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 id="omoqo"></li>
  • <noscript id="omoqo"><kbd id="omoqo"></kbd></noscript>
  • <td id="omoqo"></td>
  • <option id="omoqo"><noscript id="omoqo"></noscript></option>
  • <noscript id="omoqo"><source id="omoqo"></source></noscript>
  • 發布時間:2014-12-12 11:44 原文鏈接: 基因療法:改良HIV為患者導入健康基因

       據國外媒體報道,所謂基因療法,就是利用正常基因填補或替代基因疾病中某些病變或缺失的基因的治療方法。近年來,英國牛津和美國費城的一些研究人員宣布,他們對因患有罕見基因疾病而影響視力的病人們進行了治療,成功使他們的視力獲得改善。意大利的科學家們也宣布,他們使患有另外兩種基因疾病的病人病情得到了減輕。這些研究結果,以及Web of Science網站上記錄的引文統計,都著眼于基因療法中的一個類別——而它從誕生伊始,就可謂是備受阻撓。

      1980年,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UCLA)的一名研究人員馬丁·J·克萊因(Martin J. Cline)受到了美國研究機構的譴責,因為他試圖使用基因療法治療地中海貧血(thalassemia),這在當時看來是一種違背道德的行為。克萊因原本獲準在該療法中使用兩種各自獨立的基因,然而在進行實驗時,他采用的卻是兩種與同一質粒載體相連的基因。也就是說,他成了首次將重組DNA應用于人體的人。然而,這種療法卻并未起到什么作用,隨之而來的輿論騷動也使得他沒能對失敗的原因進行深究。九十年代初期,在獲得完全批準的情況下,人們又做了一些嘗試,用同樣的方法治療兒童嚴重聯合免疫綜合征(severe combined immunodeficiency in children),其中一項治療就是由上文中提到的意大利研究組展開的。接著,在1999年,一名病人在試驗中死于一系列不良反應。這一事件引起了公眾的質疑,其它試驗中一些普遍存在的問題也隨即被揭露出來。于是,科學家和相關機構又一次受到了人們的譴責,并被施以罰款。

      然而,研究人員并未因此感到灰心喪氣,而是將研究繼續進行了下去。他們近年來取得的成就也說明,要在基因療法上取得突破和進展,需要花費很長時間,且必須在人體身上進行試驗。這一領域的最新一項進展也許歸功于由賓夕法尼亞大學的阿爾伯特·麥奎爾(Albert Maguire)和簡·貝內特(Jean Bennett)二人,他們帶領了一支團隊,并將研究成果于2009年發布在《柳葉刀》雜志上(詳情請見論文3。本文所提到論文均附在文中表格內,按引用次數排序)。他們的團隊對12名病人進行了治療,病人年齡從8歲到44歲不等,均患有萊伯先天性黑朦(Leber's congenital amaurosis)。該疾病由一種名為RPE65的基因缺陷引起,導致病人視網膜變性和失明。麥奎爾和貝內特將一種腺病毒注射進病人眼中,里面含有完好的RPE65基因。結果,所有病人的視力都得到了改善,且年齡為8歲的病人視力恢復得最好,幾乎達到了正常人的視力水平。

      他們的團隊是如何做到這一點的呢?1989年,幾位瑞典研究人員在一篇論文中指出,一種名為布雷獵犬的狗也會患有相似的病癥,從而影響它們對光線的敏感度。(詳情見論文6)。十年之后,他們又發布了一篇論文,詳細地描述了RPE65的基因突變,在此之前,人們一直將其視為一種基因缺陷(詳情見論文4)。2007年,在成功證明基因療法能夠有效治療動物的基因疾病之后,一支法國研究團隊對改良后的病毒基因傳遞系統進行了測試,該系統特用來對那些有缺陷的RPE65基因的替代品進行評估。他們將改良后的病毒注射到患病的布雷獵犬眼中,那些年齡較小的獵犬視力都得到了顯著提高(詳情見論文5)。而麥奎爾和貝內特的研究成果顯示,在治療人類萊伯先天性黑朦時,相似的療法同樣安全和有效(詳情見論文2)。他們第二年的研究更是對另一點也進行了證實,即患者年齡越小,治療的效果越顯著。

      改良后的逆轉錄病毒

      牛津大學教授羅伯特·麥克拉倫(Robert MacLaren)于今年一月也宣布了與麥奎爾和貝內特相似的研究成果,他使用了一種對人體無害的、攜帶健康基因的病毒,將其注入病人體內,以此治療另一種先天性視網膜疾病:遺傳性原發性脈絡膜變性(choroideremia)(詳情見論文9)。而在米蘭的圣拉菲爾募捐基因治療研究所(San Raffaele Telethon),意大利的研究人員使用的則是由人體免疫缺陷病毒(HIV)改良的病毒。他們之所以采用HIV這樣的逆轉錄病毒,是因為這些病毒會在感染時將自己的遺傳信息添加到人體細胞的DNA中去。要想用健康的基因替換掉缺陷基因,這種逆轉錄病毒將是極為理想的“信使”。

      1996年,這支由里奇·納爾第尼教授帶領的意大利團隊發布報告稱,這些“改邪歸正”的HIV病毒成功將健康基因導入了人類和動物細胞系,這篇論文后來被多次引用(見論文1)。截止到2013年8月,這一方法已有效地治療了數名患有易染性腦白質病變(metachromatic leukodystrophy)的病人(詳情見論文8),和數名患有維斯科特-奧爾德里奇綜合征(Wiskott-Aldrich syndrome)的病人(詳情見論文7)。這都是極其罕見的病癥。其中,易染性腦白質病變由芳基硫酸酯酶A的缺乏所引起,導致脂肪髓鞘退化,從而阻礙了神經發育。維斯科特-奧爾德里奇綜合征則是一種人體免疫系統和凝血系統疾病,通常來說是致命的。

