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 id="omoqo"></li>
  • <noscript id="omoqo"><kbd id="omoqo"></kbd></noscript>
  • <td id="omoqo"></td>
  • <option id="omoqo"><noscript id="omoqo"></noscript></option>
  • <noscript id="omoqo"><source id="omoqo"></source></noscript>
  • 發布時間:2016-09-26 10:02 原文鏈接: 2016年度搞笑諾貝爾獎出爐

       “今年的化學獎獲獎者是……Volkswagen!”這一結果于9月21日晚在美國哈佛大學揭曉,不過它可能會讓汽車公司不高興。因為其獲獎理由是“無論汽車在何時檢測時,都要通過自動化、電機化方式減少排量,解決汽車過量造成的污染問題”,《不可思議研究年報》編輯Marc Abrahams解釋說。

      這并不是臨時性的科學演出。在一個擠滿了諾貝爾獎得主、歌劇演唱者以及紙飛機“嗖嗖”掠過的房間里,正進行著一件本年度的盛典:搞笑諾貝爾獎頒獎典禮。今年是相關大賽舉辦的第26個年頭,其選拔標準是那些“讓你笑,然后讓你思考”的科學研究。

      獲獎科學家上臺后會收到10萬億美元的支票——不過,這張津巴布韋支票卻因為過度通貨膨脹而沒有多大價值。今年的多項獲獎研究聚焦感覺和錯覺。

      以獲獎研究、由德國呂貝克大學神經學家和心理學家2013年發表于《公共科學圖書館·綜合》的“癢癢”研究為例,研究人員在參試者腋下的皮膚處注射了一種會導致中度瘙癢的化學物質。志愿者隨后被要求看著鏡子撓其中一個手臂。研究人員記錄了參試者對著鏡子撓哪只胳臂,并用一個實時視頻相機做了記錄。有時,參試者會撓真正發癢的手臂,但是在鏡子中看起來卻像他們撓的是不癢的胳臂,反之亦然。出乎意料的是,即便是他們撓錯了胳臂,但只要看起來像是撓對了,受試者也會覺得癢癢緩解了。

      非人類世界的錯覺也獲得了今年的搞笑諾貝爾獎。匈牙利布達佩斯厄特沃什·羅蘭大學生物物理學家Gábor Horváth開展的兩項動物錯覺實驗共同獲得了一個獎項。其中的一個研究是2007年發表于《淡水生物學》的一項蜻蜓研究。其問題是為什么蜻蜓會在匈牙利墓地光亮的黑墓碑上停留那么長的時間,而那里并沒有這種昆蟲的食物。而且雌蜻蜓甚至會把卵產在石頭表面,它們在那里根本沒有生存的可能性。其答案是什么呢?偏振光。這些昆蟲會通過尋找表面微微反射的偏振光尋找其棲息的“水鄉”。結果表明,黑色墓碑能夠反射同樣的偏振光,從而使其成為蜻蜓的墓地。

      隨后,Horváth把目光轉向了馬蠅(牛虻)。為什么它們會更喜歡叮咬黑馬而不是白馬呢?在2010年發表于《皇家學會學報B》的研究中,他發現了答案:又一次是偏振光的問題。白馬的馬毛不會反射這些吸血昆蟲尋找午餐的標志性偏振光。

      或許,關于動物錯覺的終極探索來自 Charles Foster和Thomas Thwaites。Foster是英國牛津大學倫理學家和獸醫,Thwaites是倫敦的一名技術人員。兩人都曾花費大量時間模仿人類以外的動物。為了更好地理解“非人類世界”,Foster曾用數天時間模仿過一只獾,白天睡覺,晚上用手和膝蓋在林地行走,并捕捉蚯蚓為食。Thwaites則扮演過山羊。

      這需要假肢和大量的身體訓練。他曾一連數日在瑞士阿爾卑斯山與山羊為伍,咀嚼青草,設法融入羊群。那么,他身臨其境學到了什么呢?Thwaites的體會是,在一個等級制度非常強的群體世界中,有一個朋友非常重要,他很幸運地擁有了一只山羊“朋友”。好在他們的辛苦付出終于有了回報,9月21日晚,他們收到了10萬億美元的獎金。

    <li id="omoqo"></li>
  • <noscript id="omoqo"><kbd id="omoqo"></kbd></noscript>
  • <td id="omoqo"></td>
  • <option id="omoqo"><noscript id="omoqo"></noscript></option>
  • <noscript id="omoqo"><source id="omoqo"></source></noscript>
  • 1v3多肉多车高校生活的玩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