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 id="omoqo"></li>
  • <noscript id="omoqo"><kbd id="omoqo"></kbd></noscript>
  • <td id="omoqo"></td>
  • <option id="omoqo"><noscript id="omoqo"></noscript></option>
  • <noscript id="omoqo"><source id="omoqo"></source></noscript>
  • 發布時間:2014-03-21 10:01 原文鏈接: 李象益:緣何加冕“卡林伽”

    李象益在第六屆世界科學大會上發言。

      “我不是命題者,而是一個解題人。”李象益反復強調,他的科普事業,正是為了要回答如何創新。

      “今年我75歲了,似乎還沒有75歲的感覺,我依然眷戀這個事業。”

      話音還未落地,全場掌聲雷動。在一個全球矚目的世界舞臺上,一個渾厚、高昂的“中國聲音”感動了在場的每一個人。

      巴西,里約熱內盧。2013年11月24日,第六屆世界科學大會在此舉辦。開幕式上頒發的獎項——2013年度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科普獎“卡林伽獎”,授予了一位白發蒼蒼的中國老者。

      “繼續為科普事業思考與探索,這是我最大的幸福和愿望。”獲獎致辭完畢,掌聲再次響徹全場。

      發出這些“中國聲音”的人,名叫李象益。他的獲獎,為中國科普事業在國際舞臺上迎來了一次歷史性的突破。

      獲獎之后

      “卡林伽獎”被譽為“科普諾貝爾獎”,是世界科普界的最高獎項,每年評選一人。該獎項自1952年設立以來,這是第一次授予中國人。

      獲獎之后的數月,李象益度過了最為忙碌的一段時光。座談會、科普報告、媒體采訪……各種邀約紛至沓來。

      “我在想,自己是不是應該學會適當地拒絕。”接受《中國科學報》專訪時,李象益如此開場。

      然而,早已習慣凡事都要親力親為、認真對待的他,并沒有真正轉過身去,試著婉拒來自各方的請求。有關科普事業的一切活動,他更是堅持著全身心投入。

      一襲紅色棉服,頭頂黑色羊毛瓜皮帽,肩上背著厚重的電腦包,一邊用iPhone手機通話,一邊趕往約定的采訪地點。今年2月中旬,記者見到李象益時,面前的這位老者給人一種特別的職業感,隨性輕松與利落緊張并存。

      落座后,他在沙發上不斷調整著坐姿,因為肩周疼痛,他需要借助沙發靠背給自己一個足夠舒適的身體支撐。

      采訪中,李象益的電話不斷響起,都是接下來一段時間邀請他作報告的科普機構,與他商討講座細節問題。接完一個長途電話,李象益向記者表示歉意。他說某單位組織了全省的科普干部,來聽他的講座,明天一早就要坐火車去外地,晚上還有個稿子要趕出來。“太忙了,但實在沒有辦法。”

      已有報道中,對“卡林伽”獲獎者李象益的頭銜和身份多有強調——中國科技館原館長、中國科協原科普工作部部長、國際博協前中國執委、中國自然科學博物館協會名譽理事長、北京市科委特聘科普專家……

      “稱謂多少并不是問題。但有一個概念要注意,并不是因為我的這些身份,就有資格去拿獎。”李象益直言不諱。而他本人,在獲獎之后也一直思考著這個問題——“為什么是我?”

      45歲,轉道科普

      2013年6月,李象益在新加坡訪問期間,接到來自中國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國家委員會的通知,說經過研究決定,推薦他為“卡林伽獎”候選人,為此填寫了很厚的申報材料。

      “這是一個政府獎,在我的概念里,來自全世界的競爭會非常激烈,當時覺得自己沒什么戲。”李象益告訴記者,當2013年10月收到獲獎通知時,他仍然感到有些意外。

      這一旨在普及科學的獎項,由印度工業家帕特奈克創立,以公元前2世紀印度皇帝卡林伽的名字命名,用來紀念他反對戰爭,熱心于科學、文化和教育事業。歷屆獲獎者中有作家、記者、演講家、導演等,其職業生涯必須展示出強調科學技術的國際重要性的努力,以及對改善公共福利、豐富國家文化遺產、解決人類面臨問題等所作的貢獻。

      世界科學大會上,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總干事依瑞娜·博科娃在頒獎詞中說:“李象益教授對中國和世界的科普事業作出了卓越的貢獻、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這是對李象益科普事業的高度評價,而這些成就的取得,是在李象益45歲之后。

