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農業農村部環境保護科研監測所重金屬生態毒理創新團隊首席科學家劉仲齊研究員團隊發現,鈣鎂磷肥對水稻根際土壤微生物群落結構有顯著影響,通過調控菌群驅動的鐵氮耦合循環,顯著抑制水稻對鎘的吸收。相關成果發表于《危險材料雜志》。 土壤鎘污染問題嚴重危害糧食安全生產,施加鈣鎂磷肥能夠有效抑制水稻鎘吸收積累。該團隊前期研究發現,鈣鎂磷肥同時促進了水稻根表鐵錳膜的形成和根對氮的吸收,提示營養元素鐵和氮在水稻鎘吸收過程中可能起到重要的調控作用。該研究以此為基礎,進一步利用田間試驗,探索鈣鎂磷肥通過調控菌群驅動的鐵氮耦合循環抑制水稻鎘吸收的微生物學機制。 與當地常用的復合肥相比,施加鈣鎂磷肥作為基肥顯著降低了土壤中有效態鎘含量,抑制了水稻根系對鎘的吸收,進而使籽粒鎘積累量降低到國家安全標準以內。同時,改施鈣鎂磷肥后,土壤中有效態鐵和硝態氮的含量顯著降低,而銨態氮的含量顯著增加,也就是說,在降低土壤中鐵可利用性的同時,提高了銨態氮/硝態......閱讀全文
湖南,稻米之鄉。它是全國水稻第一大省,每年這里的水稻產值占全國總量的十分之一。 湖南,毒地之痛。2013年轟動全國的鎘米事件,將湖南的水稻種植業推到了懸崖邊上。 “稻花香里盼豐年,怎奈毒地一片。”對于湖南這樣一個水稻大省而言,土地與糧食之間似乎存在天然的矛盾。人們離不開水稻,它是維系生存的
中國農科院將組織160余名各學科專家聯合攻堅,從農業生產的全產業鏈各環節入手,探索研究可復制、易推廣的鎘污染稻田防治技術。 這是記者從29日在湖南長沙召開的中國農科院南方地區稻米重金屬污染綜合防控協同創新行動啟動會上獲悉的。 項目負責人、農業部環境保護科研監測所研究員劉仲齊介紹,項目研究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