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從國家國防科技工業局獲悉,12月30日, 2022年度國防科技工業十大新聞正式揭曉。
入圍2022年度國防科技工業十大新聞的是:習近平總書記分別回信勉勵航空航天青年團隊;華龍一號示范工程全面建成投運;新一代8英寸碳化硅晶片產品發布;金磚國家航天合作聯委會正式成立;我國第三艘航空母艦“福建艦”順利下水;北斗三號短報文通信服務邁入大眾應用新階段;我國首次在月球上發現新礦物“嫦娥石”;最新主戰裝備震撼亮相第十四屆中國國際航空航天博覽會;全球最大“人造太陽”核心部件完成首件制造;中國空間站首次實現三艙三船六人太空大會師。
國防科技工業十大新聞評選活動自2003年開始舉辦,候選新聞由國防科工局有關部門、地方國防科技工業管理部門、軍工集團公司、中國工程物理研究院、有關院校及媒體等推薦,經層層遴選、專家評審和最終審議評出。
2022年度國防科技工業十大新聞簡介
(按重要性及時間順序排序)
1、習近平總書記分別回信勉勵航空航天青年團隊
5月2日,習近平總書記給航天科技集團公司空間站建造青年團隊回信,勉勵航天青年為實現高水平自立自強再立新功。11月12日,總書記給航空工業集團沈飛“羅陽青年突擊隊”隊員們回信,勉勵他們學習貫徹好黨的二十大精神,為建設航空強國積極貢獻力量。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優化國防科技工業體系和布局,加強國防科技工業能力建設”等新部署新要求,全行業上下將努力以中國式現代化推進建設先進的國防科技工業體系。
2、華龍一號示范工程全面建成投運
3月25日,我國自主三代核電華龍一號示范工程第2臺機組——中核集團福清核電6號機組正式具備商運條件,華龍一號示范工程全面建成投運,標志著我國核電技術水平和綜合實力,躋身世界第一方陣,有力支撐了我國由核電大國向核電強國的跨越。4月18日,華龍一號全球第四臺、海外第二臺機組——巴基斯坦卡拉奇K3機組通過臨時驗收,華龍一號海外首個工程兩臺機組全面建成投產。我國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堅持綠色低碳發展、共同應對氣候變化,攜手打造核能人類命運共同體。
3、新一代8英寸碳化硅晶片產品發布
今年3月,中國電科率先發布新一代8英寸碳化硅晶片產品,標志著我國碳化硅晶片研制水平提升。以碳化硅為代表的第三代半導體是戰略新興產業,廣泛運用在5G基站、新能源汽車等數字經濟領域。晶片的尺寸和質量,直接影響著下游的碳化硅器件的成本和性能,尺寸越大,成本就越低。近十年,中國電科堅持自主創“芯”,已完成從材料、裝備、芯片、器件到應用的體系化布局,打通第三代半導體全產業鏈,推動了我國第三代半導體產業快速發展。為新能源汽車車載充電裝置研發的多種規格的碳化硅器件,已經實現了批量應用,使新能源汽車的充電速度和整車性能均有大幅提高。目前,這些晶體生長以及產業鏈配套相關裝備,已經完成了多輪迭代升級。
4、金磚國家航天合作聯委會正式成立
2022年,中國是金磚國家輪值主席國。國家航天局本著構建外空領域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務實推動金磚國家遙感衛星星座合作,為金磚國家團結合作注入航天動力,貢獻積極成果。5月,金磚國家航天合作聯委會正式成立,中方牽頭起草的《金磚國家航天合作聯委會職權文件》《金磚國家遙感衛星星座數據交換技術規范》《金磚國家遙感衛星星座聯合觀測實施程序》三份文件,明確五國先導示范應用項目,圍繞治理環境污染、應對氣候變化、促進碳達峰碳中和等方面開展空間技術應用,引領合作后續發展,開啟金磚國家航天合作新篇章。11月8日,國家航天局成功舉辦“金磚國家遙感衛星星座應用論壇”,五國共享星座應用成果,共商未來合作計劃。11月21日,國家航天局批復在海南掛牌設立“金磚國家遙感衛星星座數據與應用中心(中國)”,為進一步加強星座建設貢獻力量。
5、我國第三艘航空母艦“福建艦”順利下水
6月17日,我國第三艘航空母艦下水命名儀式在中國船舶集團有限公司江南造船廠舉行。經中央軍委批準,我國第三艘航空母艦命名為“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福建艦”,舷號為“18”。福建艦是我國完全自主設計建造的首艘彈射型航空母艦,采用平直通長飛行甲板,配置電磁彈射和阻攔裝置,滿載排水量8萬余噸。該艦下水后,將按計劃開展系泊試驗和航行試驗。福建艦順利下水標志著我國海軍裝備現代化建設取得了又一重大的歷史性突破,對于進一步提升我國海軍維護國家海洋權益的能力具有重要意義。
6、北斗三號短報文通信服務邁入大眾應用新階段
