胸痹與心痹都是心臟本身的一些病變。一屬心臟外膜、心血管性病變;一屬心臟內心瓣膜性疾病。前者病癥屬心絞痛、心肌梗死等癥,后者屬肺心病、風心病或其他辨膜性疾病。 胸 痹 先賢對胸痹的認識,《黃帝內經》中有“真心痛”、《金匱要略》中有“胸痹短氣”的記載。后世醫學家在此基礎上又有新的認識,如朱肱認為胸痹是“包絡痛”,沈金鰲說:“心痛屬包絡病,實不在心也。” 胸痹的病因,不外內因七情,外因寒邪,二者導致的病理變化多端。如寒邪屬陰主收引,使氣血凝滯而抑遏心陽。而七情所傷,氣機逆亂,氣為血之帥,氣行則血行,氣(虛)滯則血瘀,血瘀則心血瘀阻,瘀阻又能導致心氣不足,造成惡性循環。 胸痹的癥狀可分為兩類,一是因胸陽不運而致,一是因胸陽不通而致,二者同出一源,不過以病癥的輕重而分......閱讀全文
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臟病(coronary heart disease)簡稱冠心病,是在冠狀動脈粥樣硬化導致管腔狹窄的基礎上,冠狀動脈供血不足,心肌急性、短暫性缺血、缺氧所引起的臨床綜合癥。冠心病是心血管系統的常見病、多發病。近年來,冠心病的發病率呈逐年上升的趨勢,嚴重危害人類的身
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臟病,中醫沒有這個病名,其屬于中醫“胸痹”“心痛”“厥心痛”的范疇。中醫典籍對此早有較多的論述,《黃帝內經》中謂:“心病者,胸中痛,脅支滿,脅下痛,膺背肩胛間痛,兩臂內痛” 描述了心絞痛以及放射痛發生的部位,《黃帝內經》把心痛嚴重,迅速致死者,稱為“真心痛”,曰:“真心痛,手
2型糖尿病屬中醫“消渴”范疇,臨床以口渴多飲、多食易饑、小便頻數、或尿有甜味、形體消瘦為臨床特征。歷代醫家多以“陰虛燥熱”論之,治療重于養陰清熱。但是消渴病為什么燥熱口渴,小便應少反頻數?為什么多食卻形體反瘦?而且現在消渴發病多與肥胖有關,“肥人多痰濕”,為什么痰濕盛之體反易患陰虛燥熱之疾?
冠心病,即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臟病,又稱為缺血性心臟病。是指冠狀動脈粥樣硬化導致的以心肌缺血、缺氧為臨床特征的一種心臟病。本病好發于40歲以上的中老年人,男性多于女性,以腦力勞動者居多。冠心病由于病變部位、范圍及程度不同,分為無癥狀型、心絞痛型、心肌梗死型、心力衰竭型、心律失常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