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藥監總局6日針對上海公安部門破獲的1.7萬罐假冒名牌奶粉案再發公告表示,國產奶粉品牌貝因美也卷入此次假冒奶粉案中。食藥監總局方面還表示,此前之所以公布假冒奶粉符合國家標準的信息,主要是提醒消費者不要恐慌。據悉,6日很多消費者表示,總局的這種表態反而更讓人恐慌了。
雖說“假冒奶粉”不等于“毒奶粉”,但由于假冒奶粉涉及嬰兒食品安全,同樣讓人放心不下。所以,食藥監總局4日所說的“產品符合國家標準,不存在安全風險”引起較大反響,而這次再發公告,目的之一是對上次的表態進行解釋說明,這種主動回應輿論關切的態度值得肯定。然而,消費者卻反映最新表態“更讓人恐慌”,顯然更耐人尋味。
作為食品行業主管部門,食藥監總局既有責任回應重大食品事件,同時也有責任“避免恐慌”——即“提醒消費者不要恐慌”,這樣做,既有利于穩定民心也有利于穩定奶粉行業。不過,“避免恐慌”似乎沒有起到應有效果,這是為什么呢?其實原因并不復雜,即只用幾句話來“避免恐慌”過于簡單。更重要的是沒有公開詳細檢測結果,自然安撫效果有限。
也就是說,如果想讓“避免恐慌”起到應有的效果,必須以“鐵的證據”——權威檢測報告來證明假冒奶粉符合國家標準。另外,還應該對輿論有可能質疑的問題、消費者有可能擔心的問題,進行詳細解釋說明,以盡最大努力消除假冒奶粉帶來的恐慌。從這個角度而言,有關部門主動回應食品事件值得肯定,但“避免恐慌”的應急能力還需要提高。
再說最新表態。此次所發的公告中,雖然披露了貝因美也卷入此次假冒奶粉案中,讓消費者對事件有了進一步了解,但是,對比上海檢方的表述,食藥監總局的最新表態仍有缺憾。比如上海檢方公布的信息顯示,1.7萬罐假冒奶粉涉及“多個品牌”,但到目前只披露兩個品牌,似乎不夠完整。
在筆者看來,最新表態“更讓人恐慌”說明,再發公告非但沒有減少恐慌,反而似乎在加劇恐慌,這就值得深思了。
這起假冒奶粉事件,從公開報道看,主要涉及上海檢方、上海公安部門等權力部門。之所以會引發質疑,既是因為這類案件的特殊性,即涉及兒童食品安全更讓人揪心,再加上三聚氰胺事件讓人難忘,就容易讓消費者恐慌,大概也是因為以上部門之間協調溝通不暢,導致食藥監總局兩次表態總讓人感覺有遺漏、有遺憾。希望從消費者反饋和輿論聲音中多總結經驗教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