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FDA對生物類似藥的定義是:與已批準的參比制劑高度相似的(highlysimilar)、沒有臨床意義上的差異的生物制品。
2016年全球生物類似藥市場規模約為16億美元,而隨著部分重磅生物原研藥的ZL陸續到期,生物類似藥市場規模隨著獲批上市品種數量的持續增加也將迎來日益繁榮。據Evaluate預測,2022年全球生物類似藥市場規模將達到90億美元(約合615億元人民幣),是2016年的5.6倍,年均復合增長率更是將達到33%左右,遠遠超過生物藥市場。
而且與生物藥相仿,生物類似藥的研發同樣如火如荼且競爭更為激烈。截止2017年底,全球處于申請上市和臨床III期的生物類似藥分別有18個和66個,處于臨床前階段的生物類似藥更是達到了176個,而中止研發的生物類似藥則高達290個。
按照國際標準,中國目前還沒有第一款正式上市的生物類似藥,這與我國在生物類似藥監管上近年才開始與國際接軌有密切關系。
但處于上市申請階段的品種有4個、臨床Ⅲ期的品種則高達20個。預計國內第一款生物類似藥有望于2019年初獲批上市,而未來5年每年都將有5-10款產品陸續上市,主要覆蓋抗TNF-α抗體和腫瘤單抗領域。
而且隨著國家監管趨嚴,并在 2015 年之后與國際接軌陸續出臺了關于生物類似藥的相關監管細則,預計背靠龐大市場的中國生物類似藥不僅將在短期內迎來第一款產品正式上市,同時也將步入行業發展的春天,競爭也將較其他國家更為激烈。未來我國哪家企業能在生物類似藥市場競爭中殺出重圍,確立領先地位,值得期待。
1、中國生物類似藥監管由松到緊
中國對于生物類似藥的經歷了監管由松到緊、認識由低到高的三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是上世紀九十年代至2007年《藥品注冊管理辦法》正式出臺,此時國內對于生物類似藥還沒有形成一定明確的認知,對國內藥企申報的胰島素、G-CSF和干擾素等本質上的生物類似藥產品在審批上持較為寬松的態度,造成這個階段相關產品的批文一度泛濫,市場競爭十分激烈。
隨著2007年《藥品注冊管理辦法》頒布并規定所有生物制品必須按照新藥上市流程進行申報,而生物類似藥也不例外,國內生物類似藥發展進入第二階段。此時,雖然有一些國內藥企自主研發的生物類似藥在國內上市,比如三生國健的益賽普、賽金生物的強克以及海正藥業的安佰諾(皆為依那西普生物類似藥),但因為結構上的差異和并沒有經過頭對頭臨床試驗的對比驗證,嚴格意義上這些產品并不被國際上視作生物類似藥。
到了2015年,當生物類似藥上市熱潮開始席卷歐美日等發達國家,我國生物類似藥發展終于進入了與國際接軌的第三階段。
首先是同年CFDA藥品審批中心(CDE)頒布了《生物類似藥研發與評價技術指導原則(試行)》,對生物類似藥的申報程序、注冊類別和申報資料等相關注冊要求進行了規范;而2016年《藥品注冊管理辦法(修訂稿)》也正式提出,重點關注生物類似藥與生物原研藥質量和療效的類似;此后2017年《生物制品通用名命名原則規程》(征求意見稿)發布,進一步為生物類似藥向國際化接軌鋪平了道路。在政策的鼓勵和拉動下,中國生物類似藥行業將迎來發展的春天。
2、胰島素先行一步
值得一提的是,目前國內的第三代胰島素市場已經進入了實質上的生物類似藥時代,甘李藥業的2005年推出的重組甘精胰島素是第一個在國內上市的國產第三代胰島素,與原研廠商賽諾菲的重組甘精胰島素和禮來的重組門冬胰島素展開了激烈的競爭,并取得了不小的市場份額。
2014-2016年,甘李藥業重組甘精胰島素實現銷售收入7.83億元、11.39億元和16.32億元,年均復合增長率達到44.34%,同時在國內胰島素市場的占比也由10.71%提高到了16.19%。
國內胰島素市場先行一步實現了生物類似藥的原研替代,而隨著聯邦制藥和通化東寶等國內廠商的第三代胰島素已經或即將陸續上市銷售,國內胰島素市場的生物類似藥之爭將更加激烈。
3、復宏漢霖或將拔得頭籌
