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我國氣候災害頻發,由東亞夏季風異常引發的旱澇災害比重較大,造成國民經濟的損失。東亞夏季風變異是氣候研究領域的“熱點和難點”問題。對流層準兩年振蕩(Tropospheric Biennial Oscillation,TBO)是亞澳季風區海氣耦合的基本信號,也是東亞夏季風年際變化的主要規律,為東亞夏季風變異的研究提供了科學依據。以往關于東亞夏季風TBO的研究主要側重TBO本身的變化及產生機理,夏季風TBO年代際轉變方面缺乏深入認識,其相關物理過程尚不明確。
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研究所季風中心研究員陳文團隊,基于觀測分析、動力診斷和數值模擬試驗,揭示了1970年代末東亞夏季風TBO發生年代際轉變的主要原因及機制。東亞夏季風TBO在1970年代末表現出明顯的年代際增強,伴隨著西北太平洋環流異常的顯著增強,東亞夏季降水也呈現出不同的分布特征。機制分析表明,1970年代末以來,前一年夏季太平洋異常暖海溫由東太平洋西移至中太平洋,后一年夏季北印度洋顯著增暖,且北大西洋暖海溫也有所增強。以上熱帶海溫的年代際調整與1970年代末ENSO性質的年代際轉變密切相關,共同導致了關鍵系統西北太平洋環流異常的增強。本研究強調了近年來洋際相互作用對東亞夏季風的重要影響,也深化了關于ENSO變異調制東亞夏季風的理解。
研究成果發表在Journal of Climate上。
大氣氣溶膠重要組成部分的沙塵氣溶膠在傳輸過程中通過多種物理過程對下游的季風氣候產生顯著影響。沙塵氣溶膠直接輻射效應通過吸收和散射太陽短波輻射改變局地能量平衡,從而通過“快過程”影響局地熱狀況及大氣環流......
近年來,我國氣候災害頻發,由東亞夏季風異常引發的旱澇災害比重較大,造成國民經濟的損失。東亞夏季風變異是氣候研究領域的“熱點和難點”問題。對流層準兩年振蕩(TroposphericBiennialOsc......
全球陸地季風區降水充沛,全球約三分之二的人口生活在該區域,是全球人口最密集的地區之一。全球季風區通常被劃分為六個子季風區,包括北半球的北美季風區、北非季風區和亞洲季風區,以及南半球的南美季風區、南非季......
中科院地球環境研究所譚亮成聯合國內外同行,以四川南部神奇洞的兩根石筍為研究對象,重建了青藏高原東南部2300年以來分辨率約5年的季風降雨變化歷史。相關成果近日發表于《第四紀科學評論》。藏東南是亞洲許多......
一項探索大氣“自潔能力”的空中研究揭示,南亞的夏季季風既能凈化空氣中的某些污染物,也能播散它們。圖片來源于網絡作者聲稱,這種新型的凈化機制或能防止該區域內污染造成更大的影響。盡管東亞、北美和歐洲的二氧......
5月25日,美國《科學》(Science)雜志以研究論文形式(ResearchArticle)刊登了美國亞利桑那大學教授WarrenBeck和中國科學院地球環境研究所研究員、中國科學院院士周衛健共同領......
喜馬拉雅山是印度和亞洲大陸于65Ma碰撞以來的直接產物,它的高度變化是重建青藏高原隆升歷史的關鍵;越來越多的研究指出南亞季風演化與喜馬拉雅山密切相關。早在上世紀60年代就利用希夏邦馬峰地區高山櫟植物化......
印度季風是全球最強盛的熱帶季風氣候系統,其降水變化對南亞地區世界四分之一人口的農業生產和社會經濟發展產生著重要的影響。過去對印度季風氣候變化的認識大多數來自于海洋沉積物的研究,主要是根據印度洋上涌流強......
季風氣候是全球重要的氣候類型,世界上有三分之二的人口生活在受季風氣候影響的區域。因此,認識季風氣候的形成及其演化規律對于應對當今的全球氣候變化有著重要的借鑒意義。東亞季風是全球最為典型的季風類型,其特......
700萬年來黃土高原地區的冬、夏季風的變化中國北方的風成堆積序列作為獨一無二的陸相氣候變化載體,良好地記錄了晚新生代以來亞洲內陸干旱化和東亞古季風演化的歷史和變率。通過對風成紅粘土-黃土-古土壤序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