      轉道科普之前,李象益一直在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從事噴氣發動機研究,自1961年從該校畢業后,留校任教22年。他作為項目負責人,組織的殲7發動機加力燃燒室的改進實驗項目,曾獲得國防工辦重大技術改進成果獎一等獎等諸多獎項,并于改革開放之初的1981年就赴美國發表學術論文,受到國際同行的好評。

      改革開放后,中國科協籌建國家科技館,這項工作需要來自各個領域的科技骨干。1983年,李象益被選派進入籌備組,參加創建科技館。

      擔任中國科技館副館長兼副書記一職,李象益進入科普行列后的第一件工作,便從創建科技館開始。

      現在中國科技館(老館)的所在地,在上世紀80年代被稱為北京的“北大荒”,緊鄰館址的北三環路,那時還猶如一條鄉村公路。

      1988年9月21日,李象益在采訪中脫口而出的這個日子,讓他永生難忘。這一天,中國科技館正式開館。

      值得一提的是,中國科技館的建設首次引進了美國科學家弗蘭克·奧本海默創立的“科學中心”理念,以科學性、知識性、趣味性相結合的展示設計思想,在普及科學知識的同時,注重傳播科學思想和科學方法,讓參觀者從被動參觀展覽轉變為主動探索和實踐。

      “有人說我是中國現代科技館的創始人,實際上我和我的團隊只是踐行者。”李象益說。

      只做解題人

      中國科技館建設之初,為了引進科學中心的理念,首次舉辦了“加拿大安大略科學中心”展覽。李象益回憶,在京展出時,一個小女孩頭發豎起來的照片貼滿了北京的大街小巷。在展覽現場,人們親眼看到了觸摸“范德格拉夫靜電發生器”的體驗活動中,如照片中所發生的驚奇現象,讓許多人驚嘆不已。

      然而,上世紀90年代以來,隨著全國各地科技館的興建,“天下展品一大抄”的問題開始顯現。李象益意識到,推動科技館科普事業的創新和發展已成為當務之急。

      “我們的科技館,一來就是幾百號人,走馬觀花參觀一下;而在國外,是三五成群有組織、有目的的觀眾或學生們去研究問題,這叫非正規教育。”李象益因此有了新的目標——推動科普創新與教育的深化發展。

      “我不是命題者,而是一個解題人。”李象益反復強調,他的科普事業,正是為了要回答如何創新。

      于是,他開始認真研究國際創新前沿理論和最新進展,全方位借鑒科學教育、心理學、學習科學等理論,并將它們應用于科普。

      比如來自心理學的“元認知”理念,強調對事物認知過程本身的探索和理解,李象益將其融入科技館的各個方面,通過過程教育不斷向參觀者提問:“這是為什么?”

      1991年,李象益調任中國科協科普工作部部長,這為他的科普創新研究提供了一個全新的契機。其間,時任美國芝加哥科學院副院長、公眾社會學家約翰·米勒來訪,希望與中國合作開展他所提出的公眾科學素養調查,并進行國際對比研究。

      “過去的科研經歷,使得我特別重視用量化依據來說明問題。科普工作的目的是提高公眾科學素養,但我國公眾科學素養究竟達到了怎樣的水平,總是說不清楚。”李象益欣然接受了米勒的建議,積極推動調查研究,并首次在我國200個縣中進行抽樣調查,開啟了公眾科學素養水平的研究評估。

      從1992年至今,我國已開展了八次大規模的公眾科學素養調查,為國家制定科技與教育政策提供了極具價值的參考。

      無止境的事業

      1995年,在中國科協科普部做了4年部長的李象益主動請纓,再度出任中國科技館館長一職,主持二期展示工程。

      有些人不理解,覺得李象益擔任了多年行政職務,“別人都想在機關里,他為啥愿意往下走?”

      “我不這么看。我覺得知識很寶貴,干科技館的事很實在。”李象益青少年時代曾在大西北生活,如今的言談舉止中仍透著一股子西北人的實干、豪爽勁兒。而22年的科研經歷所鑄成的價值觀中,事業的成就感并不能從仕途中獲得滿足。

      重回科技館,李象益開始了一場“戰役”,他打算在三五年內讓科技館擺脫不景氣的狀況,重新煥發生機。他派了一個小分隊赴日本考察,“館領導一個都不去,全部是技術骨干”,要求他們拿回五十項國內沒見過的全新展品以作研究。

