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2020年2月10日,共有55條2019-nCoV的病毒基因組可公開獲取。其中,在1月22日以前獲取的31份測序數據幾乎全部來自于中國(僅有1例來自于美國)。然而1月22日以后,余下的24份數據一律源于境外,包括日本、韓國、新加坡、澳大利亞、美國、法國、英國等。 國內學術界對于所謂“高影響因子期刊”發表文章的強烈需求,遠遠超乎國際的慣例。扣留數據其實也反映了國內論文發表的評價體系。 研究人員對“高分期刊”過度看重的不良風氣, 在這次疫情里已顯示不僅僅是學術圈內的問題了。扣留數據通常不會干擾社會的正常運行,但在當前的危急情形下, 影響會是嚴重而深遠的。 現在不要求你寫大文章,也不要求你的寫作符合高水平期刊的要求,請大家把數據及時共享到開放的平臺上! 兩周前,中山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教授、臺灣“中研院”院士吳仲義和中科院腦科學與智能技術卓越創新中心學術主任、中科院院士蒲慕明在《國家科學評論》撰文,呼吁同行將新冠病毒的基......閱讀全文
已經與人類纏斗數月之久,并已擴散到至少20多個國家的新型冠狀病毒,究竟有沒有在傳播中發生變異? 關于這個問題的回應,仍然是“目前沒有證據顯示病毒有任何變異”。 但為什么“沒有證據”呢? 近日,臺灣“中研院”吳仲義先生和中國科學院院士蒲慕明在《國家科學評論》撰文指出,截至2020年2月1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