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環境所黑河流域樹輪記錄的水文變化研究取得新進展
黑河是我國第二大內陸河,發源于祁連山,流經青海、甘肅、內蒙古三省(自治區),最終匯人中蒙邊界內蒙古額濟納旗的東居延海和西居延海。黑河干流全長821公里,流域總面積約13萬平方公里,是河西走廊及額濟納旗最重要的地表徑流來源,同時也是河西走廊農業生產的生命線。 然而,近年來黑河全流域生態危機加劇,水資源短缺已經造成嚴重的環境與社會問題,引起了政府及相關部門的極大關注。因此亟待開展對黑河流域歷史時期生態環境的研究。 近期,中科院地球環境研究所劉禹研究員帶領其研究團隊通過研究流域內不同地區樹木年輪寬度,系統分析了黑河流域的水文變化歷史。定量恢復了黑河源頭地區360余年年的降水量、黑河中游570余年徑流量和230余年黑河下游額濟納地下水水位。研究表明,黑河徑流及下游地區地下水補給主要來自祁連山大氣降水。重建的降水量、徑流和地下水水位在年代際尺度上顯著相關,它們在1940年以前具有一致的變化趨勢,即上游的降......閱讀全文
全國地下水資源概況
根據新一輪地下水資源評價成果,全國地下淡水天然資源多年平均為8?837億m3,約占全國水資源總量的1/3,其中山區為6?561億m3,平原為2?276億m3;地下淡水可開采資源多年平均為3?527億m3,其中山區為1?966億m3,平原為1561億m3。另外,全國地下微咸水天然資源(礦化度1-3?
我國64%城市地下水資源嚴重污染
68歲的四川省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的牧民更登甲是一名大骨節病患者,長年忍受著病痛折磨。在當地,還有很多與像更登甲一樣的大骨節病患者,大骨節病是一種典型的地方病,一般認為是與飲用水中富含較多腐蝕酸有關。 中國是地方病流行較為嚴重的國家,地方病分布廣,病種多,主要有地方性砷中毒、地方性氟中
地下水超采-河北水資源保護壓力巨大
記者從河北省日前召開的紀念第二十一屆世界水日座談會上了解到,河北省地下水超采、水生態系統退化、水污染問題仍十分突出,水資源保護壓力巨大。 與會專家指出,在河北省委、省政府"廣開源、重節水、強治理、惠民生"的治水思路指導下,河北省用占全國0.7%的水資源,生產了6%的糧食,養育了5%的人口,
全國地下水資源儲存量首次查明
1月20日下午16時許,記者從自然資源部中國地質調查局了解到,我國科學家已完成新中國成立70多年來首次全國地下水儲存量評價。? ? 據了解,目前全國地下水總儲存量約52.1萬億立方米。北方地下淡水總儲存量約35.5萬億立方米,占全國的95%,主要分布于鄂爾多斯盆地、東北平原、河西走廊、華北平原等
華北可飲用地下水資源不足5成-地下水污染嚴重
河北省唐山市古冶區王輦莊鄉甘雨溝村原來沒有地下水,村子原來就叫“干雨溝”。村民張明告訴記者,1974年,村里找人挖井,挖到150米深都沒有水。可眼下,往下不到1米就有水。《第一財經日報》記者在甘雨溝村走訪時看到,這里絕大多數房子都爛了,裂開的路面滲出了水。 張明說,滲出的是
我國各地地下水水位下降-水資源枯竭難題怎解
近日,我國有“天下第一泉”美譽的趵突泉地下水位已跌至28.09米,失守黃色警戒線,這意味著趵突泉將再度面臨停噴的危險。山東省濟南市已制定了應對措施,力爭讓天下第一泉保持噴涌。這一事件又引發了人們對于我國地下水源保護的關注與思考。 近年來,我國各地地下水位下降的問題越來越突出。不僅存在地下水
山東濟寧:拒絕過度開采保護地下水資源
23日,記者了解到,目前濟寧市地下水資源實際開采量已達每日35萬立方米,超過城區深層地下水允許可開采量(約為每日23萬立方米)。地下水的嚴重超采,造成地下水位持續下降。 據介紹,濟寧市地下水資源總量嚴重不足,城區深層地下水允許可開采量約為每日23萬立方米。而目前的實際開采量已達每日35萬立
地球環境所黑河流域樹輪記錄的水文變化研究取得新進展
黑河是我國第二大內陸河,發源于祁連山,流經青海、甘肅、內蒙古三省(自治區),最終匯人中蒙邊界內蒙古額濟納旗的東居延海和西居延海。黑河干流全長821公里,流域總面積約13萬平方公里,是河西走廊及額濟納旗最重要的地表徑流來源,同時也是河西走廊農業生產的生命線。 然而,近年
土壤水分測定儀分析如何有效運用水資源
