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離2020年還有不到一周的時間,2019年這一年中,發生了哪些值得銘記的環保大事件?讓我們一起“再回首”。
圖片來源于網絡
土壤污染防治法
掀開2019年日歷的第一頁,這一天里,我國第一部土壤污染防治領域的專門性法律——《土壤污染防治法》正式啟動實施,填補了環境保護領域特別是污染防治的立法空白。
這部法律一共7大章節99條規定,將“預防為主、保護優先、污染擔責、公眾參與”的原則系統地呈現出來,是一部保護生態環境和人體健康,保障人民群眾住得安心、吃得放心的法律,意義重大。
它對土壤污染防治的具體工作內容進行了梳理,包括頂層規劃、標準制定、普查和監測,未污染土壤的預防與保護,農用地分類管理、風險管控與修復,建設用地的風險管控與修復等。
還規定要通過普查、詳查、調查、監測、風險評估等措施和途徑,掌握土壤污染的狀況和變化趨勢,為風險管控打好基礎。同時,根據土地的不同用途和污染程度,規定了不同的應對措施、管理手段和管理要求,分類實施以有效地防范和應對土壤污染。
值得一說的是,它還賦予監管部門查封、扣押等權力,規定土壤污染責任人負有實施土壤污染風險管控和修復的義務。土壤污染責任人無法認定的,土地使用權人應當實施土壤污染風險管控和修復。地方人民政府及其有關部門可以根據實際情況組織實施土壤污染風險管控和修復。
無廢城市
2019年初,除了土壤污染防治法的啟動實施,還有一件事,與每個人的生活息息相關,引發了熱烈討論,那便是《“無廢城市”建設試點工作方案》的公開印發。
方案要求穩步推進“無廢城市”建設試點工作。到2020年,系統構建“無廢城市”建設指標體系,探索建立“無廢城市”建設綜合管理制度和技術體系,形成一批可復制、可推廣的“無廢城市”建設示范模式。
業內專家十分看好這本數萬億元的“生意經”,“無廢城市”建設在改變城市面貌的同時,也推動固廢處理成為一個重要的產業門類。隨著城市化與工業化進程加快,未來具有可觀的市場機遇和空間。
據估計,到2030年,中國固廢分類資源化利用的產值規模將達到7-8萬億元,帶動4000-5000萬個就業崗位,成為國家戰略性新興產業的重要支柱和經濟增長新動能。
垃圾分類
既然說到“無廢城市”,垃圾分類的話題自然也就呼之欲出了。6月,住建部等部門發布關于在全國地級及以上城市全面開展生活垃圾分類工作的通知,將全國46個城市帶上了強制垃圾分類的“快車道”。
7月,《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條例》正式施行,這份條例被稱為“史上最嚴”。上海的“一鳴驚人”,引發全民熱議的“干濕垃圾”的分類。“你是什么垃圾?”“是干是濕,讓豬試吃”“離開北上廣的理由又多了一個”……多少梗因此而刷屏。
隨后的兩個月,北京、廣州、杭州、重慶、深圳在內的多個城市悄然提速,將垃圾分類提到了城市管理的重要位置。46個垃圾分類重點城市的目標是,在2020年底前基本建成生活垃圾分類處理系統。
12月23日,全國住房和城鄉建設工作會議提出,2019年頒布實施國家標準《生活垃圾分類標志》,46個重點城市居民小區垃圾分類平均覆蓋率達到53.9%。2020年要全面推進城市生活垃圾分類工作,46個重點城市要實現2020年基本建成生活垃圾分類處理系統的目標。
中央環保督察
站在歲末,回望2019,中央生態環保督察無論如何都是一個無法忽略的年度熱門話題。2016年~2018年,首輪中央生態環保督察及“回頭看”歷時三年,以解決了15萬個老百姓身邊的環境問題而畫上句號。
2019年,第二輪中央生態環境保護督察八個督察組分別對福建、上海等六個省(市),以及中國五礦、中國化工兩家中央企業展開督察,這是環保督察工作首次向央企覆蓋。
在第二輪督察過程中,督察組聚焦于污染防治攻堅戰,聚焦于各地在“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體理念下發展方式轉變的情況,以大環保的視野來推動督察工作向縱深發展。
據生態環境部消息,第二輪第一批中央生態環境保護督察共交辦群眾舉報問題約1.89萬件,截至10月25日,已辦結11417件,階段辦結3624件,責令整改8734家,立案查處3157家,處罰金額約為23184.14萬元。
根據規劃,從2019年起,用三年左右時間完成第二輪中央生態環境保護例行督察,再用一年時間開展“回頭看”。
長江保護法
政策舉措也好,環保督察也罷,目的都是聚焦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七大戰役。在七大標志性戰役中,長江保護修復在2019年的曝光度不可謂不高。《中華人民共和國長江保護法(草案)》12月23日首次提請十三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十五次會議審議。
