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7日,由中國能源學會、北京市懷柔區科學技術協會主辦的2022可持續能源發展國際會議在京開幕。會期從8月7日至26日,包括核能清潔利用、CCUS(碳捕獲、利用與封存)等36個分論壇。
中國工程院院士倪維斗指出,基于我國一次能源“多煤、少油、缺氣”的資源稟賦,以煤為主的一次能源消費是我國能源和電力的消費特征。因此,在相當長的時期內,煤電逐步脫碳是我國重點關注和努力的方向。他強調,現階段,通過“高效化實現自身減碳”和“靈活性實現結構減碳”是煤電的兩大目標。
中國工程院院士、生態環境部環境規劃院院長王金南指出,歐洲、美國和日本目前已完成工業化階段,經濟增長與能源需求基本脫鉤。而中國仍處于工業化、城鎮化進程,一次能源消費仍處于增長趨勢,因此碳排放也處于增長階段。
“同歐盟和日本相比,中國從碳達峰到實現碳中和只有30年時間,要付出更多努力。因此,減排開始時間越早,減排壓力越小,低碳技術應用越早,邊際減排成本越低,所需的總成本越低。”王金南說。
在中國工程院外籍院士、加拿大工程院院士陳掌星看來,CCUS是當前國際社會公認的最具潛力、最具實效的碳減排技術。全球碳封存潛力巨大,陸上二氧化碳封存容量約6萬億~42萬億噸,海底二氧化碳封存容量約2萬億~13萬億噸,二氧化碳在地下咸水層的封存容量占所有封存類型的98%。CCUS將迎來萬億級產業風口。他表示,相關研究表明,碳中和目標下中國有著較大的CCUS減排需求:2030年為0.2億~4.08億噸,2050年為6億~14.5 億噸,2060年為10億~18.2億噸。
“可持續能源發展不是限制能源發展的緊箍咒,而是能源高質量發展的助推器,是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的題中之義。”中國工程院院士武強表示,當前我國能源行業正孕育著革命性變革,處于新舊動能轉換和低碳化、智能化、綠色化轉型的關鍵時期,如何培育能源企業高質量發展新動能,加強能源科技發展戰略布局,已成為中國乃至全世界關注的熱點問題。
4月17日消息,丹麥馬士基航運宣布,公司首艘甲醇動力集裝箱船已于4月4日在韓國現代尾浦造船下水。這艘容量為2100TEU的船在現代尾浦船塢下水,是馬士基第一艘也是全球第一艘以碳中和甲醇作為......
3月14日,氣候變化與碳中和國際合作聯合行動(以下簡稱“聯合行動”)啟動儀式在清華大學舉行。“聯合行動”創始理事單位、成員單位、“觀察員”企業和地方政府代表,專家委員會委員參加儀式。啟動儀式現場清華大......
沖刺碳中和,科技創新挑大梁。近日,省科技廳等六部門聯合印發《河南省科技支撐碳達峰碳中和實施方案》(以下簡稱《實施方案》),統籌提出支撐2030年前實現碳達峰目標的科技創新行動和保障舉措。瞄準關鍵領域提......
2月25日至26日,中國科學院學部“碳達峰與碳中和”跨學部科學與技術前沿論壇在京舉行。中科院院士丁仲禮、張濤、王秋良擔任論壇執行主席,中科院學部學術與出版工作委員會副主任郭正堂院士參加論壇并致辭。24......
近日,天津市科學技術局等6部門發布《天津市科技支撐碳達峰碳中和實施方案(2022—2030年)》,提出加強綠色低碳領域人才選拔培養,加大對綠色低碳領域科技人才的支持力度,積極引進綠色低碳科技創新發展急......
2月7日,廣東省人民政府印發《廣東省碳達峰實施方案》(下稱《方案》),圍繞碳排放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提出實施“碳達峰十五大行動”。《方案》聚焦“十四五”和“十五五”兩個碳達峰關鍵期,提出到2025年,......
中科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包信和院士、汪國雄研究員、高敦峰研究員團隊在二氧化碳/一氧化碳電解制備燃料和化學品研究中取得新進展。團隊揭示了堿性膜電解器中二氧化碳/一氧化碳電催化還原反應覆蓋度驅動的選擇性變......
在冰島海利希地熱發電站附近的一個小型網格球形穹頂內,充滿二氧化碳的水正被泵入數百米深的多孔玄武巖中,二氧化碳會與巖石中的金屬發生反應,變成碳酸鹽,二氧化碳將安全地封存數千年。這一項目是助力冰島實現碳中......
2023年1月16日,《中國碳中和產業合作發展報告2022》成果發布暨圓桌論壇在線上舉行。會上中國能源研究會碳中和產業合作中心、中國科學院科技戰略咨詢研究院產業科技創新研究中心、中國能源網研究中心三方......
2020年9月,習近平主席在第七十五屆聯合國大會一般性辯論上指出,中國將提高國家自主貢獻力度,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二氧化碳排放力爭于2030年前達到峰值,努力爭取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黨的二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