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4/6/524717.shtm
直播時間:2024年6月19日(周三)9:00-17:20
直播平臺:
上半場:(科學網APP直播間鏈接)
科學網APP
下半場:(科學網APP直播間鏈接)
科學網APP
科學網視頻號
【直播簡介】
2024年6月17日-21日將在長春舉辦Light Conference Week(http://lightconference.cn) 和2024年全國光學與光學工程博士生學術聯賽總決賽及頒獎典禮。
基本信息
主辦單位:Light: Science & Applications,iCANX,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國際光日”組織委員會
支持單位:華為終端有限公司
比賽時間/地點:2024年6月19日、吉林省長春市東北亞國際會議中心
總決賽評分機制升級
評分來自四個小組:特邀專家評委(50%)+賽區負責人評委(20%)+導師評委(20%)+選手互評(10%)
為求公平準確,組委會根據評委提交的分數排序、賦分,再對所有評分分組
加權求平均分,得到最終評分,依此排序。
各位評委和選手通過小程序提交最終評分,盡量避免打出相同分數。評分滿
分100分,最低分限制60分。
總決賽獎項設置
1、特等獎2名(獎金10000元/人)、卓越獎3名(獎金5000元/人)、杰出獎5名(獎金3000元/人)、優秀獎10名(獎金1000元/人)(獎金+證書);
2、優秀賽區組織獎:積分賽段中賽區總積分前三名的組織單位(獎杯+證書);
3、優秀導師獎:年度總決賽榮獲特等獎及卓越獎選手的導師(獎杯+證書);
4、其他獎勵:進入年度總決賽的所有選手,將獲得由華為終端有限公司提供的精美獎品一份;Light: Science & Applications以及子刊eLight和Light: Advanced Manufacturing的聯合邀稿信一封(投稿可享受直接進入同行評議階段的權利),且邀稿論文一旦錄用免收APC(Article Processing Charges)(2年有效期)。
【評委會主席】(排名按照姓氏拼音排序)
金大勇(澳大利亞悉尼科技大學),2007年畢業于麥考瑞大學,獲博士學位。他于2015年加入悉尼科技大學,并于2017年晉升為杰出教授。他建立了澳大利亞產業轉型研究中心(ARC IDEAL Hub)和UTS生物醫學材料與設備研究所(IBMD),將語音和材料的進步轉化為顛覆性的生物技術。他是澳大利亞技術與工程院院士,澳大利亞研究理事會獲獎者,科睿維高被引研究員,專長涵蓋生物醫學工程,納米技術,顯微鏡,微流體和分析化學,以實現細胞和分子的快速檢測。他曾獲得澳大利亞博物館尤里卡獎(2015年),澳大利亞科學院工程科學獎章(2017年),澳大利亞總理科學獎- 2017年年度物理科學家,UTS校長卓越研究獎章(2021年)和澳大利亞研究商業化獎最佳發明獎(2022年)。
孫洪波(清華大學),激光精密制造專家。清華大學精密儀器系教授,長江學者特聘教授,國家杰出青年基金獲得者,全國百篇優秀博士論文指導教師, 電氣電子工程師學會(IEEE)Fellow,美國光學學會(OSA)Fellow, 光學工程學會(SPIE)Fellow,中國光學學會(COS)Fellow,中國光學工程學會(CSOE)Fellow。具體從事基于光與物質相互作用基礎研究與工程應用,系列創新為我國國防與工業前沿緊迫需求提供了關鍵技術與解決方案。圍繞如上研究內容,發表SCI論文650余篇,被SCI論文引用32000+次(H-index 90),被Google Scholar引用40000+次(H-index 102)。研究結果被Nature、Science和Laser Focus World 等雜志專題介紹150余篇次,50余次在重要國內外會議做大會(Plenary)邀請報告。榮獲2010年度中國光學學會王大珩光學獎、2020年國家自然科學獎二等獎(排名一)、2023年度創新爭先獎。目前任中國光學工程學會會刊Photonix(Nature Springer)雜志主編,Light Science&Applications (NPG)雜志執行主編。任Optics Letters(OSA)和Advanced Optical Materials(Wiley)等十余個國內外雜志編委或顧問編委,任中國光學學會微納光學專業委員會主任、中國感光學會光學精密成形專業委員會主任,歷任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學科評議組成員、自然科學基金重大項目負責人。
【賽區負責人評委】(排名按照姓氏拼音排序)
