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 id="omoqo"></li>
  • <noscript id="omoqo"><kbd id="omoqo"></kbd></noscript>
  • <td id="omoqo"></td>
  • <option id="omoqo"><noscript id="omoqo"></noscript></option>
  • <noscript id="omoqo"><source id="omoqo"></source></noscript>
  • 發布時間:2022-05-20 12:40 原文鏈接: 1550米深處現工業鈾礦有望開辟找礦新空間

    廣東韶關是中國地質學會核地質專業委員會主任、鈾礦地質領軍人才李子穎研究員的福地。

    1996年我國鈾礦找礦處于低潮時期,他獲得德國柏林工業大學博士學位歸國后,拿著國家給歸國留學人員的5萬元科研經費,扎進韶關翁源縣幾個月,白天跑山,中午山上就著咸菜吃隨身帶的饅頭;晚上整理資料,系統研究了貴東花崗巖型鈾礦,為提出熱點鈾成礦作用理論奠定了基礎,并出版兩本專著。

    5月19日,身為科技部“深地資源勘查開采”重點專項“華南熱液型鈾礦基地深部探測技術示范項目”首席科學家,李子穎代表團隊交出了另一份答卷:廣東韶關仁化縣油洞地區取得重大找礦突破,在950米深度發現了厚大工業鈾礦,在1550米深度發現了我國目前最深的工業鈾礦。

    李子穎表示,這進一步驗證了“熱點鈾成礦作用理論”以及深部探測技術方法的有效性,提高了探測深度和精度,對我國鈾礦找礦和家底潛力評估具有重大意義。

    上萬平方公里間找到光盤大小鉆孔位置

    李子穎告訴記者,按含礦的巖石類型劃分,我國鈾資源主要有4大類型,即花崗巖型、火山巖型、砂巖型和碳硅泥巖型,前兩個為熱液型鈾礦,主要分布在我國南方。

    對熱液型鈾礦成礦原因,李子穎團隊經過長期的研究提出“熱點鈾成礦作用理論”,認為鈾元素和成礦流體來自地殼深部,鈾成礦流體上升至近地表時物理化學條件的變化導致鈾的沉淀富集成礦。成礦深度可達距離地表約3公里處。這一理論拓展了找礦空間,為找到鈾礦指明了新的方向。

    對地質工作者來說,要找礦更重要的是“跑野外”,實地查看是否有有利的地質構造,是否有成礦流體產生的蝕變作用,是否有礦化的顯示或異常,對好的跡象,還要采集樣品,回到室內進行鑒定和分析以確定它們是什么時間形成的。

    對看不見的地球深部變化,則需要借助地質、地球物理、地球化學、鉆探工程等手段,在一個很大的面積里,縮小范圍,找到可能的成礦遠景區。打個形象的比方,這好比醫生通過透視、驗血等方法,查出身體的異常指標,找出發病的部位或原因。

    李子穎說,項目團隊歷時4年多,調研了大量資料,對研究區開展了詳細的地質、地球物理、地球化學、三維建模與預測等綜合研究。他們工作的面積從最初的上萬平方公里,縮小到南嶺諸廣地區一個光盤大小的鉆孔位置,整個過程有點類似于大海撈針。

    為開辟新的找礦空間奠定基礎

    要驗證成礦理論、探測技術和找礦預測的科學性和有效性,科學深鉆工程是最直接的手段。

    一般的勘查鉆探工程僅500米—800米,而鈾礦科學深鉆深度一般超過1500米。科學深鉆工程不同于一般性鈾礦勘查,施工過程中面臨眾多新問題和新難題,鉆探難度大。項目組同時面臨著時間緊、任務重、壓力大的問題。

    南方地表植被發育,巖石出露的地方要么在山體最高山脊,要么在最低的水溝,這給項目組團隊帶來了很多的困難。

    “工作區地形切割大,經常是剛下到山地又要爬到山脊,但野外地質調查和放射性測量是最基礎的工作,數據可靠性關乎成礦規律認識和找礦成敗。”項目組劉軍港博士為了收集地質調查一手資料,時常需要下到溪水中觀察地質現象,排除潛在風險,清理干凈露頭,詳細觀察記錄。項目組同時還要克服夏天酷熱和冬天寒冷,準確客觀進行地質記錄、樣品采集和放射性測量。

    隨著鈾礦發現走向深部,不可避免的是,開采成本將進一步提高。在李子穎看來,是否往更深處挖掘,取決于對礦藏的需要程度,但可以肯定的是,項目成果為開辟新的找礦空間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相關文章

    全球首套高精度月球地質圖集發布

    4月21日,全球首套高精度月球地質圖集正式發布,圖集包括《1:250萬月球全月地質圖集》和《1:250萬月球分幅地質圖集》(中英文版,含說明書),其中《1:250萬月球全月地質圖集》包含《1:250萬......

