倍。結合現場水體感官度以及《城市黑臭水體整治工作指南》中對黑臭水體的定義及其分級標準,X河已經達到重度黑臭級別。
表1治理前水質測定數據(2019-04-28)
02工程設計
X河屬于重度黑臭水體,水體和底質污染嚴重,水生態結構嚴重缺失。基于此,確定本工程的實施重點是內源污染治理和水環境生態修復,治理目標是改善河道的水生態環境,提升其自我修復與凈化能力,使水質穩定達到GB 3838—2002 Ⅴ類水質標準,技術路線見圖3。工程自2019年5月開始實施,至同年8月底截止,工程具體實施情況見表2。
圖3治理工程技術路線
表2工程實施情況匯總
1.控源減負
2.水體和底質修復
2.1 超微氣泡富氧
設備布置及船舶的運行范圍見圖4。移動式曝氣船相較于定點曝氣設備的作業范圍更廣。
圖4超微氣泡富氧工程示意
2.2 生物活化
連續曝氣富氧12 d后,向治理區域內一次性投加以含量為5 mg/L的生物活化劑。生物活化劑的主要成分為維生素、有機酸、氨基酸和糖類等天然物質,能夠原位激活水體和底質中的土著微生物活性(由于富氧作用,主要激活兼性及好氧微生物),增加微生物種群豐度及數量,進而提高水體和底質中污染物的降解速率,起到水體凈化和底質改善的作用 。超微氣泡富氧協同生物促生技術增強了對水體和底質的修復效果,改善生態環境,為水生生物生長提供健康的生存環境。
2.3 生態修復
本工程選擇在X河岸帶種植一定量的蘆葦、菖蒲等挺水植物,通過過濾、滲透、吸收、滯留等作用,減弱進入河道的污染物。X河具有生物量不足,生態系統結構缺失現象,本工程選擇在河道內種植狐尾藻、苦草、黑藻等沉水植物并安裝生態浮島,利用植物有效去除有機物、氮、磷等污染物。挺水和沉水植物種植、浮島安裝作業在6月中旬進行,累計工作時長9 d,在植物生長穩定20 d左右向水體中投放一定量的白鰱幼苗,豐富該區域內的物種多樣性,完善系統食物鏈結構,進而建造健康穩定的生態系統。
03治理效果分析
對工程結束后9—11月水質情況進行跟蹤檢測,結果如表3所示。其中所列水質指標均穩定達到GB 3838—2002 Ⅴ類水標準要求,治理效果具有一定的長效性。
表3X 河道治理前后各項水質指標變化情況
04討 論
X河黑臭的主要原因是污染物超量富集,加上水動力條件差,污染物沉積在河底形成厚厚的淤泥,含有大量的氮、磷等營養鹽以及難降解有機物污染物,水體和底泥中污染物的分解消耗大量的DO,導致水體供氧和耗氧失衡。在厭氧還原條件下,厭氧微生物數量急劇增加并釋放出大量H2S、NH3、CH4等惡臭氣體,氣體在上升過程中攜帶淤泥進入水相,而上浮底泥中含有的FeS2和MnS2易被氧化,對水體致黑起主導作用。
本工程黑臭的消除主要依賴于曝氣船、定點式超微氣泡發生器和生物活化劑。超微氣泡底層曝氣富氧提高了DO含量,致使水體和底泥環境由厭氧型逐漸轉化為好氧型,微生物群落結構發生演化,而生物活化劑的施用增加了微生物種群豐度及數量,使得微生物的活性及代謝強度增強,水體和底泥中污染物的降解速率得到顯著提升。治理前期(0~40 d)水體中COD、NH3-N和TP含量下降顯著,去除率分別達到50%、80%和75%以上,其主要源于DO充足,微生物代謝活性旺盛,對COD、NH3-N和TP等污染物的好氧分解效率高,有效抑制惡臭氣體,促進水體和底泥中Fe2+在好氧微生物作用下氧化成Fe(OH)3沉淀附著在底泥表面,減少底泥再懸浮和污染物擴散對水質的影響,同時Fe3+與底泥中PO43-的結合進一步降低了TP含量 。治理中期(40~80 d)增加了生態浮島及水生動植物修復,由于外源污染的進入,水體COD和TP指標受影響較大,整體呈先升后降趨勢,而NH3-N受影響較小并呈穩定下降趨勢,至80 d左右COD含量較治理前期增加約5 mg/L,TP基本恢復至治理前期0.4 mg/L水平,而NH3-N含量由4.34 mg/L 穩定降低至1.84 mg/L。治理后期(80~110 d)COD、NH3-N和TP含量均呈穩定下降趨勢,并在一定含量范圍保持動態平衡狀態,COD、NH3-N 和TP的平均含量分別為28.79,0.36,0.19 mg/L,水質穩定達到GB 3838—2002 Ⅴ類標準。
2024年3月27日,生態環境部舉行3月例行新聞發布會,發布會的主題是,“加強生態環境領域科技創新,助力美麗中國建設”。央視網:我想問的是近年來環境投資與產業融合發展方面的成效非常顯著,生態環境部在科......
廢水處理系統的變動有進水、進空氣;出水、出泥、出廢氣。所以廢水處理中碳得平衡如下圖所示。因此,按照物質守恒的原則,進水中的COD只能通過以下途徑去除:(1)外排水帶走部分COD。此部分要保證出水達到排......
廢水中的碳,主要有一些有機物(甲醇、乙酸、VOC等有機物)、無機鹽類(碳酸鹽等無機鹽化合物)和氣態含碳物質(二氧化碳等氣體),其中有機物在廢水中則屬于含碳的污染物;碳酸鹽無機化合物則屬于廢水中的鹽類污......
在GB11914-89《水質化學需氧量的測定-重鉻酸鉀法》中,明確指出水樣中Cl-含量過高時需要加入硫酸汞等屏蔽劑加以屏蔽,其影響因素主要表現為兩點:1、Cl-被氧化劑氧化,因而消耗氧化劑導致測定結果......
通常情況下,在污水處理過程中,為了使處理后的水,實現達標排放,在污水處理的每個環節都會用水質監測設備檢測水質,根據水質監測設備測得的數據,采用相應的處理方法,使本環節水質指標達到要求,再進入下一個處理......
對水樣進行稀釋是簡單有效的方法之一,國標中也提到對Cl-含量超過1000mg/L水樣進行稀釋,但對于高氯低COD的水樣稀釋倍數過高會影響測定精度。目前,消除Cl-的干擾方法有很多,主要有汞鹽法、銀鹽沉......
COD包括可生化部分COD和不可生化部分COD。可生化性COD指的是COD中可生化部分。可生化性也稱廢水的生物可降解性,即廢水中有機污染物被生物降解的難易程度,是廢水的重要特性之一。可生化性COD在數......
COD是一種常用的評價水體污染程度的綜合性指標。水中的還原性物質有各種有機物、亞硝酸鹽、硫化物、亞鐵鹽等,但主要的是有機物。因此,化學需氧量(COD)又往往作為衡量水中有機物質含量多少的指標。化學需氧......
COD它反映了水體受到還原性物質污染的程度,這些物質包括有機物、亞硝酸鹽、亞鐵鹽、硫化物等。那么,COD高的危害是什么呢?當COD很高時,就會增加處理工藝的負荷,對于工藝要求也相應的增加,同時出水很難......
一、相同點:COD和BOD都是表示廢水中毀卜有機物的一個指標。二、兩者關系:如廢水中各種成分相對穩定,通常可以用BOD/COD的值來粗略的表示廢水的可生化性,一般是大于0.3時,認為廢水具有可生化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