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 id="omoqo"></li>
  • <noscript id="omoqo"><kbd id="omoqo"></kbd></noscript>
  • <td id="omoqo"></td>
  • <option id="omoqo"><noscript id="omoqo"></noscript></option>
  • <noscript id="omoqo"><source id="omoqo"></source></noscript>

  • 成都山地所“山地災害動力學實驗室建設項目”通過驗收

    12月25日,中國科學院水利部成都山地災害與環境研究所組織專家組對研究所重點項目“山地災害動力學實驗室建設”進行了項目驗收。專家組由教授姚令侃任專家組長,山地災害、財務、檔案等領域的12名專家組成。副所長文安邦主持驗收會。 與會專家現場查看了項目建設及運行情況,聽取了綜合測試與模擬中心主任張小平關于項目實施情況的匯報,審查了相關文件、資料,并就關鍵問題進行了質詢。該項目主體設備經多次局部調整和優化設計,改善動力輸送構件,完成了設備性能的最優化設計,實現了研發指標與任務。專家組認為,該項目在完成設備驗收后,三年試運行期間,完成了973項目、國家科技支撐項目、重點基金等重大科研實驗任務,設備運行良好,各項指標滿足設計要求,同意通過驗收。 “山地災害動力學實驗室建設”項目旨在探索山地災害形成過程中的災害動力學現象及機理,為山地災害形成機理研究、物理力學模型構建、風險分析、災害防治技術研發提供技術支撐平臺。項目的驗收標志著成......閱讀全文

    成都山地所“山地災害動力學實驗室建設項目”通過驗收

      12月25日,中國科學院水利部成都山地災害與環境研究所組織專家組對研究所重點項目“山地災害動力學實驗室建設”進行了項目驗收。專家組由教授姚令侃任專家組長,山地災害、財務、檔案等領域的12名專家組成。副所長文安邦主持驗收會。   與會專家現場查看了項目建設及運行情況,聽取了綜合測試與模擬中心主任張

    成都山地所山地遙感與數字山地系列講壇正式啟動

      11月6日下午,中國科學院水利部成都山地災害與環境研究所山地遙感與數字山地系列講壇正式啟動。講壇由數字山地與遙感應用中心主任李愛農研究員主持,國際歐亞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所研究員廖克開壇并作了生動翔實的學術報告。成都山地所科研人員及研究生三十余人聆聽了此次報告。  廖克院士結合近

    中科院成都山地災害與環境研究所:以災害鏈聚研究鏈

      從四川成都到西藏拉薩的川藏交通廊道,橫跨14條大江大河,穿越21座海拔4000米以上的雪山,因而規劃建設中的川藏鐵路被譽為“最難”鐵路線。然而,這條“難于上青天”的交通干線所處的川藏交通廊道,一直是中科院成都山地災害與環境研究所的主戰場之一。  在2017走進中科院“科技支撐川藏交通廊道建設”記

    成都山地所滑坡監測研究取得新成果

      近日,中科院成都山地所“一種滑坡監測儀”和“一種傾斜檢測組件及傾斜儀”獲國家知識產權局實用新型專利。該專利發明主要涉及滑坡監測領域,特別涉及滑坡無線實時監測領域的監測設備。   目前已有的自動監測主要通過使用普通滑坡監測裝置或大型滑坡監測預警系統來實現對滑坡的監測,普通滑坡監測裝置使用地表的G

    中科院成都山地所緊急趕赴舟曲考察特大泥石流災害

      8月7日22時許,甘肅省甘南藏族自治州舟曲縣縣城北面的羅家峪、三眼峪流域突降強暴雨,引發了特大泥石流災害。泥石流由北向南先掩埋三眼村、月圓村和春場村,然后從城關鎮穿過,摧毀了沿途的樓房民居,最后流入并堵塞了白龍江,造成沿河街道和房屋被淹。截至8月15日16時,該災害共造成1248人