7月30日,北斗三號短報文通信服務成果發布會展示了大眾智能手機北斗短報文通信服務新功能,以及基于北斗三號短報文通信服務的星地融合解決方案和技術方案成果,在全球首次實現了大眾智能手機衛星通信能力,標志著北斗三號短報文通信服務由行業應用邁入大眾應用發展新階段。中國兵器工業集團有限公司聯合中國移動通信集團有限公司、中國電子科技集團有限公司以及國產手機廠商,攻克多項關鍵核心技術,完成國內首顆手機北斗短報文通信射頻基帶一體化芯片研制,創新實現“不換卡、不換號、不增加外設”的大眾手機“一號雙網”設計,滿足在無地面網絡覆蓋地區應急通信、搜索救援等服務需要。亞太地區大眾用戶將率先享受到北斗三號短報文通信服務。
7、我國首次在月球上發現新礦物“嫦娥石”
9月9日,國家航天局、國家原子能機構聯合發布嫦娥五號最新科學成果:中核集團核工業北京地質研究院在月球樣品研究中發現新礦物,被命名為“嫦娥石”,并獲國際礦物協會新礦物分類及命名委員會批準。這是我國首次發現的月球新礦物,也是國際上發現的第六個月球新礦物。作為我國天體礦物學研究的重大突破性成果,“嫦娥石”的發現使我國成為世界上第三個發現月球新礦物的國家,為和平利用和合作開發太空資源貢獻了中國力量。這是我國在空間科學領域取得的一項重大科學成果,也是核與航天跨行業、跨專業合作的一次有力探索。
8、最新主戰裝備震撼亮相第十四屆中國國際航空航天博覽會
11月8日至13日,第14屆中國國際航空航天博覽會在廣東珠海舉行。共有43個國家和地區約740多家企業參展,會議、論壇、簽約等活動200多場,約21.5萬人入場參觀,10.5億人次收看直播報道。“陸、海、空、天、電”成套裝備成體系展示,殲20、殲16、運油20等空軍最新主戰裝備悉數亮相。陸軍合成旅、“20式”新槍族、“太行”系列航空發動機等裝備廣受關注,無人機與反無人攻防對抗吸引眼球。陸空演示亮點多,首次開展空地協同動態展示。本屆航展交易額達398億美元,中國軍貿國際影響力進一步提升。
9、全球最大“人造太陽”核心部件完成首件制造
11月22日,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堆(ITER)增強熱負荷第一壁首件在貴州制造完工,核心指標顯著優于設計要求,具備批量制造條件,標志著全球最大"人造太陽"核心部件研制取得重大進展,我國實現該項核心科技持續領跑。增強熱負荷第一壁直接面對芯部一億度高溫等離子體,是 ITER最關鍵的堆芯部件,涉及聚變堆建設的核心技術。中國航天科工集團有限公司航天江南航天新力與中核集團核工業西南物理研究院合力攻關,自主掌握了工藝原理并突破關鍵技術,成功完成首件的焊接裝配制造,取得ITER關鍵部件研發的實質性工程突破。
10、中國空間站首次實現三艙三船六人太空大會師
6月27日上午,由中國科學院和北京市聯合舉辦的第五屆雁棲湖會議舉行“2023年高端制造前沿十大科學問題”發布會。本屆雁棲湖會議由中國科學院院士、華中科技大學教授丁漢和中國科學院院士、清華大學教授雒建斌......
4月18日,國防標準創新信息服務平臺發布會在北京召開。發布會通過視頻推介和發布解讀的形式,詳細介紹了國防標準創新信息服務平臺的模式、特點和八大服務能力。該平臺由國家國防科技工業局經濟技術發展中心統籌建......
據“國防大學”微信公眾號2月21日消息,今年是國防大學大抓教學質量年,為高質量迎接春季學期,寒假期間學院分3個批次對14個課題組織院級試講,院領導全程參加新學期重點班次首開課試講把關,軍地知名專家共同......
再變幻莫測的技術發展周期,如果以年為單位也能探尋到每一次的關鍵進程。那么在全新的冪集創新中,今年有哪些新技術新突破領銜?又有什么樣的趨勢值得關注?比如已在產業界大放光彩的AI雙星:AIGC、AIfor......
記者從國家國防科技工業局獲悉,12月30日,2022年度國防科技工業十大新聞正式揭曉。入圍2022年度國防科技工業十大新聞的是:習近平總書記分別回信勉勵航空航天青年團隊;華龍一號示范工程全面建成投運;......
記者從國家國防科技工業局獲悉,12月30日,2022年度國防科技工業十大新聞正式揭曉。入圍2022年度國防科技工業十大新聞的是:習近平總書記分別回信勉勵航空航天青年團隊;華龍一號示范工程全面建成投運;......
中央廣播電視總臺發布2022年度國內十大科技新聞2022年度國際十大科技新聞......
中新財經6月5日電(劉文文)6月5日世界環境日之際,中國科協生態環境產學聯合體(以下簡稱聯合體)在京舉行了2021年度中國生態環境十大科技進展發布會。當天,聯合體副主席、中國環境科學學會理事長、生態環......
12月21日,美國物理學會Physics網站公布2021年國際物理學領域十項重大進展,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潘建偉、朱曉波、陸朝陽等完成的“祖沖之二號”和“九章二號”量子計算優越性實驗與美國宇航局“帕克”太......
2021年已經步入尾聲,過去的一年是科技界屢創新高、收獲滿倉的一年。這一年,恰逢中國共產黨百年華誕,我國科技界更是取得多項重要突破。量子計算獲得重大進展,使我國成為唯一在兩個物理體系中實現量子計算優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