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 id="omoqo"></li>
  • <noscript id="omoqo"><kbd id="omoqo"></kbd></noscript>
  • <td id="omoqo"></td>
  • <option id="omoqo"><noscript id="omoqo"></noscript></option>
  • <noscript id="omoqo"><source id="omoqo"></source></noscript>

  • 近日,拜耳與清華大學、北京大學共同揭曉2022年度拜耳中國科研合作獎,其中包括“拜耳講席教授”,“拜耳研究員”,“拜耳博士后”以及“拜耳科研轉化基金”等多個重要獎項*。拜耳中國科研合作獎旨在通過與中國頂尖大學緊密合作,表彰并資助在生命科學、醫學和藥物研發等領域做出卓越貢獻的優秀學者,加強醫藥產業與學術界的溝通協作,促進科學基礎研究應用于新藥研發,從而讓突破創新早日惠及患者。

    今年,來自清華大學生命科學學院的時松海教授以及北京大學生命科學學院的陳雪梅教授榮獲“拜耳講席教授”。同時,經由拜耳專家與中國這兩所頂尖學府資深學者組成的聯合指導委員會評選,共有9位分別來自北京大學及清華大學的科學家獲得了2022年度“拜耳研究員”。此外,來自北京大學的3名優秀青年學者獲得了2022年度“拜耳博士后”。

    為了進一步加強藥物發現領域早期科研成果的轉化,更多支持中國科學家的自主探索研究,2022年拜耳聯合清華大學在中國首次設立“拜耳科研轉化基金”。來自清華大學生命科學學院魯志和楊雪瑞教授,以及藥學院的唐海東教授成為首批獲得該基金資助科研項目開展的中國科學家。

    “我要祝賀所有獲得拜耳中國科研合作獎的中國科學家們,正是你們對于科學的不懈探索推動著中國創新的持續發展”,拜耳處方藥事業部全球業務發展與開放創新負責人Friedemann Janus博士表示:“我們非常驕傲,拜耳是最早在中國與本地科研機構和大學建立合作的跨國藥企之一。在中國這個全球創新重要源頭,我們的合作創新中心專注尋找并發掘本地創新成果,積極與科研機構、醫藥企業等各方探索創新合作方式,助力中國創新早日造福患者健康。”

    作為聯合指導委員會成員以及2018年度“拜耳講席教授”獲得者,清華大學副校長,清華大學生命科學學院王宏偉教授表示:“祝賀拜耳中國科研合作獎的獲獎者。感謝拜耳十幾年來持續支持清華和北大生命醫學學科的高水平人才和科研項目。拜耳和清華北大的合作在生命醫藥領域樹立了海外企業與大學、工業屆與學術屆、基礎研究與應用轉化、人才引進與培養緊密結合的重要榜樣,積累了寶貴經驗。我們通過更加緊密全面的合作一定能更有效地發現和創制新的醫藥產品,解決全人類共同面對的健康問題。”

    北京大學講席教授,北大-清華生命科學聯合中心高級研究員吳虹教授在過去8年一直擔任拜耳中國科研合作聯合指導委員會成員。她表示:“北京大學和拜耳的戰略合作是北大的學術創新力和拜耳的藥物研發經驗的極好融合。過去8年的合作成果豐碩,不僅有科學上的新發現,還聯合申請了國際ZL及將合作成果授權給北大教授創立的公司。拜耳還支持了北大生物醫藥方面的人才引進的博士后培養。我期待雙方的合作能持續深入,合力推動生物醫藥產業的發展,并使全球患者受益。”

    截至2023年2月,已有近200位的中國教授、研究員及青年學者獲得“拜耳講席教授”“拜耳研究員”“拜耳博士后”等獎項。包括丁勝教授、顏寧教授、謝曉亮教授、蓋鋒教授等生命科學領域的資深科學家也都曾獲得過同樣的殊榮。

    拜耳秉承“合作創新,攜手治愈”的對外合作愿景,長期關注中國科研發展與源頭創新。除設立中國科研合作獎外,拜耳還與清華大學、北京大學以及中科院上海有機化學研究所等中國頂尖大學和科研機構建立了戰略合作,旨在結合拜耳在醫藥研發領域的豐富經驗以及中國科研機構在前沿創新探索方面的專長,針對新藥技術研發及臨床未滿足需求,合力推進早期研究向新藥研發的轉化。

    截至2022年底,拜耳與上述三家科研機構累計開展超過110個研究項目,包括新靶點的發現及結構解析,疾病發病機理及藥物作用機制研究,藥物篩選,藥效評價,新分子形式藥物、新化學合成方法及創新劑型探索,并涵蓋腫瘤學,心血管疾病,血液學,婦科等多個疾病領域。

