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蘗角度(tiller angle)是植物結構的關鍵組成部分,對糧食產量有很大的影響。然而,基于自然選擇分離出來可用于改善水稻結構的分蘗角度相關基因很少。11月4日在國際學術期刊《PLOS Genetics》發表的一項研究中,來自華中農業大學的研究人員,通過全基因組關聯研究,確定了7個常見的分蘗角度相關QTLs,包括以前報道過的重要基因TAC1。 這項研究的通訊作者是華中農業大學國家植物基因研究中心和作物遺傳改良國家重點實驗室的邢永忠教授,其于1999年獲華中農業大學生物化學和分子生物學專業博士學位;1999.7-至今華中農業大學生命科學技術學院教師。2003-2006年丹麥皇家農業科學研究院博士后。目前主要在水稻數量性狀特別是產量性狀的遺傳基礎和分子基礎解析方面開展工作。近5年來在Nat Genet、Annu Rev Plant Biol、BMC plant biol、Theo Appl Genet、BMC Genet、......閱讀全文
稗草(Echinochloa crus-galli )是田間頭號雜草,為了除掉它,人類已經努力了幾千年。浙江大學農業生物與技術學院樊龍江教授團隊與中國水稻所等單位合作研究最新發現,為了避免人類的“驅逐”,田間的稗草們竟學會了“偽裝”。幾千年來,它們與水稻越長越像,從原來松垮貼地的懶樣子,進化出了
稗草(Echinochloa crus-galli )是田間頭號雜草,為了除掉它,人類已經努力了幾千年。浙江大學農業生物與技術學院樊龍江教授團隊與中國水稻所等單位合作研究最新發現,為了避免人類的“驅逐”,田間的稗草們竟學會了“偽裝”。幾千年來,它們與水稻越長越像,從原來松垮貼地的懶樣子,進化出了
稗草(Echinochloa crus-galli)是田間頭號雜草,為了除掉它,人類已經努力了幾千年。浙江大學農業生物與技術學院樊龍江教授團隊與中國水稻所等單位合作研究最新發現,為了避免人類的“驅逐”,田間的稗草們竟學會了“偽裝”。幾千年來,它們與水稻越長越像,從原來松垮貼地的懶樣子,進化出了今
共評出100篇優秀論文和334篇提名論文 從教育部和國務院學位委員會獲悉,2010年全國優秀博士學位論文評選工作已全部完成,共評出100篇“全國優秀博士學位論文”和334篇“全國優秀博士學位論文提名論文”。 本次評選工作于2009年10月正式啟動,評選對象為全國所有博士學位授予單位20
由教育部科學技術委員會組織評選的2014年度“中國高等學校十大科技進展”,日前在京揭曉。經過形式審查、學部初評、主任辦公(擴大)會終評和項目公示,北京大學主持的單個納米顆粒光學檢測新原理研究等10個高校科技項目,獲評本年度高校科技十大進展。 據介紹,“中國高等學校十大科技進展”評選自1998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