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5日,第四屆 “科學探索獎” 獲獎名單正式揭曉,50位青年科學家榜上有名,首位 “90后” 獲獎人誕生,并評出首批醫學科學領域獲獎人。每位獲獎人將在5年內獲得總計300萬元人民幣獎金,并且可以自由支配獎金的使用。
本屆獲獎人的 “多元化” 面貌,折射出中國基礎科研的蓬勃發展和科研布局的不斷優化:50位獲獎人來自18個城市和地區,澳門、大連、沈陽、濟南首次出現獲獎人;自由申報的獲獎人占比30%(15位),也創下新高。
“科學探索獎” 于2018年設立,由楊振寧、饒毅、施一公、潘建偉、謝曉亮等14位知名科學家與騰訊基金會發起人馬化騰共同發起。獎項覆蓋基礎科學和前沿技術十個領域,四年來共評選出200位獲獎人。作為科學家主導的公益獎項,獎項秉持 “面向未來、獎勵潛力、鼓勵探索” 的宗旨,鼓勵青年科技人才探索科學 “無人區”,探索社會支持基礎研究人才持續穩定的投入機制。
醫學科學領域首批獲獎人脫穎而出
“降級” 大腫瘤、探索多器官衰竭機理、預防蚊媒病毒傳染病、干細胞再生治療眼科疾病、開展中國最大食管癌隊列研究…… 5位科學家脫穎而出,成為 “科學探索獎” 醫學科學領域的首批獲獎人,他們致力于探索疾病的本質和規律,開發臨床診療的新技術和新方法,工作在科學研究“面向人民生命健康”的最前線。
在5位獲獎人中,還包括2位既從事臨床工作又從事科學研究的醫師科學家(physician scientists):中山大學孫逸仙紀念醫院主任醫師、研究員蘇士成,中南大學湘雅三醫院主任醫師、研究員呂奔。他們是救死扶傷的醫生,也是探索醫學奧秘的科學家,以自身做橋梁,聯通著生命科學研究和臨床醫學的發展。
“生命科學解答 ‘為什么’,臨床醫學在此基礎上還要回答 ‘怎么辦’。醫師科學家從事以臨床為導向和目標的科學研究,服務廣大患者的現實需求。‘科學探索獎’ 正是激勵我們,將最原創的、‘從0到1’ 的科學發現,以臨床為出口不斷為人民服務。” 蘇士成表示。
5位優秀醫學科學領域獲獎人的產生,充分體現出獎項的初衷。“科學探索獎” 秘書處表示,新冠疫情的肆虐讓所有人認識到,人類抗擊疾病的每一個進步都離不開醫學研究的突破和創新。獎項今年增設醫學科學領域,正是為了鼓勵青年學者針對疾病的本質和規律開展探索性研究,支持基礎醫學與臨床醫學的結合,培養真正具備研究能力,能解決臨床迫切需求的醫學領軍人才。
“ ‘科學探索獎’ 今年開始增設醫學科學領域,是因為我們和全國人民、全世界人民一樣關注人類健康,也是因為我們堅信科學是未來人類健康改進的關鍵。希望支持一代又一代新的醫學科學家,為建設 健康中國’ 做出貢獻。” 首都醫科大學校長、“科學探索獎” 發起人饒毅表示。
獲獎人“多元化”體現基礎研究勃勃生機
2022年獲獎人 “含金量” 十足,展現出中國優秀青年科學家的過人實力。其中90%(45人)有海外一流高校、研究機構學習或工作的經歷。另一方面,獎項評審 “英雄不問出處”,獲獎人中既有各項國家級重要獎項的獲得者,也有多人此前沒有獲得過其他知名獎項。50名獲獎人有15位通過自由申報渠道產生,創下歷年新高。
今年,“科學探索獎” 獲獎人來自18個城市和地區的35家不同機構,地域和機構分布都更廣泛,其中16家機構首次有人獲獎,西部省份獲獎人數量有所提升,這些都是中國科技創新布局不斷優化的寫照。
首位“90后”獲獎者
“科學探索獎”一直都很關注女性科學家和年輕科學家的發展,在同等條件下,傾向于年紀輕者和女性。今年誕生了首位“90后”獲獎人!這位“90后”女性科學家,是北京郵電大學研究員王光宇。
她說:“我正在科研起步階段,‘科學探索獎’ 為年輕科學家提供了極大的激勵和認可,一方面讓我更安心,為從事更有挑戰性的工作提供了很多容錯空間,另一方面也讓我感受到更多責任,在未來一定要做出更不一樣的原創工作。”
首位澳門地區獲得者
今年香港地區有兩名科學家獲獎,澳門地區也誕生了首位獲獎人。獲獎人澳門大學教授麥沛然從事芯片研究,是土生土長的澳門人。他表示:“澳門科學研究的起點不算高,但這幾年得到國家方方面面的支持,又有和大灣區的頻繁互動,進步速度很快。我們會在 ‘小而精’ 的方向上不斷努力,為國家的科技創新做出貢獻。”
誰 “打招呼” 誰 “出局”—— 獎項評審務求風朗氣清
作為目前中國金額最高的青年科技人才資助計劃之一,“科學探索獎”運行四年,得到科學界、教育界廣泛關注。獎項始終秉承“科學家說了算”的原則,評審務求客觀公正、風朗氣清。