      2002年4月29日,中國科技館二期新館正式向社會開放,在當年五一勞動節期間,觀眾日參觀流量達到創紀錄的2.2萬人次。

      二期展館開館后不久,李象益從中國科技館館長職位上退休。然而此后13年間,他從未離開科普戰線,“從一定程度上講,退休比不退休時還要忙”。

      在積極推動國內科普事業的同時,他開始活躍在博物館界的國際舞臺上,成為亞太地區科技館聯盟主要創始人之一、世界科學中心大會八個發起國代表之一。2004年,他當選國際博協執委,成為我國自建國以來首次進入該組織的領導人,并且為中國成功獲得2010年第22屆國際博協大會的主辦權作出了突出貢獻。

      30年的科普事業中,李象益多元化參與各項科普工作,追求科普創新的理論和實踐研究,活躍于國際科普事業的舞臺上。

      這一切,就是李象益獲頒“卡林伽”獎的理由。他說在科普這項誘人的事業中,體現出了自己最大的人生價值,因為“這是一個永遠創新、永無止境的事業”。

    相關文章

    聚焦兩院|“千名院士·千場科普”行動啟動儀式在京舉行

    9月2日,“科學與中國”20周年大會暨“千名院士·千場科普”行動啟動儀式在京舉行。中國科學院院長、黨組書記侯建國出席活動并作“科學與中國”20周年總結與展望報告。中國工程院院長、黨組書記李曉紅,科技部......

    7院士聯名倡議,加強科普事業推進,讓民眾共享科技成果

    8月22日,在湖北省武漢市召開的陳孝平院士健康科普工作室成立三周年暨院士科普工作室座談會上,中國科學院院士陳孝平、桂建芳、鄧子新、孫和平、丁漢、徐紅星,中國工程院院士劉經南等7名院士聯名發起倡議,號召......

    國家林業和草原局攜手騰訊開展生態科普“云游”

    8月15日是首個“全國生態日”。當天,國家林業和草原局聯合騰訊推出系列科普活動,以公眾喜聞樂見的創意形式,讓藏羚羊、大熊貓、東北虎、海南長臂猿、黃腹角雉等國家公園旗艦物種,借助騰訊天琴實驗室MUSEA......

    第四屆廣東省全民科學素質大賽線上競賽圓滿結束

    記者從廣東省科協獲悉,由廣東省科協主辦的第四屆廣東省全民科學素質大賽線上競賽已于8月15日24時圓滿結束。據統計,本屆參賽總人次突破990萬。線下總決賽將于今年10月在廣州舉行,屆時現場將決出第四屆廣......

    8位學者獲2023未來科學大獎,首次出現90后!

    8月16日上午,2023未來科學大獎獲獎名單揭曉。柴繼杰、周儉民獲得“生命科學獎”;趙忠賢、陳仙輝獲得“物質科學獎”;何愷明、孫劍、任少卿、張祥雨獲得“數學與計算機科學獎”。單項獎金約725萬元人民幣......

    2024年度面上項目、青年科學基金項目申請工作通知

    按照北京市自然科學基金年度工作計劃,現啟動2024年度面上項目、青年科學基金項目申請工作,詳細信息如下:一、2024年度改革調整事項(一)面上項目面上項目主要資助科技人員在2024年度北京市自然科學基......

    科學家精神進校園活動

    記者從中國科協獲悉,中國科協、教育部日前聯合印發通知,共同實施“科學家(精神)進校園行動”,旨在構建開放協同工作模式,將科學家精神從抽象符號轉化為生動的科學家故事,引導廣大中小學生走近科學家,了解科學......

    2023年廣州科普游正式啟動逾2萬市民報名

    7月1日,由廣州市科協主辦的廣州科普開放日系列活動之2023年廣州科普游正式啟動,首期活動共有49家重點實驗室、科研院所、高等院校、企業、科普基地等單位向市民免費開放,超過2萬名市民報名參加。其中,華......

    讓“玄學”為科學家開腦洞

    100年前,中國思想文化領域發生了一場影響深遠的“科玄論戰”,又稱“科學與人生觀論戰”。2023年2月10日,本報邀請科學史家劉鈍發表署名文章《“科玄論戰”百年祭》,對這一場科學派、玄學派和唯物史觀派......

    “科普使者”講好河南“創新故事”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6/503638.shtm......

    <li id="omoqo"></li>
  • <noscript id="omoqo"><kbd id="omoqo"></kbd></noscript>
  • <td id="omoqo"></td>
  • <option id="omoqo"><noscript id="omoqo"></noscript></option>
  • <noscript id="omoqo"><source id="omoqo"></source></noscript>
  • 1v3多肉多车高校生活的玩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