根據國內對抗TNF-α抗體和腫瘤單抗為主的生物類似藥研發競爭格局進行梳理,截至2018年10月,除開早年已經先期上市的3個抗TNF-α抗體產品,國內目前提出上市申請的生物類似藥有4個,處于臨床III期的品種有20個,而處于臨床I/II期階段的品種有17個。
公司方面,在國內涉足生物類似藥領域的藥企中,上市公司及其子公司獨占鰲頭,海正藥業、復宏漢霖、正大天晴和信達生物是其中的佼佼者,而百奧泰生物和嘉和生物等一眾國內生物藥創新研發企業也不容小覷。
另外在國內腫瘤單抗市場方面,由于與抗TNF-α抗體市場不同,目前還是原研藥的天下,生物類似藥上市后將面臨激烈的正面交鋒。
以利妥昔單抗、曲妥珠單抗和貝伐單抗為代表的腫瘤單抗原研藥在臨床和患者中都具有較高的認知度,且皆被納入第二批醫保談判目錄,大幅降價后年治療費用在10萬元左右,生物類似藥的價格競爭空間受到一定限制。
國內主要腫瘤單抗生物類似藥的競爭格局較為均衡,利妥昔單抗、曲妥珠單抗和貝伐單抗分別有11家、7家和9家企業參與了生物類似藥的研發,其中利妥昔單抗的進度較快,已經有1個品種提出上市申請,另有4個品種位于臨床III期;貝伐單抗的競爭格局不輸前者,位于臨床III期以后階段的品種數量也達到了7個;而曲妥珠單抗目前有4個品種處于臨床III期。毫無疑問,國內第一個腫瘤單抗的生物類似藥將會出自于利妥昔單抗,復宏漢霖的上市申請在2018年年初已被納入優先審評序列,有望拔得頭籌。
不過根據國內生物類似藥研發進展的競爭激烈程度,腫瘤單抗雖然空間較大,但生物類似藥的市場競爭或將更為慘烈,“賽道經濟”效應也將會極為明顯,所以布局最廣、有望最早有品種上市的復宏漢霖可能成為最大受益者。
近年來,我國依靠多層次資本市場體系,營造兼具包容性、創新性的市場環境,持續促進科技引領實業、助力產業升級發展,培育壯大了一批專精特新中小企業。6月26日,工信部披露數據顯示,截至2023年5月底,已累......
自21世紀以來,中國科研的進步有目共睹。尤其是中國論文數量的爆炸性增長,成為了中國學界近年來最顯著的成就之一。但最近的一項研究表明,美國學界似乎“不愿意”引用中國論文。這一現象的成因尚待深究,但它無疑......
6月19日,廣西質量工程職業技術學院在南寧市教育園區舉行揭牌儀式。廣西市場監管局高度重視教育、科技和人才對市場監管事業的支撐作用,立足市場監管所長,錨定社會發展所需,在廣西工商學校、廣西質量技術工程學......
“企業提需求、科協搭平臺、學會送服務、產業得提升”——這是山東省泰安市自2020年6月獲批全國首批“科創中國”試點單位以來始終堅持的工作思路。“秉持著‘為每個產業鏈聯系對接至少1個全國學會’的目標,近......
圖為中國農業科學院作物科學研究所進行谷子種質資源規模化挖掘利用等研究的試驗田。中國農業科學院作物科學研究所供圖【新知】科技日報訊(記者馬愛平)6月10日,記者從中國農業科學院獲悉,該院作物科學研究所的......
6月9—13日,由中國物理學會質譜分會聯合中國化學會質譜分析專業委員會、中國儀器儀表學會分析儀器分會主辦的“2020-2023年中國質譜學術大會”在杭州隆重舉辦,該大會由浙江大學承辦。在本次大會上,丹......
6月9日,集美大學發布消息:經中共福建省委研究決定,王厚杰同志掛職擔任集美大學黨委常委、副校長。......
6月10日,第十五屆中國生物產業大會在武漢開幕,眾多院士專家、企業代表匯聚一堂,共同研討生物醫藥技術發展。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生物工程學會理事長高福,中國科學院院士、西湖大學校長施一公等專家的主旨演講......
6月6日,記者從中國科技館獲悉,2023年中國科技館“小小志愿者”公開招募正式啟動,旨在讓更多的青少年走進科技館,培養其講科學、愛科學、學科學、用科學的意識,進一步弘揚奉獻、友愛、互助、進步的志愿服務......
醫生在手術中利用內窺影像來尋找病灶并判斷治療邊界,從而制定手術方案(如切除部位、方式、范圍和深度等)。病灶的精準高效檢測直接影響著治療效果,目前,臨床常用的白光內窺鏡或窄帶內窺鏡,根據色彩信息來區分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