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研制能自我修復的太陽能電池
據美國物理學家組織網1月5日(北京時間)報道,美國研究人員正在研制一種新式太陽能電池,通過使用碳納米管和DNA等材料,該電池能像植物體內天然的光合作用系統一樣進行自我修復,從而延長電池壽命并減少制造成本。 光電化學電池可將太陽光轉化為電力,使用能導電的電解液運送電子并制造出電流。傳統光電化學電池一個最大弊端是其內吸收光線的染料難以更新,新技術通過不斷用新染料替換被光子破壞的染料從而解決了這個問題。 新設計利用了單壁碳納米管非同尋常的電學特性。碳納米管可包含一層到上百層石墨片,只有一層石墨片的稱為單壁碳納米管,其管徑約1.5納米左右,是一種非常理想的納米通道,一根開口的單壁碳納米管可以被用作“電動馬達”和“發電機”。科學家在實驗中將單壁碳納米管用作“捕光電池中的分子電線”。研究人員解釋說,在新電池中,碳納米管的主要功能是固定DNA片段。科學家也對DNA進行編程,讓其具有核苷酸所擁有的特定序列,使其能識別并且......閱讀全文
硅太陽能電池光電轉換率首超26%
英國《自然·能源》雜志3月20日在線發表的一項重要研究成果,報告了首個光轉換效率突破26%的硅太陽能電池。經認證,這種電池實現了26.3%的轉換效率,表明硅太陽能電池的效率達到了歷史新高,更多效率更高的硅太陽能電池板也將在未來問世。 據《自然·能源》文章估計,到2050年,光伏電力將承擔全球一
石墨烯—硅太陽能電池光電轉換效率實現突破
近日,由美國麻省理工學院、中國國家納米科學中心和清華大學的研究小組合作揭示了高效率石墨烯-硅肖特基勢壘太陽能電池中界面氧化物的作用,并將其能量轉化率大幅提升。 石墨烯具有高的電導率和透光率,是理想的光電材料。石墨烯對所有光幾乎是透明的,可用于制備高導電率的透明導電膜。例如作
我國有機太陽能電池光電轉化效率研究獲突破
南開大學化學學院陳永勝教授團隊在有機太陽能電池領域研究中取得突破性進展。他們利用寡聚物材料的互補吸光策略構建了一種具有寬光譜吸收特性的疊層有機太陽能電池器件,實現了12.7%的光電轉化效率,這是目前文獻報道的有機/高分子太陽能電池光電轉化效率的最高記錄。 介紹該成果的研究論文近日發表在國際頂級
新材料改變太陽能電池制作流程-提高光電轉化效率
一個國際研究團隊應用一種新型復合材料,簡化了硅太陽能電池的制造步驟,將無摻雜的硅電池光電轉化效率提高到19%。 目前大多數太陽能電池板主材料是晶體硅。晶體本身或者晶體上面沉積層會被摻雜一些其他金屬原子,這些原子既能與硅原子結合產生電子,又能有選擇地生成電子孔洞,兩種情況都能增強晶體的導電性。經
光電化學制氫系統綜述
光電化學制氫原理典型的光電化學分解太陽池由光陽極和陰極構成。光陽極通常為光半導體材料,受光激發可以產生電子空穴對,光陽極和對極(陰極)組成光電化學池,在電解質存在下光陽極吸光后在半導體帶上產生的電子通過外電路流向陰極,水中的氫離子從陰極上接受電子產生氫氣。?半導體光陽極是影響制氫效率zui關鍵的因素
新型原位光電電子顯微學技術構建太陽能電池結構
近日,東南大學電子科學與工程學院孫立濤教授團隊在原位光電器件研究方面取得重要進展,其研究成果以“'In situ interface engineering for probing the limit of quantum dot photovoltaic devices”為題在最新一期
合作團隊創新發明高光電轉換效率的太陽能電池
南京工業大學先進材料研究院黃維院士團隊、教授陳永華團隊與澳門大學應用物理及材料工程研究院教授邢貴川合作,在世界上首次報告了一系列不同量子阱寬度的純相二維Ruddlesden-Popper(RP)層狀鈣鈦礦薄膜,及其高效的鈣鈦礦太陽能電池應用。相關成果11月10日發表于《自然—能源》。 近年來,
化學所制備柔性可穿戴太陽能電池
柔性可穿戴電子是未來電子元器件發展的熱點方向,電源是其重要的組成部分。電源的選擇和設計影響未來可穿戴電子的設計與功能。目前,電源對可穿戴電子的戶外使用性、大面積貼合性和安全性有較大限制。 近年來,金屬有機雜化鈣鈦礦太陽能電池以其優越的光電轉換性能而受到廣泛關注。基于鈣鈦礦材料平面結構器件的光電
日本新技術使太陽能電池光電轉換率增一倍
