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8月6日-7日,2015中國環境科學學會學術年會在深圳金茂園大酒店隆重召開,本次大會由中國環境科學學會主辦,會議緊緊圍繞國家環保中心工作和環境科技前沿,組織國內外的環保專家、學者和科技工作者進行交流研討,旨在推動我國環境科學研究、技術創新、學科建設和環保事業的發展。會議設主會場和10多個專題分會場,200多位學者在會上作主旨報告和學術交流,參會者達1600余人。
8月6日會議第一天,來自中科院廣州地球化學研究所的彭平安、中國水利水電科學研究院的王浩院士、環境保護部環境規劃院的吳舜澤和清華大學環境學院賀克斌帶來精彩大會報告。
會議現場
中科院廣州地球化學研究所 彭平安
來自中科院廣州地球化學研究所的彭平安帶來報告《有機污染物的區域污染過程》。報告主要包括毒害有機物(微量有機污染、主體有機污染物)的大氣過程、氣、土、植、水體過程、微量有機污染物的流域過程(流域優控污染物控制管理技術體系及PPCPs的流域污染)。
彭平安總結POPs二次污染過程研究將會越來越重要,植被的過濾效應對POPs的歸勢產生重要的影響;大氣有機物的二次生成研究是源解釋正確與否的關鍵;新型污染物的污染研究是今后的研究熱點。彭平安指出我國正處于新型與傳統污染物交織、一次與二次污染疊加的污染階段,由于研究的薄弱和難度,新型、二次污染將是今后污染控制與研究的重點。
中國水利水電科學研究院 王浩院士
來自中國水利水電科學研究院的王浩院士帶來報告《南水北調中線干線水質安全應急調控與處置關鍵技術研究》。報告內容主要包括了主要應急事件、總體框架、應急調控與處置關鍵技術以及應急演練。
王浩院士首先簡單介紹了南水北調中線干線工程,并介紹突發水污染事件包括化工廠泄露或者爆炸、公路橋上車輛傾翻、人為惡意投毒及水華爆發。王浩院士指出中線干線突然水污染事件處理十分困難,亟需開展中線干線復雜情況下土污染應急調控與處置技術研究,以達到控制污染范圍,延長供水事件并保障渠道安全的目的。隨后介紹了4種調控與處置方式,及其具體流程和框架。
王浩院士介紹了五大技術體系:閘泵群控制下水量水質模擬技術、水質安全評價診斷技術、突發污染溯源預測技術、水污染應急調控技術以及水污染應急處置技術。
環境保護部環境規劃院 吳舜澤
來自環境保護部環境規劃院的吳舜澤帶來報告《中國中長期環境保護路線圖與“十三五”戰略》。報告包括:2020、2030、2050年發展態勢、“十三五”環境形勢與戰略以及“十三五”環境保護重點任務。
吳舜澤具體指出2020年左右,中國有望基本完成工業化進程,煤炭消費量預期達到峰值,重化工業的新增環境壓力高位舒緩,主要污染物排放將延續減少趨勢,但污染累積量大面廣、成因復雜、減排潛力下降,預期容量超載形勢仍將持續,環境質量有望得到階段性改善,部分地區環境質量有望達標。2030年左右,全國完成工業化,有望進入到知識經濟階段,綠色化、創新化成為發展主要動力,城鎮化進入成熟期,人口達到峰值水平,能源消費進入峰值平臺期。在綠色發展、結構優化、人口及能源等壓力減輕形勢下,環境質量有望實現總體性改善,碳排放等達到峰值,經濟社會發展與環境保護基本協調。2050年左右,是實現中國夢、美麗中國建設的重要階段,經濟社會發展的環境壓力持續減小,環境質量有望持續改善,環境保護更加關注人體健康,生態系統等內容,預期經濟社會發展與環境保護實現總體協調,生態系統良性循環、生態現代化有望實現。
吳舜澤介紹今年來我國污染治理力度前所未有,進程加速推進,主要污染物減排成效明顯,部分地區環境質量有所改善,空氣質量惡化趨勢得到遏制、初見成效,劣V類斷面減少,大江大河水質總體改善。并指出十三五關鍵期環境風險性與敏感性同步增加,以及經濟新常態、發展的新階段以及環境的新特征;隨后吳舜澤詳細介紹了“十三五”環境保護5大戰略:著力層次、管理思路、控制重點、治理方式以及防治要求。
吳舜澤最后介紹了“十三五”環境保護重點任務,指出要堅持并固化三個十條核心思想,將質量改善作為“十三五”首要任務、主線;主要包括治污減排、風險管控、生態保護及制度建設。
清華大學環境學院 賀克斌
來自清華大學環境學院賀克斌帶來報告《中國PM2.5污染特征與控制》。
