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有報道稱,中科院院士王正敏“克隆”國外“人工耳蝸”樣機冒充自主研發,并獲得國家多項研究經費。而海南海藥正是購買這一專利技術的乙方,一時間被卷入“學術造假”漩渦。無論海南海藥以公告形式或帶患者方式澄清產品質量無問題,但除了打壓下去了進口品牌價格外,人工耳蝸產品上市兩年市場一直低迷是事實。
上述報道一出,交易中的海南海藥一路狂瀉,僅50分鐘時間股價從上漲3%被打到跌停,就在剛剛觸及跌停位時,公司宣布緊急臨時停牌。以4.73億流通股本計算,海南海藥一日市值蒸發5.30億元。
2010年8月16日,海南海藥在非公開發行股票預案中披露,募集資金中16734萬元將增資上海力聲特用于人工耳蝸擴建項目。
公開資料顯示,2011年3月,海南海藥的子公司上海力聲特自主開發的人工耳蝸拿到國家藥監局的批文。憑借國內幾乎獨一無二的人工耳蝸技術,近年來海南海藥備受市場青睞。A股市場方面,海南海藥年K線總體穩健上行,2009年該股大漲89.16%,2010年暴漲91.79%,2011年、2012 年跟隨大盤回調,2013年再度反彈漲13.52%。
券商積極評價不斷。宏源證券分析師認為,人工耳蝸的存量市場空間高達300億元。上海力聲特的人工耳蝸是國內第一個通過臨床試驗的品種,有望實現進口替代,分享人工耳蝸這一巨大市場。
申銀萬國的資深醫藥研究員羅鶄稱,人工耳蝸將增厚公司2010-2012年攤薄后每股收益0.07元、0.20元和0.33元。“基于人工耳蝸巨大的市場空間,我們認為公司是一家可以突破傳統估值的醫藥企業。”
截至2013年三季度末,海南海藥前十大流通股東中全部都為投資公司、社保基金、基金、私募基金,持股合計為23314.8萬股。如果上述十家機構持股未有變化,僅1月2日當天,浮虧達2.61億元。
6日舉行的海南海藥媒體溝通會上,海南海藥董事長劉悉承和總經理任榮波姍姍遲來,而且都沉默,不愿意回應關于復旦大學院士造假的情況。而在7日海南海藥發布的公告上,也沒有提到這一情況。
海南海藥7日晚發布公告稱,截至目前,公司與植入人工耳蝸的患者之間并未因為產品質量問題產生法律糾紛。個別患者使用效果不理想由多種原因造成,與患者自身差異、耐受性、手術過程、術后調機均可對使用效果產生影響。
“子公司上海力聲特人工耳蝸技術轉讓自復旦大學,但之后公司組建了自主研發團隊,進行了多項的技術和工藝改進,取得了15項國家專利。”海南海藥董事長劉悉承接受《經濟參考報》記者采訪時說,公司擁有人工耳蝸完全國內自主知識產權,并獲得了國家項目經費支持。
一位接近海南海藥的人士告訴記者,海藥購買當時并不知道這些情況,只是覺得這一項目好、有前景。“而且,公司已經在王院士的技術基礎上進行了很多改變。”
記者了解到,中科院和復旦大學正在聯合展開調查。復旦大學學術委員會將再次審核王正敏院士研發的人工耳蝸是否自主研發,并且對人工耳蝸的研發過程開展認證。
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友誼醫院耳鼻喉科主任張道行認為,人工耳蝸技術國際互相學習較為普遍,只要不涉及侵犯知識產權,就不叫抄襲。他說,產品應該在人家的基礎上去超越,這樣的情況,在世界上都是公認的。
不過,海南海藥人工耳蝸銷售市場一直低迷。
上海力聲特于2012年正式銷售人工耳蝸,在人工耳蝸擴建項目建成之前,力聲特在上海普陀區的生產車間設計產能為1000套。海藥澄清公告披露,2012年,上海力聲特的人工耳蝸產量為205套,銷量為205套,銷售收入1013萬元,凈利潤306萬元;2013年產量為863套,2013年 1月至9月銷售收入947.65萬元,銷量為268套,凈利潤123.67萬元。
對于2013年銷售收入銳減,海藥方面解釋,2012年9月,因上海貝嶺微電子制造有限公司(為上海力聲特提供芯片加工的企業)發生火災,影響了對上海力聲特的芯片供應。截至目前,上海力聲特正逐步恢復產能。
