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遷徙還是漂移?
部分學者將遷徙性阻生牙定義為牙齒的跨區漂移。但是,多數學者認為牙齒漂移(driftodontics)有兩種情況:一是成年人牙周組織遭到破壞時,將導致牙周病牙的移位,出現病理性的牙齒移位和松動,造成扇狀散開、伸長、唇傾等前牙漂移表現。二是指正畸患者牙齒拔除后,牙弓內其他牙齒自然的生理性移動,最早由Bourdet提出,也稱生理性漂移(physiologic drift)。因此,有報道把拔除第一前磨牙后,牙齒自行移動產生的排列狀態的改善稱為“生理漂移性矯治”(physiologic driftodontics)。
遷徙是物體從一處到另一處,即從此地到彼地。遷徙,必然需要移動達到一定程度,而這個程度就是越過中線,因此,有學者認為遷徙的關鍵在于越過中線,而不在于距離的遠近。根據字面含義理解,漂移僅僅是牙齒移動到了原來的位置附近;而遷徙卻是牙齒到達了另外一個位置。因此,下頜尖牙穿過頜骨中線至對側頜骨這一阻生現象,應該稱之為下頜尖牙遷徙。
3.3下頜尖牙遷徙的發生
下頜尖牙遷徙的發生率非常低,是一種罕見的牙齒阻生類型。Javid對1000名學生進行X線檢查,只發現1例尖牙遷徙。王虎等于2005年所做統計的83例患者111顆阻生尖牙中,有4顆為下頜尖牙遷徙病例,1顆為上頜尖牙遷徙病例。Dalessandri等對2001—2015年間公開發表的符合納入標準的13篇文獻進行系統分析得出結論:下頜尖牙阻生的發生率為0.92~5.1%,其中尖牙遷徙的發生率為0.1~0.31%,可能的病因有牙瘤、側切牙發育異常等。下頜尖牙遷徙的多數患者是單側下頜尖牙遷徙,雙側發生概率更低;下頜尖牙遷徙的患者女性的發生率明顯高于男性,左側尖牙較右側易發生遷徙,就其原因尚無任何合理的解釋。
Joshi等第一個描述了雙側下頜尖牙遷徙,Joshi等收集的28個病例中單側下頜尖牙遷徙病例多于雙側。Díaz-Sánchez等對1951—2015年間公開發表的83篇文獻進行系統分析,統計319名患者共353顆下頜尖牙發生遷徙阻生,其中女性明顯多于男性,男女比例為1∶3~1∶2,多發生在單側,雙側發生率僅為11%。本組5例患者共6顆患牙,其中4例為女性,4顆為水平位埋伏,33位2顆,43位4顆。本組病例在性別的發生上與多數學者的研究一致,女性發病率明顯高于男性;但在牙位的發生上,與張靜等的研究相矛盾,也許是因為病例數較少,無法說明問題,因此,有關下頜尖牙遷徙的研究尚需要更多的臨床病例和報道來探討。
張靜等認為遷徙尖牙常常并不出現任何明顯癥狀,通常在12~14歲正畸患者初次檢查時發現恒尖牙缺失,此時用X線檢查頜骨內是否存在阻生尖牙是較好的方法。Bhullar等認為遷徙尖牙可維持埋伏阻生且不出現任何明顯癥狀,也可能會壓迫鄰牙導致牙根吸收、出現疼痛或神經感覺異常等,隨著口腔全景片、CT以及CBCT等的出現,尖牙遷徙被更多的發現。
Mupparapu總結各類文獻中報道過的共136例尖牙遷徙,其中111例為生理性遷徙,25例為病理性遷徙,主要是牙瘤和囊腫。遷徙尖牙絕大多數發生于下頜,偶有上頜尖牙遷徙的病例,尖牙遷徙又有生理性和病理性之分。分析病案1發現,雙側下頜尖牙的牙尖均越過中線,但33位僅牙尖越過中線,而43位牙冠完全越過中線。因此,認定43、33均為遷徙,只是距離遠近不同。分析病案2,33具有遷徙性阻生趨勢,但受到32根尖阻擋未能越過中線,因此,不能認定為下頜尖牙遷徙。病案3、病案4兩位患者的43位已完全越過中線到達對側,呈水平位橫臥于下頜骨體內,同時伴有83滯留。病案5患牙33遷徙性阻生,呈斜向上近中位。
何星等認為近中阻生的尖牙有可能會發生遷徙,本組資料顯示,下頜遷徙尖牙多數呈水平位橫臥于對側下頜骨體內,為完全骨埋伏阻生牙,當具有遷徙趨勢的尖牙在向近中移動過程中受到鄰牙的阻擋時,可能無法完成遷徙,因此,有學者認為只有當阻生尖牙越過中線超過其長度的一半時才能稱為遷徙。Bertl等認為遷徙發生的重要因素是遠離鄰近的牙齒,且尖牙牙尖不靠近下頜骨皮質,同時強調CT和CBCT在早期尖牙遷徙診斷中的重要作用。
3.4下頜尖牙遷徙的治療策略
下頜尖牙對于人類牙列的功能和美觀有著重要的作用,由于其牙根粗壯及更長的牙根長度,往往在口腔內保存的時間更長。雖然尖牙遷徙的發生率很低,一旦發生,將給患者及醫生造成很大的治療選擇困難。多數情況下,遷徙的尖牙被選擇拔除,部分采用正畸牽引助萌,部分進行自體牙再植,還有一部分選擇觀察。鑒于尖牙對口腔的重要作用,以及對尖牙遷徙的診斷和治療技術的不斷進步,保存治療將會是越來越多患者和醫生的選擇。很多學者已經提供了對尖牙遷徙進行保存治療的成功經驗,且都強調早期診斷對制定治療計劃的重要性,同時強調多學科聯合治療的必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