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已接近尾聲,生物醫藥產業度過了讓人歡喜的一年。過去的9個月里,全球主要股市回升,生物醫藥板塊表現尤其突出。
新藥審批通過率保持上年業績,部分新藥臨床有好的結果,還有許多利好消息;變革正在加速,個性化醫療、數字醫療技術正在改變醫生治病、管理和預防疾病的方式。但全球經濟問題和各國按價值取向的醫療服務轉型將是生物科技公司的一大挑戰。
大部分生物技術公司見證了行業板塊上漲,融資更順暢,臨床試驗好戲連臺,新產品不斷得到批準,為2014年開啟了新的征程。
2014年,生物醫藥行業將會有穩健成長和良好表現。
投資數據有喜有憂
全球生物科技風險投資2013年(截至2013年9月)共投資了112.4億美元,比2012年的91.4億美元增加23%;美國的風險投資比2011年的 69.3億美元增加22.3%,至84.8億美元。全球IPO勢頭減弱,從2012年44單下降至2013年的34單,IPO籌集的資金從2011年的 38.9億美元降到20.8億美元,下滑46.6%;美國IPO同樣不景氣,新上市公司數目與2011年平齊,均為16起,但募集資金減少21.6%,從 2011年的13.9億美元下滑到2013年的10.9億美元。
全球生物醫藥上市公司的私募很有起色,從2011年的29.3億美元增加到 2013年的49.8億美元,增幅高達70.3%;美國也有38.1%的上漲,由2011年的12.5億美元增加到17.3億美元。全球資本市場對上市公司后續公募的資金總量下滑22.1%,由84.2億美元下滑至65.7億美元;美國市場正好相反,由2011年的46.2億美元增加到2013年的 57.3億美元。
類似的情形也出現在債券融資方面,全球債券融資下滑7.4%,由2011年的503億美元滑至466億美元;而美國方面風景獨好,債券融資從2011年的307億美元增加23.8%,至2013年的380億美元。其他債務融資在全球和美國均呈穩健成長,2013年分別達到 132億美元和117億美元,分別增長33.3%和175%。
全球公募資金總量2012年為764.6億美元,2013年為753億美元,略有下滑(1.5%);美國公募資金總量不減反增,2012年為429億美元,2013年增加38%,至592億美元。
全球合作伙伴協議金額增加5.4%,從2012年的327億美元增至2013年的592億美元;美國占據大半,2012年為190億美元,2013年增至344億美元。
全球并購金額下滑34.5%,從2011年的1543億美元下滑至今年的1011億美元。主要原因是并購主戰場美國并購金額有明顯下滑,從2012年的918億美元下降至2013年的729億美元,降幅為20.6%。
融資環境謹慎樂觀
美國經濟正在復蘇,世界經濟也在繼續改善,股市已基本恢復到金融危機前的頂點,房地價格連續6個月回升。但是,各國貨幣量化寬松,資金涌動洶涌,流動性過大,使其中大部分資金流入新興市場,進而引發投機性行為,資產泡沫和通貨膨脹危機增大。另一方面,美國財政懸崖、中東動蕩、歐債危機未消,所以2014年開局,資本市場不會太樂觀,但一般估計,美國財政懸崖危機總會過去,總體形勢和市場走勢會往更好的一面發展。
從資本市場看,2013年的生物醫藥板塊的表現十分耀眼。博樂生物技術特選指數在2013年上漲了41.8%,而此期間道瓊指數只上漲了6.5%,標準普爾500上漲了12.4%,納斯達克指數上漲15.4%。今年9個月,美國證交所生技指數(BTK)從最低的1096點上漲到1600點以上。自2008年金融危機以來,BTK指數已經翻倍,從800點上漲到1600點。對于新的一年,則首先應該了解投資者最關注的幾個要點。
首先是募集資金,到2013年9月底,全球生物科技產業一共募集了865億美元,其中568億美元是債權融資。生物醫藥行業募集資金仍然很難很貴,但業內人士認為,只要美國圍繞削減預算和稅收的爭議得到解決或盡快結束,融資環境就會好起來。
私募資金方面,2013年生物技術產業全球范圍私募資金大約114億美元,同比增加23%,未來傳統模式的風險基金將繼續向大型企業偏移,初創型企業的投資將由天使投資、企業創投和民間非盈利機構來承擔。企業要想順利得到融資,必須讓投資者相信它們有清晰的市場化路徑,有能力賣出自己的產品,獲得市場和消費者的認可,并讓投資者看得到其退出的渠道和機會。相對大的融資項目幫助有規模和前景的企業做到概念驗證(POC)階段,將成為股權融資的主流,以往那種較小規模、分步式融資將不再受追捧。風險投資在美國以外變得日益活躍,估計今后幾年會有20%的年復合增長。
IPO方面,2013年共有16 家生物技術公司在美國上市,其中12家是治療性藥物開發公司,藥物開發公司的股票平均有17.8%的上漲。而2012年上市的公司,不僅發行價不高,募集資金也不多,大多募集資金不到5000多萬美元,上市后表現也不能令人滿意,跌破發行價者不在少數。可以說,2013年行情大有改觀,而2014年IPO 行情會繼續改善,估計會有25家上市。