一個地區的水資源系統包括大氣降水、地表水、地下水與土壤水。對農業而言,土壤水是關健,所有其他水資源都必須轉化為土壤水(如油田形成的人工土壤水)以后才能被作物所利用。例如,河北黑龍港地區多年平均年降水量為550mm,各種水資源組成如表所示。從農業用水角度,潛在可利用的毛水量應為耕地范圍內降水量形成的天
我國地下水資源科學家首獲McKee獎
記者日前從中科院成都山地災害與環境研究所獲悉,在美國奧蘭多舉行的第82屆WEF(國際水環境聯盟)科學與技術會議上,宣布了2009年WEF杰出成就獎,中科院成都山地所王根緒團隊的研究成果獲得WEF和美國環境保護署共同頒發的McKee獎,以表彰他們在地下水資源/水環境保護和可持續利用方面的杰出工作。
首屆全國地下水資源與生態環境大會舉行
4月13日,第一屆全國地下水資源與生態環境大會在湖北武漢舉辦。來自海內外高校、科研院所及行業單位的1200余名代表,圍繞“珍視地下水資源,保護健康生態環境”主題展開深入交流。開幕式現場。張金光攝“在全球氣候變化和人類活動影響下,地下水資源可持續安全供給、地下水與生態環境保護,已經成為社會面臨的重大挑
報告說印度全國22%的地下水資源面臨枯竭
印度中央水資源委員會近日公布的報告顯示,印度國內近22%的地下水資源因過度開發而臨近枯竭。圖片來源于網絡 報告說,印度各地的地下水資源面臨問題各有不同。印度北部哈里亞納邦、旁遮普邦、北方邦等地的主要問題是濫采地下水;印度西部拉賈斯坦邦和古吉拉特邦則因氣候干旱和地下水補給有限而造成地下水資源緊張
水利部摸底地下水資源:八成不能飲用
水利部最近公開的2016年1月《地下水動態月報》(以下簡稱《月報》)顯示,全國地下水普遍“水質較差”。具體來看,水利部于2015年對分布于松遼平原、黃淮海平原、山西及西北地區盆地和平原、江漢平原的2103眼地下水水井進行了監測,監測結果顯示:IV類水691個,占32.9%;V類水994個,占47
肯尼亞發現大量地下水資源-可供全國使用70年
近日,肯尼亞政府和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宣布,在全球最干旱的圖爾卡納地區發現了大量地下水資源。根據現階段的勘探結果,該地區有兩個巨大的地下含水層,面積超過4164平方公里,預計儲水量超過2500億立方米,每年新增水量達到34億立方米,主要來自于肯尼亞和烏干達高原地區的降雨,可供肯尼亞全國使用70年。
北京市民上網能查地下水資源-CBD水位重點監測
目前,市規劃委正在編制《淺層地下水檢測規劃(2013至2020年)》。日前,市規劃委有關負責人透露,今年,本市將搭建完成并開放針對不同層次用戶需求的公眾版、政務版、涉密版地下水信息服務平臺,定期更新維護地下水信息資源。市民可以直接登錄網站進行公眾版內容的查詢。 淺層地下水,是指北京平原區地
不同水文地質單元地下水資源保護區的劃分
1)山前沖洪積扇按上部、中部和下部三個分帶劃分成三類要求不同的地下水資源保護區。沉積物質粗大、無覆蓋層或極薄、天然防護能力差的沖洪積扇上部,地下水極易受到污染,應劃分為一類保護區;含水層顆粒變細,覆蓋層增厚,天然防護能力改善的沖洪積扇中部,應劃分為二類保護區;沉積物質較細、以地下水排泄為主的沖洪積
我國海河流域的地下水資源開采利用活動對氣候的影響
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研究所針對我國海河流域內地下水開采活動的生態水文與氣候效應進行了數值模擬研究,該研究成果已發表在Journal of Hydrology 與Climate Dynamics 雜志。 海河流域位于我國華北地區,長期的水資源超采已使該地區出現大范圍的地下水降落漏斗,并且其規模仍在
我國平均年降水量呈增加趨勢
新華社北京8月3日電(記者黃垚)中國氣象局3日發布的《中國氣候變化藍皮書(2022)》顯示,1961年至2021年,我國平均年降水量呈增加趨勢,平均每10年增加5.5毫米,且年際變化特征明顯。 20世紀90年代,我國平均年降水量以偏多為主,21世紀最初10年總體偏少,2012年以來持續偏多
國家氣候委員會通報IPCC第四次評估報告綜合報告
全球變暖將造成中國降水分布改變 南澇北旱可能變成南旱北澇 在11月22日國家氣候委員會召開的IPCC第四次評估報告綜合報告新聞發布會上,國家氣候中心副主任羅勇表示,全球變暖將造成中國降水分布的改變。?羅勇說,氣候變化對水資源的影響是我們非常關注的問題。從已經觀測到的事實來看,過去50年以來,中國的
北京地下水位采用已到極限-根本在控制人口增長