賀克斌首先介紹了中國PM2.5污染特征包括:濃度高、濃度分布呈較強區域性。并指出2012年為基準,2030年全國SO2、NOx、PM2.5和VOC排放量應分別削減51%、64%、53%和36%,NH3排放控制在2012年的水平;2020年主要耗能產品平均單耗比2010年下降7%~27,整體接近世界先進水平。
賀克斌隨后介紹了燃煤煙氣超凈排放技術、區域聯防聯控減排機制以及國際大氣復合污染控制核心技術支撐,并指出我國現有環境管理體系對污染源的識別范圍十分有限,還設立了區域大氣灰霾成因聯合立體觀測以及大氣污染數值預報預警。
賀克斌指出PM2.5等大氣污染問題成為國家科技投入的重大方向包括重點區域大氣復合污染防治支撐技術(1億,啟動研究)、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中英重大合作項目(1億、申請評審)、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聯合重大研究計劃(4億、已發指南)、國家大氣污染防治重點專項(40億+?,即將啟動)和國家環境污染防治重大工程(400億+?,項目設計)。
中國生態環境部大氣環境司司長劉炳江28日在北京對記者表示,2013年至2022年,中國細顆粒物(PM2.5)平均濃度下降了57%,重污染天數下降了92%。十年間,中國實現了在經濟快速增長的同時,空氣質......
我國是農藥生產和使用大國。農藥品種繁多,組成和結構復雜,農藥生產過程中污染物排放濃度高、種類多、危害大。有效防治農藥制造工業污染事關生態環境質量持續改善和糧食安全。日前,生態環境部批準發布了國家生態環......
2023年3月25日,由中國物理學會質譜分會主辦、山東科技大學承辦,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環境化學學科支持的《中國環境質譜大會》在青島市順利舉辦。本次會議以“質譜技術使環境更美好”為主題,邀請國內質譜領域......
2023年3月25日,由中國物理學會質譜分會主辦、山東科技大學承辦,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環境化學學科支持的《中國環境質譜大會》在青島市順利舉辦。本次會議以“質譜技術使環境更美好”為主題,邀請國內質譜領域......
德國科學家的一項研究發現,暴露于臭氧污染可能會破壞果蠅在空氣中傳播的信息素,干擾它們吸引伴侶或認知異性果蠅的能力。這些發現凸顯了人類活動對昆蟲種群的又一可能威脅。相關研究近期發表于《自然—通訊》。許多......
針對福島第一核電站核污染水排海計劃,日本龍谷大學教授大島堅一近日接受記者專訪時表示,放射性物質不同于普通危險化學物質,采用化學處理難以將其去除;同時,關于放射性物質對海洋生態系統等的長期影響,人類還所......
早上九點,黃熹之走進辦公室,一邊查看新出的密碼文獻,一邊和同事討論尚未完成的產品。隨著我國大數據產業快速發展以及數據交易需求不斷上升,黃熹之所從事的“密碼工程技術人員”作為新職業也發展壯大。相關機構預......
細胞與環境之間的非共價作用已被認為是調節細胞行為的基本生理相互作用,而細胞和生物材料之間的共價作用對細胞行為的影響還未深入研究。中國科學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研究團隊通過生物材料和細胞之間的共價作用......
3月7日,十四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在北京人民大會堂舉行第二次全體會議,根據國務院關于提請審議國務院機構改革方案的議案,重新組建科學技術部。該議案提到,加強科學技術部推動健全新型舉國體制、優化科技創新全鏈......
全國政協委員、中科院生態環境研究中心研究員魏源送記得,1992年,他在大連讀研究生時,1平方米進口水處理中空纖維超濾膜的價格是400美元(約2800元),當時“頂多用一兩根膜絲就了不起了”。200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