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人體內存在特殊基因易感染H1N1流感病毒
據新加坡《聯合早報》1月31日消息,中國和英國科研人員發現,華人容易感染H1N1流感病毒,這同一個基因(RS12252-C)有關。這也說明為何新流感病毒總是先在亞洲出現,這項新發現也有助于醫生盡早找出高風險人群。 領導這項研究的英國牛津大學人員在《自然—通訊》期刊中發表了這一結果,他們指出因為具有這個基因,華人感染H1N1流感后,病情加重的風險比其他族群的人要高出六倍。 領導該項研究的董陶(音譯)說:“找出一些人為何容易受感染的原因,可讓我們更好應付流感來襲,預防更多人因病不治身亡。” 牛津科研人員指出,RS12252-C基因在華人人口中的普及率比西亞和歐洲的白種人高出100倍,在每3000個白種人中,只有1人有此種基因。此外,在2009年的華人重流感病患中,有69%的人體內有這個基因,而在那些病情輕的病患中,只有25%的人有這個基因。 世界衛生組織日前公布一項國際研究結果稱,在2009年到2010年......閱讀全文
各國加緊研制甲型H1N1流感病毒疫苗
席卷全球的甲型H1N1流感持續蔓延,相關疫苗研制工作也在緊張進行中。世界衛生組織近日對外宣稱,最快到今年7月中旬,全球疫苗生產商將開始大規模生產甲型H1N1流感病毒疫苗,預計全球年生產能力最大可達49億劑。 ? 各國紛紛加緊研制 和2003年那場全球流行的SARS相比,各國面對當前
甲型H1N1流感病毒被評為“年度病毒”
12月18日出版的《科學》雜志刊登文章,將甲型H1N1流感病毒列為2009年的年度病毒。文章說,多年以來,科學家一直在警告公眾,流感隨時會導致類似于1918西班牙大流感的全球性災難。他們曾設想,這種致命性流感可能會發端于亞洲,而自2003年以來,他們擔憂禽流感病毒H5N1可能就是這種“殺手”。世
中國完成H1N1型流感病毒株部分基因測定
自4月份由墨西哥發端的甲型H1N1流感疫情目前已蔓延至36國,世衛組織警告:甲型H1N1流感比禽流感更可怕,這么說的主要原因之一是甲型H1N1流感病毒早晚都會發生變異,使之能輕易在人與人之間傳播,這一旦發生,將給人類帶來一場前所未有的大災難。要想和時間賽跑,那么就必需趕在病毒變異之前克服它。
甲型H1N1流感病毒首現抗藥性
瑞士羅氏制藥公司6月29日證實,丹麥國內一名甲型H1N1流感患者對這家公司生產的抗流感藥物“達菲”已經產生抗藥性。這是科學家首次檢測到甲型H1N1流感病毒對“達菲”的抗藥變異。 羅氏制藥公司發言人戴維·雷迪說,這名患者在接受治療過程中體現出對“達菲”的抗藥性,公司眼下正研究應對措施。
H1N1流感病毒核酸檢測試劑盒問世
“甲型H1N1流感病毒核酸檢測試劑盒”日前獲得我國首個軍隊特需新藥證書和生產批文,自此,我國對甲型H1N1流感病毒的檢測有了可以合法進入軍隊醫院使用的成熟產品。 該試劑盒由軍事醫學科學院放射與輻射醫學研究所與上海海泰金芯生物分子檢測有限公司聯合研制。據項目主持人軍事醫學科學院研究員王升啟介
日本發現發現甲型H1N1流感病毒新克星
導讀:實驗證明,感染甲流病毒的實驗鼠在服用這種混合物后,存活率高于使用“達菲”的存活率,而且這些小白鼠體重下降等癥狀得到緩解。 北海道大學3日說,該大學一個研究團隊發現甲型H1N1流感病毒的新克星。 北海道大學“動物病研究防治中心”組成的這支團隊負責人宮崎忠明(音譯)告訴共同社記者,
抗達菲甲型H1N1流感病毒可能已經開始傳播
香港7月3日報告了世界第三例對達菲(oseltamivir)具抗藥性的甲型H1N1流感病例,這使得流感專家們擔心,甲型H1N1流感病毒對該藥的抗藥性可能已經開始傳播。與先前兩例抗藥性病例不同,香港的這名患者之前并未服用過達菲,這表明她體內的抗藥性毒株來自于他人。 6月29日,當丹麥報告世界
專訪:避免攜帶甲型H1N1流感病毒的人與動物接觸
――訪法國病毒專家本?曼蘇爾 新華網巴黎5月4日電 專訪:避免攜帶甲型H1N1流感病毒的人與動物接觸――訪法國病毒專家本?曼蘇爾 在甲型H1N1流感傳播之初,“豬流感”的名字讓很多人認為該病毒從豬而來,后經眾多專家和權威組織的解釋和改名,豬才得到“平反”。但隨后加拿大在養豬場的豬群中
日本科研人員發現甲型H1N1流感病毒變異
中新網6月15日電 日本東京大學醫科學研究所教授河岡義裕的科研小組14日在英國科學雜志《自然》網絡版發表文章稱,在部分甲型H1N1流感病毒上發現了變異,而該變異可能導致病毒更容易附著在人體細胞上。 據日本共同社報道,該文章指出如果變異擴大,可能比現在更容易向人類感染。 變異是在病毒表
甲型H1N1流感病毒可能已在豬身上傳播多年
一個國際科研團隊5月22日在《科學》雜志上發表報告說,他們對來自美國和墨西哥的51個甲型H1N1流感病毒樣本進行基因組測序后發現,這種病毒很可能已在一些國家的豬身上傳播了10多年而未被人類發現。 這項研究由美國疾病控制和預防中心以及英國劍橋大學等機構完成。在美疾控中心科學家麗貝卡·加藤的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