    附:2022年度拜耳中國科研合作獎獲獎名單

    關于拜耳處方藥中國合作創新中心

    拜耳處方藥中國合作創新中心成立于2022年,整合了之前中國業務擴展團隊以及開放創新中心的職能,全面負責拜耳在本地的外部合作策略及相關工作,包括業務發展、授權許可、開放創新等范疇,促成建立外部合作,并協調合作聯盟管理工作。作為公司全球合作網絡的重要組成,團隊積極融入中國醫藥創新生態圈,持續深化與生物醫藥企業、初創公司、科研院所等創新力量的溝通協作,尋找并評估本地創新成果及合作機會,覆蓋從早期發現到臨床開發直至上市后的藥物全生命周期。與此同時,團隊還負責現有的區域戰略合作與聯盟管理,緊密攜手華領醫藥等行業合作伙伴,共同努力為廣大中國患者提供包括首創糖尿病治療新藥華堂寧在內的創新藥物及解決方案,切實造福中國患者健康。


    相關文章

    薛其坤:好的科研品味來自3個“多”

    “從事科研工作,毫無疑問必須有扎實的基礎,同時還要具備很好的學術品味與科學直覺,而這些都來自三個‘多’——多讀文獻,每篇都有可取之處;多請教人,每個人都有過人之處;多聽報告,每個報告都有創新之處。”這......

    院士進校園開啟新學期“第一課”

    9月2日,中國工程院院士印遇龍、趙中偉,中國科學院院士譚蔚泓分別走進長沙市三所中小學校園,新學期以“科學”為主題為同學們上好開學第一課,近距離讓同學們感受科學的魅力,激發他們對科學的興趣和科技報國的志......

    國撥資金2.66億,助力核酸質譜、生物質譜等分析儀器研發

    近期,依據《國家重點研發計劃管理暫行辦法》(國科發資〔2024〕28號文件)的具體規定,科學技術發展研究院正式公布了由工業和信息化部主導的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基礎科研條件與重大科學儀器設備研發”專項......

    南方醫科大學高分辨掃描電鏡等科研設備進行技術論證及市場調研

    廣東國瑞招標采購有限公司受南方醫科大學委托,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采購法》等有關規定,現對《南方醫科大學科研設備一批》(二次)技術論證及市場調研進行其他招標,歡迎合格的供應商前來投標。項目名稱:《南......

    推進資源共享,科研人員提出“科研資源泉”倡議

    “打造一個‘科研資源泉’,讓科研資源像源頭活水一樣匯聚到一起,向科研工作者無差別開放,構建全面且強大的科研合作生態,共同為我國科研資源的合理配置,為青年科學家的智力協同創新做貢獻。”8月28日,長沙理......

    夫妻聯手發頂刊:同為科研人,更能體諒對方

    文|《中國科學報》記者張晴丹當平常夫妻都在討論柴米油鹽時,上海交通大學副教授李聽昕和劉曉雪這對科研眷侶的畫風卻是這樣的:“實驗為什么會出現這個現象呢?我們一起研究一下。”學術圈里的“夫妻檔”很常見,但......

    政策利好|中國工程院發布“工程科學與綜合交叉”重點專項2024年度項目申報指南

    近日,中國工程院發布了關于《中國工程院關于發布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工程科學與綜合交叉”重點專項2024年度項目申報指南》的通知(一下簡稱“指南”),指南中明確了申報項目的課題數上限、負責人規定等,同時指......

    廣西這家科研團隊多臺設備公開招標

    2024年08月19日,桂林理工大學化生學院科研團隊建設項目設備采購由云之龍咨詢集團有限公司代理進行公開招標,預算總金額600萬元。公告原文如下:一、項目基本情況   &......

    第四屆“中國科學院香港青年實習計劃”順利結束

    8月15日,2024年“中國科學院-香港青年實習計劃”結業禮在中國科學院自動化研究所舉行。這是第四屆“中國科學院-香港青年實習計劃”順利付諸實施。通過該活動,受邀的香港青年學生走進科學院、走近科學家,......

    成果打通互認,能否破解高校“教學科研兩張皮”難題

    近年來,為扭轉“重科研,輕教學”格局,引導高校教師多站講臺,不少高校出臺了多項舉措,如設定學年度本科生授課量最低標準并納入考核范圍,劃分“科研為主型”“教學科研型”“教學型”等不同職稱評價類型,若滿足......

    <li id="omoqo"></li>
  • <noscript id="omoqo"><kbd id="omoqo"></kbd></noscript>
  • <td id="omoqo"></td>
  • <option id="omoqo"><noscript id="omoqo"></noscript></option>
  • <noscript id="omoqo"><source id="omoqo"></source></noscript>
  • 1v3多肉多车高校生活的玩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