    科學家準確預報中國臺灣花蓮地區7.3級地震

    《中國科學報》從中國地質大學(武漢)獲悉,該校地空學院主建的被譽為“超級觀測站”的跨圈層垂向擾動觀測系統準確預報了中國臺灣花蓮地區7.3級地震。據悉,中國地質大學(武漢)地空學院主建的被譽為“超級觀測......

    科研團隊多手段診斷地下水氟污染危害

    近日,中國地質大學(武漢)環境學院高旭波研究員團隊在國際期刊《危險材料雜志》上,發表學術論文《干旱半干旱地區高氟地下水水文地球化學—穩定同位素、污染源解析及健康風險》。該研究提出了有效的地下水管理技術......

    “環流觀測與地質記錄”前沿論壇在廣州南沙舉行

    近日,“環流觀測與地質記錄”前沿交叉論壇暨海洋地質前沿論壇在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以下簡稱南海海洋所)南沙新園區舉行。會議期間,與會人員參觀了中國科學院邊緣海與大洋地質重點實驗室(OMG)南沙新園......

    200年地質之謎終獲解,白云石首次在實驗室種植成功

    200年來,科學家一直未能在實驗室種植出一種自然形成的常見礦物“白云石”,但現在,來自美國和日本的科學家終于取得了成功。發表于最新一期《科學》雜志的研究成果,有望為半導體、太陽能電池板等領域帶來性能更......

    中國地質大學(武漢)內蒙古研究院揭牌成立

    8月11日,中國地質大學(武漢)內蒙古研究院成立暨揭牌儀式在鄂爾多斯生態環境職業學院舉行。鄂爾多斯市委書記李理,市委副書記、市長杜匯良,市委副書記、政法委書記甄華,副市長孔繁飛,我校校長王焰新、副校長......

    鉀資源僅占全球儲量2%!我國補“鉀”取得重要進展

    面對鉀資源匱乏、進口依存度高、供應鏈安全無法保障等難題,我國無機鹽行業近年來從礦產勘查、境外開發、技術升級、高效利用等方面積極行動,確保鉀資源供應。這是6月8日在青海省格爾木市舉行的2023世界鉀鹽鉀......

    一塊廢料堆里不起眼的石頭如何解開長期以來的鉆石之謎

    昆士蘭科技大學(QUT)的兩名研究人員利用一臺簡單的筆記本電腦和一塊從鉆石礦的"廢料堆"中獲得的巖石,揭開了圍繞鉆石在地球古老大陸的深層根部形成的一個長期的地質之謎。主要作者、昆士......

    憶董申保:走遍祖國山河,描繪地理脈絡

    地質研究工作中最為重要的一環就是編圖。看似普通的變質地質圖,被大小不一、顏色各異的色塊填滿,卻能反映各地區不同時期變質作用的特征及時空變化規律。變質巖區編圖工作隊的地質調查和找礦工作對于國家建設具有重......

    地大未來城,聚英集薈——湖北省第四屆色譜質譜學術會

    4月2日第四屆湖北省色譜質譜學術會議在中國地質大學未來城校區成功舉辦。本屆會議由湖北省化學化工學會色譜質譜專業委員會主辦,中國地質大學(武漢)生物地質與環境地質國家重點實驗室承辦。旨在為更好的探討色譜......

    <li id="omoqo"></li>
  • <noscript id="omoqo"><kbd id="omoqo"></kbd></noscript>
  • <td id="omoqo"></td>
  • <option id="omoqo"><noscript id="omoqo"></noscript></option>
  • <noscript id="omoqo"><source id="omoqo"></source></noscript>
  • 1v3多肉多车高校生活的玩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