    成都山地所小流域水文地質災害鏈防控減災技術取得進展

      近年來,頻發的強烈地震、特大暴雨、特大山洪泥石流等災害,給人民群眾生命財產造成重大損失。針對山洪泥石流等水文地質災害鏈形成機理和防控減災技術等方面的研究難點,中國科學院院士,中科院水利部成都山地災害與環境研究所研究員崔鵬主持的四川省科技支撐項目“小流域水文地質災害鏈判識、評估和監測預警關鍵技術研

    成都山地所等在喜馬拉雅冰湖潰決災害研究中取得進展

      冰湖潰決洪水是最具破壞性的自然災害之一,掌握冰湖潰決洪水的演變過程及其影響對冰湖潰決風險評估和災害管理具有重要意義。重建歷史冰湖潰決災害的演變過程及影響,是揭示冰湖災害潰決機制、開展冰湖災害風險建模的基礎。由于低可達性與數據的匱乏,重建歷史冰湖潰決災害典型案例研究相對較少,尤其是冰湖潰決的鏈式效

    成都山地所與川地信局開展震區次生地質災害遙感影像解譯

      四川省蘆山“4·20”7.0級強烈地震發生后,中科院水利部成都山地災害與環境研究所科技救災應急信息支撐組聯合四川省測繪地理信息局共同開展震區次生山地災害遙感解譯工作。目前部分解譯結果已上傳至“四川蘆山縣‘4.20’7.0級地震地理信息發布平臺”。通過這一平臺可第一時間

    成都山地所在泥石流災害評估研究方面提出新思路

      2017年8月8日,世界自然遺產——九寨溝突發震級為Ms 7.0的走滑型強震,震源深度為20km(33.20°N, 103.82°E),造成25人遇難。地震誘發數以千計的同震滑坡,為泥石流提供了豐富松散固體物源,增大泥石流的危險性。因此,如何在無長期監測數據的情況下,快速準確評估震后次生災害對保

    成都山地所大型滑坡變形演化預測研究取得進展

      滑坡是地殼表層巖體的一種地質災變現象。在全球范圍內廣泛分布,危害極為嚴重。尤其是大型滑坡具有規模大、成因機制復雜、危害嚴重等特點,對大型滑坡的變形演化預測研究一直是滑坡防災減災工作中的重點和難點。  中國科學院水利部成都山地災害與環境研究所李秀珍副研究員以西部重大水電工程區的某大型滑坡為研究對象

    成都山地所展示中國凍融侵蝕圖-成果豐碩

      7月4日,水利部水土保持監測中心在成都組織召開《第一次全國水利普查成果查詢及服務系統凍融侵蝕展示成果加工提煉》技術服務合同驗收會,來自水利部水土保持監測中心、北京師范大學、中科院·水利部成都山地災害與環境研究所、四川省水土保持生態環境監測總站、青海省水土保持局等單位的領導和專

    成都山地所在山地森林土壤甲烷動態觀測研究中取得進展

      甲烷是重要的溫室氣體,百年尺度上其增溫潛勢是二氧化碳的25倍。排水良好的土壤是甲烷重要的匯,是調控大氣甲烷含量重要的過程之一。該過程及其匯強度受多種因素影響,包括大氣活性氮沉降的影響。為深入認識亞高山生態系統的甲烷吸收情況及其對氮沉降的響應規律和機制,中國科學院成都山地災害與環境研究所研究人員依

    成都山地所領導調研寶興縣生態產業發展情況

      12月16日至17日,中科院成都山地災害與環境研究所所長鄧偉研究員、四川省環保廳邵志軍副巡視員等赴寶興縣考察,并與該縣縣委書記韓冰等縣領導就該縣生態經濟發展思路展開座談研討。   12月16日,鄧偉一行考察了寶興縣石材企業—四川漢龍石材工業園,聽取了企業經營狀況、減污控排、節能生產等方面的匯報

    成都山地所泥石流防治結構研究取得新成果

      泥石流包含大量粗大顆粒且運動速度快而具有極大破壞力,所以通過水石分離方法對粗大顆粒進行調控可以減輕泥石流災害。目前具有水石分離功能的泥石流減災工程主要為各種透水型攔擋壩,然而,這些結構存在一個普遍問題,即結構開口易被分離出的固體顆粒堵塞并造成淤積,從而導致結構的水石分離功能不能持續發揮,并失去減