曹良才(清華大學),清華大學精密儀器系教授、博士生導師。國際光學工程學會SPIE和美國光學學會OPTICA會士。2005年獲得清華大學光學工程專業博士學位,畢業后留校工作至今,加州大學圣塔克魯茲分校和麻省理工學院訪問學者,研究方向主要為全息光學成像與顯示技術。主講本科生“信息光學”和研究生“現代光學實驗”課程,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和科技部重點研發計劃等項目。擔任Light北京辦公室聯合負責人與光 · 大北京特刊(Light Special Issue:Everbright Beijing)客座主編。指導北京賽區選手獲2021-2023全國光學與光學工程博士生學術聯賽冠軍,入選Light科普坊2022年度優秀審稿專家,獲2012-2022 Light十周年卓越貢獻獎。
戴道鋅(浙江大學),浙江大學求是特聘教授、國家杰出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美國光學學會會士。現為浙江大學光電科學與工程學院院長、浙江省光學學會理事長、教育部光子學與技術國際合作聯合實驗室主任,任Springer Nature出版社國際SCI期刊Optical and Quantum Electronics主編等。長期致力于高性能硅光器件及應用研究,主持了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大研究計劃等重大重點項目,開拓了多模硅光子學等重要方向,實現了超低損耗硅光波導、超高Q值硅光微腔、高性能硅光濾波器、超高GBP鍺硅雪崩光電探測器、高速鈮酸鋰微腔電光調制器等重要突破。在Science、Nature、 Light: Science & Applications、Nature Communications、Physical Review Letters、Laser & Photonics Reviews、Optica等期刊發表論文300余篇。論文被引用19500余次,入選歷年愛思唯爾《中國高被引學者榜單》及《全球前2%頂尖科學家榜單》。在美國OFC等大會/教程/主旨/特邀報告等100余次,擔任國際光電及通信大會OECC 2023、亞洲通信與光子學大會ACP 2022大會共主席等。先后獲得中國光學學會光學科技一等獎(2020)、中國光學學會王大珩光學獎(2020)、浙江省自然科學一等獎(2020)等獎勵榮譽。
呂志偉(河北工業大學),河北工業大學教授,教育部創新團隊帶頭人,中國光學學會激光專業委員會副主任,中國電子學會工業工程分會副主任,中國工程教育專業認證協會學術委員會委員、電子信息與電氣工程類專業認證委員會副主任。曾任哈爾濱工業大學教授、可調諧激光技術國家級重點實驗室主任、教育部高等學校電子信息類專業教學指導委員會主任。
主要從事高功率固體激光技術、非線性光學和激光光譜技術等領域的研究與教學工作。主持完成國家重大專項項目、國家重大科技工程項目、國家863高技術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和重大儀器專項項目、科技部國際合作重點項目等科研項目50余項,黑龍江省自然科學獎一等獎1項、航天工業總公司科技進步二等獎1項、教育部科技進步三等獎1項等獎勵,發表學術論文350余篇,授權發明專利34項。
義理林(上海交通大學),上海交通大學電子信息與電氣工程學院特聘教授,航空航天學院黨委書記,區域光纖通信網與新型光通信系統國家重點實驗室副主任。主要從事智能光纖通信系統和智能光纖激光系統方面的研究。在光電子領域知名期刊Light: Science & Applications, Optica, Laser & Photonics Reviews等發表論文100余篇,入選全球前2%頂尖科學家榜單。發表在Light: Science & Applications的論文入選封面論文,并被“News & Views”專題欄目評述。解決光纖通信系統快速精確建模難題,發布智能光傳輸開源仿真平臺(ifibertans.sjtu.edu.cn),獲得同行廣泛采用。解決超快激光智能調控難題,相關工作被美國光學學會雜志Optics & Photonics News評為2019年度全球光學進展,并入選2019中國光學十大進展,相關研究成果實現產業轉化并獲光纖激光五年優秀成果。2次在光通信旗艦會議OFC/ECOC作作邀請報告,4次組織OFC/ECOC workshop,4次作OFC/ECOC workshop邀請報告,擔任OFC TPC成員(2017-2019,2023-2024)。主持國家杰出青年科學基金、國家重大科研儀器專項、科技部重點研發計劃等項目。
趙建林(西北工業大學),博士生導師, 陜西省教學名師,中國光學學會會士。先后于1981、1987年在西北工業大學獲得學士和碩士學位,1998年在中國科學院西安光機所獲得博士學位。1992-1993、1998-1999年在德國奧斯納布呂克大學物理系從事研究訪問。1982年加入西北工業大學,2023年8月榮休。現任中國光學學會監事、全息與光信息處理專業委員會主任、陜西省光學學會副理事長、《光學學報》執行主編等。