日本京都大學的一個研究團隊在英國《自然·光子學》網絡版上發表文章說,他們研制了一種特殊的濾膜,能使太陽能電池的光電轉換效率相對于“普及”水平提高一倍以上。 據日本《朝日新聞》網站15日報道,目前最普及的硅太陽能電池的光電轉換效率一般在20%左右,經技術改良達到30%已經很不容易。這是由于太
太陽能電池領域“新秀”,26.1%光電轉換效率的鈣鈦礦電池誕生
近日,中國科學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固體物理研究所(以下簡稱固體所)、中國科學院光伏與節能材料重點實驗室研究員潘旭、田興友團隊與韓國成均館大學教授Nam-Gyu Park、華北電力大學教授戴松元合作,首次發現陽離子分布不均勻是影響鈣鈦礦太陽能電池性能的主要原因,并成功制備出“均勻化”的鈣鈦礦太陽能
化學所在印刷光電邏輯器件研究方面獲進展
光電邏輯器件因高速信息傳輸、高帶寬和低功耗等優勢被認為是下一代邏輯電路的理想模型。得益于鈣鈦礦材料的可調帶隙和溶液處理等優勢,鈣鈦礦異質結構可以對不同波長入射光產生差異化的光電響應信號,并可與印刷技術兼容,具有低成本和大規模制造等優點,可用于制備光電邏輯器件。然而,目前的光電邏輯器件通常由兩個以上的
環球分析測試儀器公司參加國際介觀太陽能電池座談會
第一屆國際介觀太陽能電池座談會及格蘭澤爾介觀太陽能電池研究中心成立儀式(IMSC2010)于2010年7月19日至20日在華中科技大學武漢光電國家實驗室舉辦,會議邀請到諾貝爾提名獎獲得者、歐洲科學院院士、染料敏化太陽能電池發明人、瑞士洛桑聯邦理工大學邁克爾?格蘭澤爾教授(Prof
化學所在小分子光電功能材料方面取得系列進展
中國科學院化學研究所有機固體重點實驗室研究員朱曉張受邀為美國化學會期刊Accounts of Chemical Research 撰寫了題為Thieno[3,4-b]thiophene-Based Novel Small-Molecule Optoelectronic Materials 的綜述
光電化學工作站有哪些應用?
光電化學工作站具有工作電極、輔助電極、參比電極三個電極,其中,工作電極需要被測量的未知電極,輔助電極在對工作電極的測量過程中起到輔助作用,主要用于與工作電極一起形成閉合回路,參比電極在對工作電極的測量過程中起到參考的作用。 一、軟件操作靈活 1、采用更易于接觸的測試界面,所有命令一目了然的顯示
歐盟光電化學制氫技術創造新紀錄
類似于太陽能光伏發電技術,光電化學制氫技術采用光伏半導體材料產生的光電化學能直接將水分子分解成氫氣和氧氣,從而提高制氫效率和降低成本。歐盟第七研發框架計劃提供285萬歐元,總研發投入385萬歐元,由歐盟6個成員國意大利、德國、西班牙、葡萄牙、奧地利和瑞士的跨學科科研人員組成歐洲PHOCS科研團隊
上海硅酸鹽所光電化學電池研究取得進展
??? 最近,中科院上海硅酸鹽研究所高性能陶瓷與超微結構國家重點實驗室在光電化學電池方面取得新進展。 課題組博士研究生邵芳在導師孫靜研究員的指導下,探索制備了一種基于Cu/Cu2O的半導體液結太陽能電池。這種電池具有原料豐富、成本低廉、制備方法簡單、低溫易控等優點,最高光電轉換效率可達3.13%
中國科學家研發“全天候”發電的太陽能電池
山東和云南的科學家研發了一種“全天候”發電的太陽能電池。納米研究領域的知名期刊《美國化學會 納米》和《納米能源》雜志近日刊登文章,報道了中國海洋大學唐群委教授團隊聯合云南師范大學楊培志教授團隊的這一研發成果。 唐群委告訴記者,“全天候”太陽能電池的工作原理是:當太陽光照射到太陽能電池時,并不是
俄科學家研制出高轉換率太陽能薄膜電池
據俄《STRF》科學網站3月25日消息,俄科學院約飛物理技術研究所的研究小組研制出一種新的太陽能薄膜電池,這種基于硅材料的太陽能電池組件,其光電轉換效率理論可達27%。 俄《Хевел》公司通過與瑞士合作在俄設廠生產太陽能電池,年產100兆瓦特的薄膜太陽能電池組件。瑞士的生產技術保障所產太陽
科學家發表太陽能電池智能可控最新教學研究成果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4/3/519532.shtm近日,華東理工大學化學與分子工程學院副教授羅千福和副研究員武文俊在染料敏化太陽能電池智能可控方面的最新教學研究成果發表于《化學教育期刊》。隨著綠色能源,尤其是太陽能在能源結構中的占比不
科學家發表太陽能電池智能可控最新教學研究成果