    成都山地所在橫斷山地土壤可蝕性研究方面取得新進展

      K值(土壤可蝕性)大小表示土壤被侵蝕的難易程度,反映土壤對侵蝕外營力剝蝕和搬運的敏感性,是進行土壤侵蝕定量評價的重要參數,是一種土壤的內在屬性。在土壤侵蝕預測模型中,降雨侵蝕力、地形因子、植被覆蓋與經營管理因子、水土保持措施因子等相對較為容易被準確計算,但土壤可蝕性難以被準確測定,因此,如何準確

    成都山地所在山地土壤磷的生物地球化學循環研究中獲進展

      磷是維系陸地生態系統健康發展必需的營養元素之一,作為典型陸地生態系統,山地因其獨特的地貌、地質、氣候等因素,其生態系統的形成、演化及健康穩定越來越受到磷的生物有效供給的限制和影響。山地系統磷生物有效供給取決于磷的生物地球化學循環,然而目前對山地磷的生物地球化學循環的特征和驅動機制研究仍處于初始階

    中科院山地災害與地表過程重點實驗室會議在成都召開

      中國科學院山地災害與地表過程重點實驗室第二屆學術委員會第二次會議于1月26日在成都山地災害與環境研究所會議室召開。本屆學術委員會副主任李焯芬院士、劉寧研究員和黃鼎成研究員以及委員陳樹群教授、鄧偉研究員、曹叔尤教授、姚令侃教授、丁小軍教授級高工、韋方強研究員、何思明研究員、崔鵬研究

    成都山地所研究員魏達:我與時代“同呼吸”

      2008年,北京夏季奧運會大幕拉開。令人印象深刻的“大腳印”煙花一路綻放至鳥巢,正如開放、包容的中國邁向世界的步伐。那一年,“低碳”這一概念也正在走進大眾的生活。  也在那一年,魏達從北京玉泉路出發,抵達青藏高原,開啟日復一日的溫室氣體采樣工作,與“碳”打上交道。春去秋回,他每年都要登上高原,聆

    中科院成都山地所:震中已查明地震滑坡704處

    9日從中國科學院成都山地災害與環境研究所(簡稱“中科院成都山地所”)獲悉,該所在瀘定地震震中磨西鎮調查區共提取地震滑坡704處,滑坡面積達到2.5平方公里,約占調查區面積的5%,投影面積大于1萬平方米的滑坡有67處,占滑坡總數的10%。 據了解,瀘定地震造成位于震中附近的中科院成都山地所貢嘎山高

    德國慕尼黑工業大學Prietzel-Joerg教授訪問成都山地所

    Prietzel Joerg教授作報告  7月10日至7月16日,應中科院成都山地災害與環境研究所環境表生過程與生態調控重點實驗室吳艷宏研究員邀請,德國慕尼黑工業大學生態和生態系統管理系Prietzel Joerg教授訪問了成都山地所及貢嘎山高山森林生態站。  在貢嘎山站考察期間,P

    成都山地所碎石土滑坡水文地質發育特征研究取得進展

      碎石土滑坡是地震災區分布最為普遍的一種滑坡類型。目前此類滑坡的發育特征識別主要依靠室內物理模型試驗和數值模擬研究,缺乏可靠的原位水文地質結構模型,而這對后續滑坡防治、形成機理及演化等方面的研究具有重要意義。  針對上述問題,在國家重點基礎研究發展計劃課題、中國科學院重點部署項目、中科院“百人計劃

    成都山地所森林萌生更新過程、機制與調控研究取得進展

      萌生是植物再生生態位的一部分,是植物高度進化的不穩定的特征之一。萌生更新是森林更新的重要方式,對于調節個體生活史策略、受干擾后植被恢復和重建,以及物種多樣性維持等具有重要的生態功能。萌生更新是一個極其復雜的生理生態學過程。   中國科學院水利部成都山地災害與環境研究所朱萬澤研究員團隊,以橫斷山區