主要從事光場調控、成像及信息感知等方向研究。在國內外重要學術期刊發表SCI論文520余篇,授權國家發明專利50余項,出版國家級光學教材5部,獲陜西省自然科學獎一、二等獎,入選愛思唯爾“中國高被引學者”。指導的博士生1人獲全國百篇優秀博士學位論文提名獎,4人獲中國光學學會王大珩光學獎,1人獲中國光學學會科技創新獎二等獎(郭光燦光學獎),7人獲陜西省優秀博士學位論文獎,2人分別獲全國光學與光學工程博士生學術聯賽總決賽亞軍和優秀獎,3人入選歐盟“瑪麗居里”學者。
朱?(華中科技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國際光學工程學會會士(SPIE Fellow),武漢光電國家研究中心副主任,高端生物醫學成像重大科技基礎設施項目總經理。主要從事組織光學成像理論、方法及應用,率先在國際上開展活體組織光透明方法研究,發展高效、安全的顱骨光透明方法,為高時空分辨獲取活體皮層結構與功能信息;發展快速、標記兼容的離體光透明方法實現大組織器官整體結構三維高分辨成像,在Science Advances、Light: Science & Applications、Nature Communications等重要國際期刊上發表論文150余篇;應邀在SPIE Bios Hot Topic等重要國際會議作邀請報告50余次。兼任中國光學學會生物醫學光子學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兼秘書長、中國微循環學會微循環藥物研究專委會副主委,擔任Journal of Biomedical Optics 副主編、Biomedical Optics Express、Scientific Reports、Journal of Innovative Optical Health Sciences、Frontier of Optoelectronics等國際期刊的編委或客座編輯,是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儀器專項/重點項目、國家及多省市科技獎勵的評審專家。
左超(南京理工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南京理工大學智能計算成像實驗室(SCILab: www.scilaboratory.com)學術帶頭人、南京理工大學智智能計算成像研究院首席科學家。研究方向為計算光學成像與光信息處理技術。發表SCI論文200余篇,其中38篇論文被選作Light、Optica等期刊封面論文,20篇論文入選ESI高被引/熱點論文,論文被引超過14000次。國際光學工程學會/美國光學學會/英國物理學會會士(SPIE/Optica/IOP Fellow),連續入選科睿唯安全球高被引科學家。獲歐洲物理學會菲涅耳獎(EPS-QEOD Fresnel Prize)、國際純粹與應用物理學聯合會(IUPAP-ICO)光學青年科學家獎、中國光學工程學會技術發明一等獎等獎項。現為PhotoniX、Optics and Lasers in Engineering、IEEE Transaction on Computational Imaging等期刊編輯。指導研究生5人次獲全國光學工程優秀博士論文/提名,5人次獲得中國光學學會王大珩光學獎,8人次入圍Light全國光學博士生學術競賽全國百強,獲“挑戰杯”、“創青春”、“研電賽”等全國金獎十余次,“互聯網+”全國總冠軍。
【特邀專家評委】(排名按照姓氏拼音排序)
薄方(南開大學)教授,物理科學學院副院長;江蘇南里臺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首席科學家。COL、SR編委,CPL等四刊青年編委。從事薄膜鈮酸鋰集成光學物理與應用研究,在PRL、AM、LPR等雜志上發表論文100余篇,國際會議邀請報告40余次。授權國家發明專利2項獲得轉化。曾獲高等教育(研究生)國家級教學成果獎二等獎等獎勵。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大研究計劃集成項目、重點研發計劃項目課題等10余項省部級以上項目。
