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造成氣候變暖的“罪魁禍首”二氧化碳打入“地宮”,是國際上“去碳技術”的主要途徑。但中國工程院院士、四川大學校長謝和平認為,與其將二氧化碳“囚禁”,不如拿來高效利用。 為了減緩氣候變暖,人們曾寄希望于將二氧化碳“囚禁”,注入超過1000米深的永久封存地層,比如地下油氣田孔隙、咸水層、廢棄煤井或深海海床。這項被稱為碳捕獲與封存(Carbon Capture and Storage,簡稱CCS)的技術,一直以來在國際上被認為是溫室氣體減排中“去碳技術”的主要途徑。 然而,“二氧化碳會與地層中原有的巖石、地下水發生化學反應,影響地質結構的長期穩定,甚至誘發地震。”日前,謝和平對《中國科學報》記者說。 事實上,世界各國的科學家們也一直在嘗試二氧化碳的利用。人們曾將二氧化碳轉化為有機物及高分子聚合物等化工產品;另一種途徑是將二氧化碳與水分解,轉化為甲醇、石油等再生能源。但上述這些方法和技術成本高、能耗高、碳循環周......閱讀全文
美國Denbury資源公司的二氧化碳運輸管道。 美國最大的電力生產商之一美國南方電力公司日前宣布,其麾下位于阿拉巴馬州的25兆瓦碳捕獲和存儲設施開始捕獲二氧化碳。該設施是世界上最大的用于燃煤發電廠的碳捕獲和存儲設施,每年可以捕獲15萬噸二氧化碳,并將其永久封存在地下。 同時,南方電力公司目前
把造成氣候變暖的“罪魁禍首”二氧化碳打入“地宮”,是國際上“去碳技術”的主要途徑。但中國工程院院士、四川大學校長謝和平認為,與其將二氧化碳“囚禁”,不如拿來高效利用。 為了減緩氣候變暖,人們曾寄希望于將二氧化碳“囚禁”,注入超過1000米深的永久封存地層,比如地下油氣田孔隙、咸水層、廢棄煤
美國哈佛大學維斯生物啟迪工程研究所和哈佛醫學院的研究人員表示,光合細菌進行基因工程改造后能夠產生單糖和乳酸,利用該項研究成果有望開發出新的環保型生產日用化工產品的方法。相關研究刊登在新出版的《應用和環境生物》雜志上。 光合細菌(PSB)是一種能進行光合作用而不產氧的特殊生理
如果說10年前的西部大開發是主動作為的話,那么,新一輪西部大開發更多地包含了客觀的因素。就西部能源開發利用而言,主要有五個客觀因素:一是東部環境與土地容量趨于飽和,重工業重心西移;二是東部資源日趨枯竭,能源開發重心西移;三是遵循產業遞進規律,東部向高端產業邁進,西部承接東部部分產業和技術轉移,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