目前長江生態環境硬約束機制尚未建立,長江保護法制進程滯后,必須從長江流域系統性和特殊性出發,制定一部具有針對性、特殊性和系統性的長江保護法,加強生態系統修復和環境治理,切實保障長江流域生態安全,促進長江流域綠色發展。
毫無疑問,長江保護法是一部保護長江全流域生態系統,推進長江經濟帶綠色發展、高質量發展的專門法和特別法。
草案共計九章八十四條。草案依據長江流域自然地理狀況,以流經的相關19個行政區域范圍為基礎,將法律適用的地理范圍確定為長江全流域相關縣級行政區域。針對特定區域、特定問題,草案從國土空間用途管控、生態環境修復、水資源保護與利用、推進綠色發展、法律實施與監督等方面作出了具體制度和措施規定。
在法律責任方面,草案專門設立了對破壞生態系統行為和污染環境行為的處罰;對長江流域長期以來突出的違法采砂活動專門設立了處罰條款等。
區塊鏈技術
“區塊鏈技術的集成應用在新的技術革新和產業變革中起著重要作用。我們要把區塊鏈作為核心技術自主創新的重要突破口,明確主攻方向,加大投入力度,著力攻克一批關鍵核心技術,加快推動區塊鏈技術和產業創新發展。”
中央從頂層設計的高度為區塊鏈定調,并給出清晰的目標導向,包括金融、政務、民生將在未來幾年內成為區塊鏈行業落地的熱點領域。政務、民生都與環保息息相關。區塊鏈以其去中心化、智能合約、公開透明、不可篡改的技術特點,恰好能夠在環保監管、監測體系等方面發揮重要作用。
“區塊鏈將會優化我國節能環保產業和能源結構,促進傳統產業轉型升級,加快發展新興產業,降低傳統煤炭等能源消耗比重,通過碳交易的精準計量,達到環境保護和經濟的協調發展,從而實現經濟的高質量增長。”新時代證券首席經濟學家潘向東說。
不難看出,環保與區塊鏈牽手,尤其是 “環境監測 + 區塊鏈” 是我國生態環境保護的必然趨勢,而隨著區塊鏈技術的不斷普及和應用,將有效助力我國解決污染問題,打贏污染防治攻堅戰。
近日,生態環境部辦公廳發布關于印發石化、電力、鋼鐵、建材行業環保設施向公眾開放工作指南的通知。各省、自治區、直轄市生態環境廳(局),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生態環境局:為全面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深入宣傳習近平......
近日,財政部集中下達2024年多項生態環保相關資金預算,包括大氣污染防治、水污染防治、城市管網及污水處理、農村環境整治等,預算分別為109億、87億、41.065億、20億。2024年大氣污染防治資金......
標準是行業發展、產品升級的重要牽引。近日,省市場監管局、省發改委等7部門聯合印發的《河北省以標準提升牽引設備更新和消費品以舊換新工作方案》明確,加快制修訂節能降碳、環保、循環經濟等領域標準,推動更多產......
生態環境部發布關于同意阿科瑪(常熟)氟化工有限公司等13家企業2024年度含氫氯氟烴和氫氟碳化物生產配額調整的復函。阿科瑪(常熟)氟化工有限公司,阿科瑪(常熟)特種材料有限公司,中化藍天氟材料有限公司......
6月3日下午,北京市通州區人民法院公開開庭審理原告青海某化工有限公司與被告某環保科技公司、被告某低碳科技公司、第三人北京綠色交易所有限公司碳排放權交易糾紛兩案,案件涉及核證自愿減排量(以下簡稱CCER......
上海市政協近日召開專題協商會,圍繞“高標準推進‘無廢城市’建設”開展協商。會上,上海市副市長劉多通報了上海推進“無廢城市”建設的總體情況和工作考慮,聽取并回應相關建議。近年來,上海市通過重點開展健全“......
4月27日,我國第一個以大學生環保社團命名的公益基金在北京林業大學宣告設立。這項基金名為山諾生態文明基金,以該校堅持了30年的環保學生社團“山諾會”命名,旨在資助開展與生態文明相關的公益項目,支持包括......
今年全國兩會期間,安徽省太和縣淙祥現代農業種植專業合作社理事長徐淙祥等全國人大代表向大會聯合提交了《關于逐步放開禁燒秸稈,發展綠色生態循環農業的建議》,提出在堅持環保原則的同時,應逐步放開秸稈禁燒政策......
10萬噸有色冶煉廢物資源綜合利用項目-化驗室、實驗室設備及配套設施采購項目計劃公示項目名稱:10萬噸有色冶煉廢物資源綜合利用項目-化驗室、實驗室設備及配套設施采購項目項目規模:采購化驗室、實驗室設備及......
為深入踐行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關于推進綠色低碳發展、持續深入打好凈土保衛戰的決策部署,積極推動減污降碳協同增效,堅持問題導向、因地制宜、系統治理,綜合運用自然恢復和人工修復兩種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