“今年 ‘科學探索獎’ 評審工作全過程嚴謹有序,對個別 ‘打招呼’ 的申請人進行了嚴肅處理。” 清華大學文科資深教授、“科學探索獎” 監督委員會主席錢穎一介紹說:“監督委員會再次提醒:申報人不得以任何形式影響評審工作的獨立、客觀和公正,一經查實,即取消當年參評或獲獎資格。”
多位獎項發起人表示:“ ‘科學探索獎’ 的評審完全基于對學術成就和創新能力作出判斷,所以從一開始就對 ‘打招呼’ 采取零容忍的態度。誰 ‘打招呼’,誰就 ‘出局’。我們希望用這種一票否決機制,使學術研究回歸其初心本質。” 他們也倡議科學界同仁攜手營造良好的學術氛圍,弘揚科學家精神,營造風清氣正的科研生態。
完整獲獎名單
伴隨獎項影響力 “更上一層樓”,“科學探索獎” 也得到多方熱忱參與和支持。“科學探索獎” 秘書處介紹,在今年獎項的提名、推薦、評審過程中,有超過900位各國院士,30多所著名高校校長參與。僅在提名推薦階段,就有20多位諾貝爾獎、圖靈獎、菲爾茲獎等國際大獎得主參與其中。
“科學探索獎” 采取企業投入、公益運作的方式,不求商業回報,是騰訊踐行可持續社會價值創新的重要探索之一。“ ‘科學探索獎’ 鼓勵青年科學家心無旁騖地探索基礎科學和前沿技術的 ‘無人區’,是騰訊助力國家基礎研究長遠發展的重要舉措。” 馬化騰表示,“騰訊未來將繼續踐行 ‘用戶為本,科技向善’ 的使命愿景,聚焦以科技創新為基礎的用戶、產業和社會價值創造,擔負起自己的時代使命與社會責任。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4/1/515300.shtm“科學探索獎”5周年之后再出發。作為目前國內金額最高的青年科......
喜報!7月17日,第五屆“科學探索獎”獲獎名單公布,其中化學新材料領域廈門大學鄧賢明、南方科技大學劉心元、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吳凱豐、清華大學許華平、安徽工業大學/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曾杰5人獲獎。“科學探......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3/494937.shtm2023年“科學探索獎”申報進入“倒計時&rdq......
人物簡介:翁紅明,1977年出生,現為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凝聚態理論與材料計算實驗室研究員、博士生導師。主要致力于凝聚態物理計算方法和程序的開發以及新奇量子現象的計算研究,成果入選2015年度中國科學......
2023年1月1日,第五屆“科學探索獎”申報工作正式啟動。作為目前國內金額最高的青年科技人才資助計劃之一,2023年“科學探索獎”仍設置十個領域,包括數學物理學、化學新材料、天文和地學、生命科學、醫學......
新年伊始,新一屆“科學探索獎”申報工作正式啟動。“科學探索獎”是由騰訊基金會出資、科學家主導的公益性獎項,獎項設立的出發點是鼓勵青年科學家探索基礎科學和前沿技術的“無人區”,探索社會支持基礎研究的長效......
文|《中國科學報》記者胡珉琦多年前,美國炎癥與膿毒癥研究領域頂級機構——Feinstein醫學研究所的掌門人KevinTracey記住了一個中國學生的名字:他叫呂奔,來自中南大學湘雅醫學院。當時,孤傲......
王佳偉身上有種同齡科研人罕見的“松弛感”。他在中科院分子植物科學卓越創新中心的個人主頁上,沒放西裝革履的證件照,只有穿著淺色棉質T恤的年輕面孔,右手托著下巴,沖屏幕前的你微笑。一束光斜斜打在臉上,你能......
近日,2022年“科學探索獎”獲獎名單揭曉,山東大學齊魯交通學院教授李利平、中國海洋大學教授劉勇榜上有名。“科學探索獎”是由科學家主導、騰訊基金會出資支持的公益獎項,是目前國內金額最高的青年科技人才資......
9月15日,第四屆“科學探索獎”獲獎名單正式揭曉,50位青年科學家榜上有名,首位“90后”獲獎人誕生,并評出首批醫學科學領域獲獎人。每位獲獎人將在5年內獲得總計300萬元人民幣獎金,并且可以自由支配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