甘雪濤(西北工業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優秀青年”項目獲得者,現任微電子學院黨委書記、光場調控與信息感知工業和信息化重點實驗室主任。主要從事微納光子學、集成光電子器件等方面研究。以第一和通信作者發表論文100余篇,包括Nature Photonics、Science Advances、Nature Communications、Light Science & Applications(4篇)、Optica、Advanced Materials、Nano Letters(6篇)、ACS Nano(4篇)、Laser Photonics Reviews(6篇)等,SCI他引3500余次;授權美國發明專利2項,中國發明專利6項;撰寫2本英文專著的各一章節。研究成果被Nature等期刊和科技媒體正面報道30余次。主持國家重點研發計劃、自然科學基金“優秀青年項目”、“新型光場調控物理及應用”重大研究計劃-培育項目、“面上項目”、“青年項目”各1項。獲陜西省高等學校科學技術一等獎(排名第一),入選愛思唯爾中國高被引學者(2021年、2022年、2023年)。在國際國內學術會議作邀請報告20余次。兼任《Light: Advanced Manufacturing》編委、《中國光學》《光子學報》《CPL》《CPB》《物理學報》《物理》青年編委、全國專業標準化技術委員會委員、中國光學學會-光學全息與光信息處理專業委員會委員、陜西省光學學會理事。
郭旭涵(上海交通大學),在中國華中科技大學獲得理學學士學位(2009年),在英國劍橋大學獲得博士學位(2014年)。2013年至2017年,他作為研究助理在劍橋大學進行研究。他于2017年加入中國上海交通大學。目前是區域光纖通信網與新型光通信系統國家重點實驗室的教授和成員。郭教授的研究方向主要是硅光子學和光電子集成。他與他人合著了大約30篇同行評審的論文。曾任《APL光子學》(2022-)副主編,他曾擔任OECC2023年TPC聯合主席,ACP2021年研討會和行業論壇聯合主席,并擔任多個國際會議的TPC成員,包括ECOC(2018-)、CLEO-PR(2018-2022)和GFP(2019)。
李寶軍(暨南大學),西安交通大學微電子學系半導體器件與微電子學專業畢業,博士研究生學歷,工學博士學位,教授。1998至2000年復旦大學博士后,2000至2002年新加坡國立大學與美國麻省理工聯盟博士后,2002至2016年中山大學教授(其間曾任物理科學與工程技術學院院長、兼任高能物理聯合學院院長)。現任暨南大學納米光子學研究院院長,廣東省納米光學操控重點實驗室主任,廣東省光學學會理事長,中國光學學會光電技術專委會副主任,第四、五、九屆全球光電大會共主席。主要從事微納光子學及生物光子學研究,創建出國際首例白細胞機器人(ACS Cent Sci 2022),揭示了細菌酶分子的周期振蕩特性(Nat
Photon 2023),觀察到細胞內電子隧穿與轉移(Nat Commun 2019),發現了能在體內傳光和聚光的細胞(Light Sci Appl 2019),實現了六個自由度上限的單層超構表面光場調控(Sci
Adv 2021)和自然界結構所能達到的八個自由度光場調控(Nat Commun 2022)。發表SCI論文250余篇,主編英文學術專著3部、參編7部,作學術會議大會報告、主旨發言、邀請報告100余次,以第一完成人獲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廣東省自然科學一等獎(2項)、廣東省丁穎科技獎。入選長江學者特聘教授、國家百千萬人才工程、教育部創新團隊帶頭人、Elsevier中國高被引學者、全球前2%頂尖科學家,當選中國光學學會會士、美國光學學會會士、中國儀器儀表學會會士,獲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國家有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全國優秀科技工作者、全國五一勞動獎章。
李楊(清華大學),清華大學精密儀器系副教授,美國愛荷華州立大學電氣工程博士,哈佛大學工程和應用科學學院博士后。主要研究方向為集成鈮酸鋰光子學、集成零折射率超材料等。在Nature Photonics、Advanced Materials、eLight、Light: Science & Applications、Nano Letters、Optica等高影響力期刊發表論文數篇,多次被選為封面故事,其中2篇入選ESI高被引論文,SCI單篇最高他引250余次。作為項目負責人(PI)主持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面上項目、北京市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作為共同項目負責人(Co-PI)主持了美國國家自然科學基金(NSF)項目和三星公司研發項目,并參與了國家重點研發計劃。曾獲清華大學優秀班主任一等獎、IEEE Transactions on Antennas and Propagation青年最佳論文提名獎、IEEE天線與傳播學會博士研究獎等榮譽。