緩解水危機北京仍需靠自己 “今年看不到雪了!”24日,北京一家報紙的氣象專版赫然印出這樣的標題。2010年的年終歲尾,當全國各地陸續迎來不同程度降雪的時候,北京還在為首場雪何時飄落傷透腦筋。氣象專家說,北京未來一周都是晴天,無雪,這種情況在最近22年里從未有過。 比氣象部門更急的是水
管好水資源,仍需加大科學研究
近日,水利部制定發布《2022年水資源管理工作要點》(以下簡稱《要點》),提出加快建立水資源剛性約束制度,推動以可用水量確定經濟社會發展布局、結構和規模,推進河湖生態環境復蘇與地下水超采治理,提高水資源集約節約安全利用能力,促進生態文明建設和高質量發展等意見。當前出臺《要點》有什么背景?《要點》提出
黑河流域水資源社會化管理任重道遠
黑河流域是中國西北干旱區內陸河流域之一,由于其景觀類型完整、流域規模適中、社會—生態—環境問題典型,成為內陸河研究的代表性流域,也是研究寒區、旱區水文與水資源等方面的熱點地區。 水資源是貫穿黑河研究的主線和核心,是聯系流域生態和經濟系統的紐帶,也是該區域經濟環境可持續發展的最主要限制因子。因此
匡尚富:水資源短缺仍是可持續發展瓶頸
干旱!洪澇!兩個矛盾的極端氣象在長江中下游地區接連上演。從農田龜裂、堰塘見底、人畜干渴轉為暴雨肆虐、房屋損毀、洪澇成災,旱澇并存的尷尬境地,再次凸顯了我國人多水少、水資源時空分布不均的現狀。 今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水資源供需矛盾突出仍然是可持續發展的主要瓶頸。中央一號
水資源嚴重短缺-科學家試向天空要“云水”
盛夏未過,北方很“渴”。一場大旱自今年入夏以來席卷我國東北、華北等地區,地下水超采、河流斷流、水庫蓄水量持續不足甚至干涸,水資源的嚴重短缺迫使人們將目光投向了天空中的云朵。作為重要的氣候資源,云水資源經過多年的開發利用,對于緩解干旱,補充陸地水資源發揮著怎樣的作用?它能否成為我國未來解決水資源
2021年我國北方降水量創歷史第二多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2/3/474851.shtm 中新網北京3月1日電 (記者 陳溯)中國氣象局1日公布的數據顯示,2021年中國北方降水量為歷史第二多,僅次于1964年,京津冀年降水量為歷史最多。談及原由,國家氣候中心副主任肖
唐華俊院士:華北應大力發展旱作農業
唐華俊? 在當前我國糧食庫存相對充裕的形勢下,華北地區應當加快品種改良和調整農藝栽培管理措施,大力發展旱作農業,更好地主動適應氣候變化。■中國工程院院士 唐華俊 作為我國重要的糧食生產基地,華北地區對氣候變化非常敏感。該區域近50年呈現明顯的暖干化趨勢,增溫速率高于全國平均水平,降水量
土壤墑情監測規范
土壤墑情監測是水循環規律研究、農牧業灌溉、水資源合理利用、及抗旱救災基本信息收集的基礎工作。但是一直以來,國內缺乏一套完整的土壤墑情監測規范系統,對土壤墑情的理解存在 局限性,對它的監測只理解為土壤含水量的監測。事實上,從03年開始,國內對其開始重視,并且已提出了初稿,土壤墑情監測規范包括墑情和旱情
什么是規劃水資源論證?及水資源論證的意義
《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加快水利改革發展的決定》中發[2011]1號)以及《國務院關于實行最嚴格水資源管理制度的意見》(國發[2012]3號)明確提出了以“三條紅線”與“四項制度”為核心的最嚴格水資源管理制度,并指出將最嚴格水資源管理作為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戰略舉措,起到保障和約束國民經濟活動的雙向調
國土資源部公開:全國近60個城市地下水嚴重超采
今天是第43個世界地球日。地下水的超采與污染問題引發熱議。 據國土資源部今天公開的消息透露,在我國北方地區65%的生活用水來自地下水;同時,50%的工業用水和33%的農田澆灌也源自地下水。全國657個城市中,有400多個城市以地下水為飲用水源。 國土資源部認為,超采與污染正在危及地下水安全。
水資源的有效利用
水資源的循環利用,堅持可持續發展路線,一直都是我們的目標。每天龐大的用水量,必將伴隨著大量的廢水排放。不好好的處理廢水,通過水的循環,累計下來的后果是整個人類都難以承受的。? ? 水質的治理問題,主要是檢測其中的各種成分含量。首先要檢測一些基本參數,比如COD、總氮、總磷、氨氮、磷酸鹽。這些參數對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