近日,華東理工大學化學與分子工程學院副教授羅千福和副研究員武文俊在染料敏化太陽能電池智能可控方面的最新教學研究成果發表于《化學教育期刊》。隨著綠色能源,尤其是太陽能在能源結構中的占比不斷增加,染料敏化太陽能電池作為唯一一類分子光伏器件,也引起化學教育工作者的廣泛關注。該教學團隊基于前期研究工作,將變
通知!中國化學會第二屆能源化學青年論壇在四川舉行
中國化學會第二屆能源化學青年論壇 ? ? 會議時間:2023年10月27日-29日 會議地點:四川省成都市 主 辦 方:中國化學會能源化學專業學科委員會 共同主辦:清華大學 承 辦 方:四川大學 會議主題:“雙碳”目標下未來能源與可持續發展 大會主席:黃富強 游勁松 預計規模:4
許昌學院揭示鈣鈦礦太陽能電池制備及穩定性機理
日前,許昌學院教授鄭直課題組在太陽能電池器件研究領域取得了新進展,揭示了高濕度條件下鹵化鉛鈣鈦礦太陽能電池器件的制備及穩定性機理,相關成果在線發表于由英國皇家化學會主辦的《材料化學A》雜志上。 近年來,鹵化鉛鈣鈦礦太陽能電池領域發展迅猛。短短6年間,該器件光電轉換效率迅速飆升到了20%以上。美
北京理工大學等創有機太陽能電池新紀錄
與其他類型的太陽能電池相比,有機太陽能電池的光電轉化效率還有一定差距。如何獲得高光電轉換效率的有機小分子/寡聚物電池材料存在巨大挑戰。最近,北京理工大學化學學院王金亮課題組聯合華南理工大學吳宏濱課題組、美國伯克利勞倫斯國家實驗室劉烽在這一方面取得新突破。 他們利用基于氟代苯并噻二唑作為缺電子單
太陽能電池板的主要種類
太陽能電池板是通過吸收太陽光,將太陽輻射能通過光電效應或者光化學效應直接或間接轉換成電能的裝置,大部分太陽能電池板的主要材料為“硅”,但因制作成本較大,以至于它普遍地使用還有一定的局限。當前,晶體硅材料(包括多晶硅和單晶硅)是最主要的光伏材料,其市場占有率在90%以上,而且在今后相當長的一段時期也依
水/氧循環的生物光電化學體系獲進展
太陽能作為自然界中存在最廣泛的可再生能源(23,000 TW/年),如何實現其高效合理地開發利用一直是科研工作者們的研究熱點。從目前發展階段來看,對太陽能的利用主要集中在太陽能電力系統、太陽能熱力系統以及太陽能燃料系統三個方面。然而,地球自轉引起的區域性光源間歇問題卻極大地限制了太陽能向其他能
中科大成功研制出新型柔性太陽能電池
近日,《德國應用化學》發表中國科大新型柔性太陽能電池最新研究成果。研究人員基于課題組先前研究的半導體-金屬界面上的熱載流子注入效應,取得了近紅外光區光電轉換性能提高,使占據太陽光中52%的近紅外光得到高效利用。 中國科大熊宇杰教授課題組設計了一種可在近紅外區域進行光電轉換且具有力學柔性的光伏
化學所在聚合物太陽能電池研究方面取得系列進展
太陽能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清潔(綠色)能源,近年來隨著世界各國對環境問題的重視,將太陽能轉換成電能的太陽能電池成為各國科學界研究的熱點和產業界開發、推廣的重點。相對于無機太陽能電池,聚合物太陽能電池具有成本低、制作工藝簡單、重量輕、可制備成柔性器件等突出優點,另外共軛聚合物材料種類繁多、可設計性
跨領域研究:有機合成與太陽能電池材料
化學合成中常常使用各式各樣的藥劑,不但會造成環境的污染,也會對實驗人員的健康有所危害。在全球化學界掀起對綠色化學的重視之際,臺灣桃園中央大學化學工程與材料工程學系劉青原研究團隊以太陽能電池材料分子為主要合成目標,試圖改變過去傳統的合成方式,以節省步驟為概念的合成化學來減少有害物質的產生與接觸。2
新型太陽能電池高效利用近紅外光能量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熊宇杰教授課題組基于應用廣泛的半導體硅材料,采用金屬納米結構的熱電子注入方法,設計出一種可在近紅外區域進行光電轉換且具有力學柔性的太陽能電池。研究成果近日在線發表在國際重要化學期刊《德國應用化學》上。 目前大多數太陽能電池都是針對可見光進行吸收,占太陽光52%的近紅外光并沒有
太陽能電池板的功率計算、發電效率及使用壽命
太陽能電池板是通過吸收太陽光,將太陽輻射能通過光電效應或者光化學效應直接或間接轉換成電能的裝置,大部分太陽能電池板的主要材料為“硅”,當光線照射太陽電池表面時,一部分光子被硅材料吸收;光子的能量傳遞給了硅原子,使電子發生了躍遷,成為自由電子在P-N結兩側集聚形成了電位差,當外部接通電路時,在該電壓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