李志遠(華南理工大學),華南理工大學物理與光電學院教授、副院長。李教授1994年本科畢業于中國科技大學物理系,1999年博士畢業于中國科學院物理所。2005年獲國家杰出青年科學基金,2011年度獲中國光學學會“王大珩光學獎”,入選2014和2018年全球高被引科學家以及2016-2022年中國高被引科學家。2004-2016年任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研究員、課題組組長。從事微納光子學、非線性光學、激光技術、拓撲光子學和量子物理中的理論、實驗和應用研究近30年,已在PRL, Science Advances, Nature Communication, Chem. Soc. Rev., JACS, Adv. Mater., Nano Lett., ACS Nano, Light等物理學、光學、化學和材料學期刊上發表SCI論文500余篇,被SCI引用34,000次,H-index為87,在國際國內重要的學術會議上做邀請報告140多次。近年來在全譜段白光飛秒激光,單分子顯微成像、傳感、拉曼檢測,磁光光子晶體拓撲光子學等方面取得了多項突破性進展。曾任EPL co-editor,現任《光子學報》副主編。
梁迪(美國密歇根大學),現為美國密歇根大學電子工程系教授、博導。2002年本科畢業于浙江大學光電信息工程系,2006年在美國圣母大學取得電子工程博士學位。然后師從加州大學圣巴巴拉分校John Bowers教授,從事博士后研究。重點參與先進硅基光電異質集成平臺的早期研究,以及同英特爾,惠普等公司的深入合作。多項專利和論文成果奠定了英特爾基于此異質集成方案的硅光模塊的大批量生產,幫助英特爾在過去5年獲得超過40億美元的營收。2009-2021年在惠普實驗室(Hewlett Packard Labs)開啟和領導復合半導體和硅基半導體集成光電子的前沿研發,用于一下代超級計算機的低能耗寬帶光互連,以及光神經網絡計算等新興領域的應用。2021-2023年在阿里云從事高速硅基光收發芯片和模塊的研發工作。目前發表論文近300篇,引用超過8000次,擁有65項國外發明專利并有另外超過50項專利在審批中。是IEEE和Optica協會的會士(Fellow)。
劉超(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儀器科學與光電工程學院副教授、博士生導師,北京航空航天大學“青年拔尖人才”,研究方向為液體光子器件與計算成像技術。主持國家級/省部級項目共7項,包括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子課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創新發展聯合基金課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北京市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等。合著學術專著1部《液體光子器件》,發表SCI論文67篇,包括Light: Science & Applications、Laser & Photonics Reviews、PhotoniX、Light: Advanced Manufacturing等,授權中國發明專利33件,美國專利1件,是國際學術期刊Biomimetics、Crystals的客座編輯,擔任《應用光學》青年編委,擔任中國感光學會立體影像技術專委會副主任委員、中國圖象圖形學學會三維成像與顯示專委會和中國光學學會全息與光信息專委會委員等。
劉凱凱(鄭州大學),教育部“長江學者獎勵計劃”青年學者,長期致力于碳基納米發光材料的制備與器件研究,率先發現了單重態/三重態混合自限態激子發光機制,澄清了長久以來氧化鋅量子點在可見區發光機制的爭議;闡明了三重態激子能量調控與三重態激子保護的微觀機制。發展“調控共軛原子數量”方法,實現了全光譜的三重態激子發光;發展“納米空間限域”方法,解決了水溶液中三重態激子猝滅的科學難題;發展“三重態激子發光共振能量轉移”方法,解決了紅光三重態激子發光難以實現的問題。近5年來,申請人以第一或者通訊作者在Nature Communications、Advanced Materials、Light:Science & Applications、Nano Letters、ACS Nano、Nano Research、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等雜志發表學術論文40余篇,引用2700余次。先后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3項、鄭州市協同創新重大專項1項(2000萬)、河南省優秀青年科學基金1項、河南省中原青年拔尖人才項目1項。