新興市場交易活躍
發展中國家經濟發展迅速,中產階層擴大,市場容量增加,給跨國企業提供許多機遇,憑借技術、資金和品牌優勢,跨國企業在新興市場的投資和成長空間不斷加大。拉丁美洲市場會很熱,除了巴西之外,其他國家也會吸引投資興趣。中國是另外一大亮點,將成為全球第三或第二大市場。
2012 年前11個月,在生物技術產業,全球一共有1011億美元的并購交易,同比去年下降34.5%。預計2014年將增加20%,其中多數是中型生物醫藥公司的并購,至少會有1起大型生物技術公司的并購,行業內的并購交易將有不少發生在拉丁美洲、中東、東南亞一帶,金磚四國的并購會繼續增加。過去9個月,新興市場的并購有三分之一在中國,亞太地區的生物醫藥并購還會繼續升溫。
2014年生物醫藥行業繼續強化實施其外包研發的戰略,多數戰略合作伙伴關系集中在新藥早期研發,這一趨勢還將繼續,因為大藥廠必須進一步削減成本,豐富其新藥研發管線。
在爭奪優質項目和潛在新藥資源上,會有更加劇烈的競爭和競價。但大藥廠會更加強調風險分享,盡量少付合作開發的首付款,而把大筆錢支付延后到項目成功把握更大時再分階段支付。
美國醫療改革的前景更加明朗化,醫藥行業成本控制的趨勢將不會改變,企業研發、生產外包會繼續穩健增長,但全球政治經濟的動蕩和不確定性依然存在,各國出于本國經濟利益的考慮,貿易和經濟摩擦不斷增加,區域保護主義明顯抬頭。作為醫藥生產大國,中國會受到全球醫藥行業研發、生產、服務需求變化的影響。
中國新藥研發正在迎來黃金時代,藥政管理逐漸與國際接軌,越來越多的全球醫藥巨頭會在中國投入巨資進行新藥研發。尤其是新藥臨床研發,將是跨國藥企在中國的投資重點。此外,為了爭取更多市場份額,應對藥品限價和降價的風險,跨國藥企還將在國內收購企業,拓展渠道,并設立合資企業。跨國企業將積極主動與國內企業談合作與合資,不再似過去甩掉中國合作伙伴、獨資辦企業。這種思路和策略的改變,給國內企業帶來機會也帶來壓力。惟有加大自己的研發力度,練好內功,才能提高自身競爭力。
生物醫藥行業的創新成果與人民健康息息相關。在2023年中國國際服務貿易交易會(以下簡稱服貿會)中,與衛生醫藥相關的話題備受關注,健康衛生服務專題展區中,數字化醫學診療設備、創新藥物等讓人目不暇接。9月......
生物醫藥行業的創新成果與人民健康息息相關。在2023年中國國際服務貿易交易會(以下簡稱服貿會)中,與衛生醫藥相關的話題備受關注,健康衛生服務專題展區中,數字化醫學診療設備、創新藥物等讓人目不暇接。9月......
首款國產mRNA新冠疫苗、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抗抑郁中藥新藥……據人民日報健康客戶端記者不完全統計,2022年,我國獲批上市的1類新藥為20款;2023年上半年,獲批1類新藥(除疫苗外)已達24款。“多年......
近日,北京發布《關于進一步推動首都高質量發展取得新突破的行動方案(2023-2025年)》(以下簡稱行動方案)。該行動方案明確了5個方面50條具體工作任務,為首都高質量發展新突破提供了時間表和路線圖。......
未來生物醫藥產業的發展方向受技術突破難度和產業發展前景等因素影響,具有巨大的不確定性。最近,西湖大學未來產業研究中心挖掘出對全球生物醫藥產業發展方向將可能產生重大影響的30項關鍵技術。西湖大學校長施一......
“初步形成‘新藥篩選—動物實驗—臨床研究—注冊上市’鏈條,初步形成一批典型兩業融合發展模式。”這是試點兩年,位于北京市大興區的生物醫藥產業基地交出的兩業融合成績單。推動先進制造業與現代服務業融合是增強......
·“不同的學校、不同的學院有不同的培養特色和使命,不僅僅要集中于頭部的創新,也要更多關注產業端的人才,這樣才能使生物醫藥的產業鏈更加完整。”·“大多數高校的規定是,在一定的期限內如果沒有做出一定的成果......
中國深圳–2023年5月30日–近日,2023年國家標準宣貫培訓暨生物實驗室自動化技術標準化交流研討會在深圳舉辦,健康科學領先企業Revvity與相關領域專家、學者、企業代表等百余位嘉賓共同參與此次研......
5月22日,在2023大灣區科學論壇生物醫藥與健康分論壇上,中國工程院院士鐘南山透露,能覆蓋XBB變異株的疫苗有2個已經初步被批準,很快能面世。近日,世界衛生組織(WHO)咨詢小組對今年的新冠疫苗加強......
美國藥典委員會(USP)于2023年5月1日在藥典論壇PF49(3)中發布了一篇提議新通則:通則<1132.1>質譜法測定生物藥中殘留宿主細胞蛋白(ResidualHostCellPro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