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獨立報》網站在近日的報道中指出,物理學界最近出現了一種令人不安且飽受爭議的看法:我們正在逼近人類通過科學能了解身處世界的絕對極限。歐洲核子研究中心(CERN)的粒子物理學家哈利·克里夫在一次演講中表示:“未來幾年,我們可能會知道是否能對宇宙了解更多,或許,在漫長的科學史上,我們將首次遇到無法回答的問題。而且,更令我們害怕的是,導致我們逼近極限的原因并不是我們的大腦不夠聰明,或技術無法滿足,而由物理學本身所決定。” 在這次演講中,克里夫談到了“宇宙中存在最危險的兩個量”。這兩者決定了我們在宇宙間所看到的一切物質、結構和生命。他表示,倘若這兩個量出現任何“異常”,整個世界或許都將成為一個空虛無生命的地方。 第一個危險量:希格斯場的強度 克里夫所說的第一個危險量是所謂“希格斯場”強度的值。希格斯場是一種無形的能量場,當粒子暢游在希格斯場中時,會獲得質量并最終成為質子、中子以及電子等組成物質的基本單位。如果沒有希格斯場......閱讀全文
歐洲大型強子對撞機內部 2013年諾貝爾物理學獎授予比利時物理學家弗朗索瓦·恩格勒特和英國物理學家彼得·希格斯,以表彰他們提出希格斯機制并成功預測希格斯玻色子的存在。對諾貝爾獎花落希格斯玻色子該如何解讀?發現希格斯玻色子對人類認識宇宙有什么重大意義?中國科學家對發現該粒子做出了哪些
現在,是時候停下來考慮粒子物理學接下來應如何發展的問題了。 Nigel Lockyer呼吁在全球范圍內協調下一代的粒子物理科研項目。 2013年是粒子物理學的分水嶺。對希格斯玻色子長達幾十年的探索基本完成。希格斯粒子預測獲得諾貝爾獎所引起的熱潮尚未退去,粒子物理界對此深感滿意。現在,是時
在上世紀80年代和90年代,每隔幾個夏天,美國粒子物理學家就會聚集在科羅拉多州一個名為斯諾馬斯的豪華滑雪圣地,評估當時該領域的研究情況,商討下一步的計劃。近日,粒子物理學家計劃進行自2001年后的首次會面。但這一次,他們的聚會地點選在了一個不是那么高端的地方——明尼蘇達大學雙子城
7月8日,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弗朗克·韋爾切克“輸掉”了一場長達6年的、關于超對稱粒子的賭局。這場賭局的贏家,是被稱為“民科之王”的安東尼·加瑞特·里希。 在一次物理學會議上,里希和韋爾切克打了一個1000美元的賭:里希認為超對稱粒子根本不存在,而韋爾切克則相信大型強子對撞機(LHC)將在6年
其大無外,其小無內。早在幾千年前,人們就試圖用哲學解釋科學,至小即至大,至大即至小。 自1978年訪問中國后,1979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著名理論物理學家斯蒂文·溫伯格教授再次面向中國公眾講述“極大”與“極小”的宇宙學與粒子物理學的故事,他在中國科學技術館開設的《科學
10月29日,中國科學院文獻情報中心與湯森路透旗下的知識產權與科技事業部在北京共同發布《2015研究前沿》報告。報告甄選出了2015年的100個熱點研究前沿和49個新興研究前沿,對這些前沿進行詳細解讀和分析,同時增加了149個前沿的國家表現的分析,以高度概括的視角對美國、英國、德國、法國、中國
歐洲核子研究中心(CERN)大型強子對撞機(LHC)上的底夸克探測器(LHCb)實驗組宣布發現雙粲重子,歐洲核子研究中心專門進行了新聞發布。而中國研究團隊在新發現中作出關鍵性貢獻。 什么是雙粲重子,為什么科學家要尋找這種粒子,它的發現有何重要意義? 雙粲重子含有兩個c夸克(“粲夸克”)和一個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