馬欲飛(哈爾濱工業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從事激光傳感和激光技術研究,作為負責人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優青、國家載人航天預研、華為公司委托項目等30余項。哈爾濱工業大學青年科學家工作室學術帶頭人,2021年度、2022年度、2023年度愛思唯爾中國高被引學者,入選“全球前2%頂尖科學家榜單”,擔任光聲領域旗艦期刊Photoacoustics領域主編、Optics Express副主編、Microwave and Optical Technology Letters領域主編、Chinese Optics Letters編委、Optical Engineering編委等。以第一作者/通信作者在Light: Science & Applications、Opto-Electronic Advances、Light: Advanced Manufacturing、Ultrafast Science等期刊上發表學術論文百余篇,其中ESI熱點論文、ESI高被引論文50余篇,獲軍隊科技進步二等獎、教育部學術新人獎等多項獎勵。
錢克矛(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是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計算機科學與工程學院副教授。其研究興趣包括計算光學測量、圖像處理、機器視覺、機器學習和并行計算等。已發表專著三部、科技論文二百余篇;參與編輯雜志專輯四期、會議文集十二部。任Optics and Lasers in Engineering和Light: Advanced Manufacturing編輯;計算光學測量國際研討會(COME)和光學與光子學工程國際會議(icOPEN)共主席多次。新加坡光學與光子學學會主席,OPTICA和SPIE會士。
任希鋒(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教授,教育部青年長江(擇優續聘)、新世紀優秀人才。于2001、2006年畢業于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本科、博士)。2006年至今歷任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博士后、副教授、教授,2012-2013年到美國普渡大學交流訪問。主要從事集成光量子芯片和量子微納光學方面的理論和實驗研究,在Science、Nature及其子刊、PRL等發表論文一百余篇。曾獲得中國光學學會光學科技獎一等獎以及中國光學十大進展和中國光學領域十大影響力事件等。
孫海定(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微電子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iGaN實驗室負責人,入選國家優秀青年科學基金,安徽省杰出青年基金。長期致力于氮化鎵(GaN)半導體材料外延、紫外光電芯片和HEMT電子器件設計與制備研究。發表Nature Electronics等論文150余篇,研究成果被半導體權威雜志《Compound Semiconductor》、《Semiconductor Today》等多次封面報道10余次。目前擔任多個國際期刊如IEEE Photonics Technology Letters、半導體學報Journal of Semiconductor副主編以及CLEO/IEEE IPC等多個國際光電子領域重要會議委員。同時入選iCAX Young Scientist Award和2021年度IAAM Young Scientist Medal等國際青年科學家獎項。以項目負責人主持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國家自然科學基金,中國科學院國際合作和省部級項目等。
翁占坤(佛山大學)博士,佛山大學特聘教授,長春理工大學兼職博導。1998和2004獲長春理工大學本科和碩士學位,2008年獲大連理工大學微電子學與固體電子學專業博士學位。主要從事微納光場調控及微納制造、激光干涉微納光場調控增材制造等創新研發。首批全國高校“雙帶頭人”教師黨支部書記,佛山市領軍人才、佛山市人才舉薦委員會委員。任《光學精密工程》編委和《Nanomanufacturing and Metrology》青年編委;歷任IEEE 3M-NANO國際會議程序委員會成員/出版負責人。主持國家重點研發計劃政府間科技創新專項、國家自然基金委面上項目,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項目子課題、及其他省部級項目等10余項;參與歐盟第七框架、歐盟地平線計劃、973計劃、科技部重點專項以及國防項目等30余項;發表學術論文80余篇,授權專利30余件。