    成都山地所水塘生態系統服務研究取得新進展

      水塘是山地景觀中重要的生態系統類型,具有供給、調節和文化多重功能,對于維持鄉村社會和經濟系統穩定起到關鍵作用。由于水塘數量多、規模小、分布散的特征,水塘保護和利用未得到足夠重視。在城鎮化高速發展的背景下,受人口遷移和產業結構調整的影響,水塘結構和功能正發生顯著改變。但有關水塘生態系統服務的研究非

    成都山地所植被碳循環參量反演建模研究取得新進展

      準確模擬陸地生態系統碳循環過程是預測氣候變化的基礎,也是目前全球變化研究中重要的前沿領域之一。生態模型作為研究碳循環過程的關鍵手段,其模擬過程需要時間序列連續的植被生理生態參數的支持。近年來,碳通量觀測網的時空覆蓋范圍仍然有限,遙感數據能彌補地面觀測的不足。采用數據同化方法將多源數據與生態過程模

    中科院成都山地所:無人機航拍背后的故事

    大風影響無人機準確降落。組裝無人機。  今年6月的一天,上午11時左右,青海省天峻縣大雨伴著狂風突然而至。此時該區域600米左右的上空,中國科學院成都山地災害與環境研究所一架無人機正在執行航拍任務,科研人員攥緊了拳頭盯著地面的飛行控制器,當即決定中斷航拍,緊急迫降。  作好充分準備  “幸好數據沒受

    內蓋夫本古里安大學Noam-Weisbrod訪問成都山地所

      7月17日,以色列內蓋夫本古里安大學Noam Weisbrod博士到訪中科院水利部成都山地災害與環境研究所,并作了題為Colloid-Facilitated Transport of Pollutants in Subsurface Environments的學術報告。   報告主要針

    山地所在崩塌滾石災害研究中取得重要突破

        徹底關大橋正在實施的滾石防護工程  崩塌滾石災害是西部高山峽谷地區常見的一種地質災害,它的發生具有隨機性和不確定性的特點,特別是5·12汶川特大地震誘發了大規模的崩塌滾石災害,造成重大的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堵斷交通干線,威脅行車安全,成為災后恢復重建過程中的難點,也成為學術界

    成都山地所在耕作侵蝕領域取得新進展

      坡耕地是我國重要的土地資源,農業活動過程中產生的耕作侵蝕已被認為是導致山區、丘陵坡耕地土壤景觀演變、土壤退化和作物產量不穩定等的重要因素。近年來研究發現土壤景觀條件、耕作工具、耕作模式等是造成坡耕地土壤位移和耕作侵蝕的重要影響因素,而關于耕作工具與耕作對象之間的作用及其對坡面土壤運動的作用機制研

    山地所召開山地環境演變與調控重點實驗室座談會

    座談會現場  9月8日,四川省山地環境演變與調控重點實驗室(籌)(以下簡稱山地環境省重點實驗室)座談會在中科院成都山地災害與環境研究所召開。四川省科技廳副廳長陳放出席會議,并現場考察了山地環境省重點實驗室籌備情況。所長鄧偉、重點實驗室主任程根偉等出席會議。  鄧偉首先感謝省科技廳領導

    成都山地所7項技術入選《地震災后應急實用技術手冊》

      四川省蘆山“4·20”7.0級強烈地震發生后,科技部通過科技部網站對外公布了《地震災后應急實用技術手冊》,中科院水利部成都山地災害與環境研究所7項技術入選該手冊。   成都山地所入選的技術包括:“泥石流綜合防治技術”、“滑坡(含崩塌)災害綜合防治技術”、“干旱地區不同巖土組成坡地植被恢復技術”

    <li id="omoqo"></li>
  • <noscript id="omoqo"><kbd id="omoqo"></kbd></noscript>
  • <td id="omoqo"></td>
  • <option id="omoqo"><noscript id="omoqo"></noscript></option>
  • <noscript id="omoqo"><source id="omoqo"></source></noscript>
  • 1v3多肉多车高校生活的玩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