      在治療這兩種疾病的過程中,這支來自意大利的團隊使用了造血干細胞移植。也就是說,他們從病人的骨髓中抽取造血干細胞,接著將這些干細胞和包含健康基因的慢病毒放在一起培養,再將其注射回病人體內。這些干細胞經過復制和分化,由骨髓內部擴散到人體各部分,從而逐漸減輕上述兩種病癥。第一批接受治療的病人分為兩組,每組三人,該團隊最近發表的研究結論還處于初級階段。“對于易染性腦白質病變的預期發作年齡而言,參與試驗的三名病人年齡已經超出了7個月至21個月,但均未顯現出發作或惡化跡象”。而在維斯科特-奧爾德里奇綜合征的治療中,“三名病人……都顯示出血小板數量增加,免疫功能改善,醫學評分上升。”在采用基因療法治療過程中,兩組病人在已知會引起癌癥的基因方面都沒有任何變化,而這此前正是公眾對引入“信使”這一工具產生的擔憂之一。

      看上去,基因療法似乎已走出了冰封狀態,開始接受廣泛的測驗,甚至開始被人們付諸采用。近年來的研究主要著眼于罕見的基因疾病,這對于那些飽受其苦的病人來說,無疑是一大福音。而對于大多數人來說,基因療法也需要接受進一步改進,從而用于修復與癌癥相關的基因,從而治療癌癥。使用基因療法治療癌癥的研究已開展多年,卻依然處于混沌之中,如果這種類型的研究能取得成功,必有無數人能從中大大獲益。

    相關文章

    非洲豬瘟病毒DNA拓撲異構酶催化機制研究獲新進展

    中國科學院生物物理研究所饒子和院士研究組首次闡明非洲豬瘟病毒編碼的全長II型DNA拓撲異構酶的基本機制,為減輕非洲豬瘟病毒的影響提供了潛在的干預策略。相關論文于5月30日發表在《自然-通訊》。非洲豬瘟......

    華大智造2023年財報發布:核心測序業務穩步增30.31%

    華大智造近日公布了其2023年的財務報告,2023年的營業收入達到了29.11億元,較2022年的42.31億元降低了31.19%。營業總成本33.31億元,其中研發投入9.1億元,占總收入的31.2......

    艾滋病疫苗研發:一種中和抗體可幾周內發揮作用

    艾滋病病毒(HIV)候選疫苗研發近期捷報頻傳。在《科學》系列雜志剛剛發布四項種系靶向HIV疫苗前景研究后,美國杜克大學人類疫苗研究所開發的一種HIV候選疫苗,在參加臨床試驗的一小群人中觸發了一種“難以......

    新突破!HPLC分析mRNA聚集體新方法:大孔徑SEC

    DNA的發現是人類研究地球生命遺傳本質的里程碑。地球上幾乎所有生命,從病毒、單細胞微生物、低等真核生物、動植物、哺乳動物,乃至人類都使用DNA遺傳物質進行細胞復制和生命繁衍。而mRNA的發現也是同樣重......

    中外科研人員破解諾氏駝基因之謎

    中新網武漢5月16日電(王俊芳)中外科研人員通過對已滅絕諾氏駝的化石材料開展古基因組研究,破解了諾氏駝基因之謎,并發現歐亞大陸雙峰駱駝不同物種在地質歷史時期存在廣泛的基因流動,其演化歷史比學界已有認知......

    科學家破譯茶枝柑基因組遺傳圖譜

    茶枝柑屬于蕓香科柑橘屬寬皮橘物種,是歷經700多年馴化栽培的柑橘變種,其果皮制干即為中藥“廣陳皮”,含有多種生物活性成分。多甲氧基黃酮是“廣陳皮”中關鍵的藥用成分,但目前對其生物合成的遺傳基礎及調控機......

    《“動物基因編輯產業促進”倡議書》發布

    近日,第二屆(2024)動物基因編輯抗病育種專題研討會在北京舉行。研討會現場。主辦方供圖研討會上,《“動物基因編輯產業促進”倡議書》發布。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科學院亞熱帶農業生態研究所首席研究員印遇龍......

    一名患兒在臨床試驗中死亡,輝瑞DMD基因療法再遇挫

    ·一名杜氏肌營養不良患者在2期臨床試驗中去世,死于心臟驟停。這是輝瑞第二次宣布其DMD基因治療藥物fordadistrogenemovaparvovec在臨床試驗中出現死亡事件。當地時間2024年5月......

    Immunity|I型干擾素是慢性病毒感染中記憶性B細胞被破壞的關鍵因素

    記憶性B細胞(MemoryBcells,MBCs)能夠對感染性疾病提供長效的免疫保護,然而,HIV、丙型肝炎和巨細胞病毒等慢性病毒感染會破壞MBC的發育和抗體的產生[1],導致不完全和無效的免疫保護。......

    疫情突起超2200人死亡多國緊急預警

    一輪兇猛疫情肆虐多國。據央視新聞,巴西衛生部公布最新數據顯示,巴西2024年登革熱疑似及確診病例上升至4270624例,死亡病例2197例,另有2276名死亡病例待核查。另據西班牙媒體《20分鐘》報道......

    <li id="omoqo"></li>
  • <noscript id="omoqo"><kbd id="omoqo"></kbd></noscript>
  • <td id="omoqo"></td>
  • <option id="omoqo"><noscript id="omoqo"></noscript></option>
  • <noscript id="omoqo"><source id="omoqo"></source></noscript>
  • 1v3多肉多车高校生活的玩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