2011年,海藥募資用于上海力聲特人工耳蝸擴建項目,投資1.67億元擬用于新建人工耳蝸廠房和配套工程等,項目達產后可年產1萬套人工耳蝸。
劉悉承指出,目前人工耳蝸尚處于投資階段,對上市公司產生的利潤非常有限。“產品從實驗室走向產業化,需要一定的時間,在人工耳蝸推廣過程中,公司對患者使用過程進行持續的跟蹤、觀察、升級改進,在銷售上尚未進行大力推廣。”
一方面是海南海藥人工耳蝸市場銷售不佳,另一方面海南海藥產品出世后進口品牌價格直線下降。
“原先進口人工耳蝸產品價格高達19.5萬元,近年來隨著國內技術的發展,目前進口價格已經下降到十一二萬。”張道行指出,國內的人工耳蝸能穩步發展起來,沖擊國外的產品,使其降價。同時他表示,經過初步的比較,國產產品和進口產品的基本的聽力和言語的差距沒有很明顯的差異,國產的產品,經過不斷地發展,趕超世界的水平在未來的幾年內可以能夠達到的。
有資料顯示,截至目前,國內已使用人工耳蝸的患者人數超過兩萬例;隨著近年來國產人工耳蝸進入市場,使用國產人工耳蝸的人數已達1200多例。
復旦大學附屬眼耳鼻喉科醫院教授戴春富表示,國產產品的市場占比還在逐步上升,價格相對便宜是主要原因。“我國每1000個新出生的孩子中就有一個聽力障礙,一個20萬元的進口人工耳蝸對很多家庭、尤其是農村家庭都是很大的負擔。”
眾所周知,在進行核磁共振成像(MRI)檢查前需要摘除任何金屬性質的物品。如果檢查對象植入過人工耳蝸,那就需要通過簡單的門診手術移除。1997年,Cochlear公司成為全球第一家生產可接近的磁體的人工......
近日,一則“外地小伙在京乘坐地鐵丟失人工耳蝸”的新聞嚇壞了大家。小伙子丟失了價值20萬元的人工耳蝸,不僅價格嚇人,更嚇人的是,器械找不到的話,需要做開顱手術重新植入。被嚇壞了的大家一邊在在朋友圈里全民......
據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網站2月10日報道,該校科學家參與的一個聯合研究小組開發出一種無需外置硬件的新型人工耳蝸,有望改善失聰人士的聽覺,為其生活帶來更大便利。相關論文公布在本周(2月9日—2月13日)舉行......
日前有報道稱,中科院院士王正敏“克隆”國外“人工耳蝸”樣機冒充自主研發,并獲得國家多項研究經費。而海南海藥正是購買這一專利技術的乙方,一時間被卷入“學術造假”漩渦。無論海南海藥以公告形式或帶患者方式澄......
日前有報道稱,中科院院士王正敏“克隆”國外“人工耳蝸”樣機冒充自主研發,并獲得國家多項研究經費。而海南海藥正是購買這一專利技術的乙方,一時間被卷入“學術造假”漩渦。無論海南海藥以公告形式或帶患者方式澄......
中科院院士、復旦大學附屬眼耳鼻喉科醫院王正敏教授涉嫌學術抄襲、學歷及院士申報材料造假一事,相關涉事方復旦大學在1月3日下午舉行通報會表示,去年已開始調查相關問題,認為王正敏不存在抄襲,而現在會啟動復查......
耳蝸植入物(人工耳蝸)是一種植入式聽覺輔助設備,其功能是使重度失聰的患者(聾人)產生一定的聲音知覺。與助聽器等其它類型的聽覺輔助設備不同,人工耳蝸的工作原理不是放大聲音,而是位于耳蝸內,功能尚完好的聽......
接受手術的是一位年僅23歲的患者。通常情況下,聽覺有障礙的人只要是由于內耳功能缺損引起耳聾,但聽覺神經沒有被破壞,就可以借助安裝人工耳蝸得到改善。但這位患者由于聽覺神經被腫瘤破壞而完全失聰,通過人工耳......
由衛生部資助2171萬元的公益性專項“國產人工耳蝸優化及臨床技術研究”項目近日在復旦大學附屬眼耳鼻喉科醫院啟動。人工耳蝸植入是治療重度和極重度耳聾的唯一有效方法,但人工耳蝸被國外產品壟斷,且價格昂貴,......
人工耳蝸是聾啞患者開啟有聲世界的鑰匙,但其市場長期被昂貴的進口產品壟斷。記者從4月24日在杭州舉行的全國人工聽覺植入研討會上獲悉,國產人工耳蝸的研發和臨床驗證進展迅速,有望打破洋貨壟斷,讓我國27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