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由國家太陽能光熱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中國可再生能源學會太陽能熱發電專業委員會、中關村新源太陽能熱利用技術服務中心聯合編制的《2021中國太陽能熱發電行業藍皮書》(以下簡稱《藍皮書》)發布。
太陽能熱發電由于配置了大容量、安全環保的熔鹽儲能系統,能夠克服太陽能自身的間歇性和不穩定性,實現長周期連續發電,可以承擔基礎電力負荷,是新型電力系統中的中流砥柱和壓艙石。《藍皮書》數據顯示,我國首個大型商業化太陽能光熱示范電站——中廣核德令哈50MW槽式電站自2021年9月19日至2022年1月4日,機組已經連續運行107天,刷新了2020年最長連續運行32.2天的紀錄,在國內外處于領先地位。這充分說明了儲熱型太陽能熱發電“不看天吃飯”的巨大優勢。
根據太陽能光熱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統計,截至2021年底,全球太陽能熱發電累計裝機容量達到6.8GW,我國太陽能熱發電累計裝機容量為538MW(含MW級以上規模的發電系統)。其中,槽式、塔式、線性菲涅耳(簡稱線菲)技術裝機在全球主要國家和地區的占比為76%,20%和4%。我國太陽能熱發電裝機容量中,塔式技術路線占比約60%,槽式技術約28%,線菲技術約12%。
《藍皮書》總結了我國7座太陽能熱發電示范項目以及1座多能互補項目中的光熱電站的運行狀況。需要說明的是,這些電站并網時間不同,儲能時長等技術指標也不盡相同,但每個電站都通過不斷消缺和運行經驗的積累,其性能和發電量均在逐步提升。
在產業鏈方面,《藍皮書》提出,我國已經建立了數條太陽能熱發電專用的部件和裝備生產線,具備了支撐太陽能熱發電大規模發展的供應能力,年供貨量可滿足2~3GW太陽能熱發電項目裝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