于瀛潔(上海大學)研究員,博士生導師。現任上海大學機電工程與自動化學院院長,上海大學智能制造研究院院長,生機融合高性能儀器裝備技術上海市創新團隊負責人。主要從事精密光學檢測技術及儀器、全息三維顯示等方面的研究工作,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國家重大科技專項課題、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項目課題、工信部項目課題、科技部國際合作項目及多個企業委托項目等。獲省部級教學成果二等獎1項、科技獎二等獎1項、三等獎2項、學會教學成果一等獎1項,參編著作5本。兼任中國儀器儀表學會精密機械分會常務副主任委員/總干事、中國計量測試學會計量儀器專業委員會常務委員、中國光學學會光學測試專業委員會委員等,及《Advanced Devices & Instrumentation》、《Advances in Manufacturing》等期刊編委。
張啟燦(四川大學)教授,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中國光學工程學會理事,四川省學術和技術帶頭人,四川省光學學會副理事長, 亞洲實驗力學學會指導委員會委員,Opt. Express和Advanced Imaging編輯(Associate Editor),Opt. & Lasers Eng.編委。
從事光學三維測量、信息處理研究20余年,主攻基于結構光投影的動態過程三維面形測量及形變分析研究。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國家重大科學儀器設備開發專項(任務負責人)等10余項科研項目的研究。在國內外學術刊物上發表論文200余篇,SCI他引2400余次,授權技術發明專利34項。獲國家技術發明二等獎,教育部自然科學獎一等獎,教育部全國百篇優秀博士學位論文提名獎各1項。參編教材和專著3本。在國際學術會議上擔任大會主席3次,邀請報告10余次,研究成果被SPIE Newsroom和OSA Image of the Week科技亮點報道各1次,入選Optics Express期刊封面文章3次、Editors’Pick 1次,中文期刊封面4次。
近日,清華大學深圳國際研究生院副教授宋清華、研究員李勃,中國工程院院士、清華大學材料學院教授周濟與合作者在拓撲光學領域取得突破性進展。該團隊首次提出一種實動量拓撲光子晶體的概念,揭示了無序中穩定拓撲的......
真空室中由銦(粉紅色)和鐿(藍色)離子組成的晶體。圖片來源:德國聯邦物理技術研究院德國聯邦物理技術研究院團隊成功開發出一系列先進的光學原子鐘,其中包括單離子時鐘和光晶格時鐘。這些新型時鐘展示了前所未有......
中國光學十大社會影響力事件(Light10)是中國科技期刊卓越行動計劃領軍期刊Light:Science&Applications(https://www.nature.com/lsa/)攜手......
親愛的光電界同仁們,作為亞洲激光、光學、光電行業的年度盛會,慕尼黑上海光博會將于2025年3月11-13日在上海新國際博覽中心-3號入口廳N1-N5,E7-E4館盛大召開。2025年正值慕尼黑上海光博......
通過晶體管持續小型化以提升集成度的摩爾定律已接近物理極限,但主要問題在于晶體管功耗難以等比例降低。有研究提出,進一步降低功耗有兩種途徑。一是尋找擁有比二氧化鉿(HfO2)更高介電常數和更大帶隙的新型高......
直播時間:2024年10月11日(周五)20:00-21:30直播平臺:科學網APPhttps://weibo.com/l/wblive/p/show/1022:2321325088295842611......
直播時間:2024年10月11日(周五)20:00-21:30直播平臺:科學網APPhttps://weibo.com/l/wblive/p/show/1022:2321325088295842611......
直播時間:2024年9月23日(周一)上午9:00——12:00直播平臺:科學網APPhttps://weibo.com/l/wblive/p/show/1022:232132507998731226......
直播時間:2024年9月19日(周四)19:00直播平臺科學網APP(科學網微博直播間鏈接)https://weibo.com/l/wblive/p/show/1022:232132507699888......
科技日報北京9月10日電(記者張夢然)受動物界視覺超能力的啟發,美國賓夕法尼亞州立大學工程學院研究團隊開發出一種超薄光學元件——超表面。它可連接到傳統相機上,并通過微小的天線狀納米結構,對快照或視頻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