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農化巨頭日益高漲的并購浪潮,普通消費者和農業從業人員對于未來食品供應鏈前景,日益顯出不安情緒,也引起了美國監管部門的關注。 2016年9月20日,美國參議院司法委員會在美國華盛頓召開聽證會,對當前在農業和化工領域掀起的并購浪潮,進行聽證。本月中旬剛剛宣布接受德國拜耳收購的美國農化巨頭孟山都,也派出代表出席聽證會,為660億美元的大并購辯護。 孟山都為660億美元并購辯護 但農戶擔憂價格走高 拜耳代表:并購利于農業創新升級 在當天的聽證會上,孟山都公司執行副總裁兼首席技術官傅瑞磊博士(Dr. Robb Fraley)表示,拜耳和孟山都的合并,是兩種互補性科技的合并,業務重疊部分很小,“孟山都的專長是種子、育種和科學數據;而 拜耳的專長是作物化學。” 傅瑞磊強調,拜耳和孟山都的結合,將增大在研發方面的投入,有助于農業創新,“15年前,我們在研發方面的投入是3億美元,現在是15億美元。這聽上去雖然是個很大的數字,但是......閱讀全文
商務部3月13日發布公告,附加限制性條件批準拜耳股份公司收購孟山都公司股權案。 根據公告,商務部認為,此項收購對中國非選擇性除草劑市場,中國長日照洋蔥種子、經切削加工銷售胡蘿卜種子、大果番茄種子等蔬菜種子市場,全球玉米、大豆、棉花、油菜性狀市場及數字農業市場,具有或可能具有排除、限制競爭效果。
在三度發起收購后,德國生物制藥巨頭拜耳14日宣布成功與美國孟山都簽署并購協議,前者開出了660億美元(約合590億歐元)的天價。兩家公司合并后將成為全球最大的農業化學品和種子供應商。這也是德國企業有史以來最大規模的一起并購。 總部設在德國勒沃庫森的拜耳(Bayer)是一家在醫藥保健、作物營養領
關于轉基因的戰爭尚無停止的跡象。在“挺轉”和“反轉”背后,一個不可忽視的現象是,轉基因大豆、菜籽油、玉米大量進口,孟山都、杜邦、拜耳等企業在我國發展種子業務的同時,與國內的科研院所合作開展轉基因育種研究。無論是支持還是反對轉基因主糧商業化的專家共同擔憂的一點是我國的種子產業安全和糧食安全。
Fraley對兩公司的合并持樂觀態度,并認為這是一次積極健康的合并。通過合并,兩者可擴大規模,同時得到更多研發資金,繼續保持育種優勢。 記者:關于基因編輯的問題。之前有報道說孟山都已經在談基因編輯的專利問題,很多人猜測孟山都很可能已經有基因編輯的產品在研發,或者是將要推出來,能不能介紹一下基因
多年以來,我國農藥產量一直位居世界第二位,2005年首次突破百萬噸大關,超過美國成為世界第一的農藥生產大國。但是,綜觀我國的農藥工業,與農藥大國的地位還不相稱,可以說是喜憂參半。 喜從何來 喜1、農藥為保證農業豐產作出了重要貢獻 耕地面積的不斷減少、人口的不斷增多,保證糧食需求,特別是提高單位
根據 《全球農業微生物制劑市場報告》預計,2014年全球農業微生物制劑市場價值約為21.8278億美元,到2019年,該市場預計將以15.3%的較高復合年增長率達到45.5637億美元。 根據2014年的研究數據顯示,2013年,北美是最大的農業微生物制劑市場,到2019年該市場預計將以15.
“在轉基因研發方面,我國已前后投入了200多億,有了一些過硬的技術和產品,然而目前因為種種原因,絕大部分產品還不能推向社會。”中國科學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研究員朱楨近日在接受科技日報記者采訪時如是表示。 作為一種新的育種技術,轉基因發展和應用勢不可擋:自1996年大規模應用以來,全球轉基因
轉基因是一項新技術,也是一個新產業,具有廣闊發展前景。對待轉基因不能“談轉色變”,要區分科研、產業化、行業管理等不同情形,研究上要大膽,堅持自主創新;推廣上要慎重,做到確保安全;管理上要嚴格,堅持依法監管。這樣才能使這項生物新技術實現服務社會、造福人類的價值。 近日,中國化工集團宣布完成收購
4月21日,國際大豆種植者聯盟(ISGA)在京舉辦“2015年生物技術與全球大豆貿易論壇”上,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采訪了解,國際大豆種植者聯盟將會與中國農業部進行溝通,希望中國政策主管部門能加快轉基因大豆新品種審批進程。 當天,對外經貿大學教授楊軍與中國科學院農業政策研究中心主任黃季焜的報告顯
北京時間8月22日消息,據國外媒體報道,在美國明尼阿波利斯郊區的一家實驗室中,有一家從未盈利過的小公司正力爭打敗世界上最大的農業企業,率先發布基因編輯領域的下一款突破性產品。 這家小公司名叫Calyxt Inc,由一位遺傳學教授共同創立,至今已有了8年發展史。該公司利用尖端基因編輯技術替代傳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