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物理學家組織網9月29日(北京時間)報道,意大利米蘭大學的科學家佛朗哥·貝喬諾及其同事組成的團隊日前宣稱,他們在實驗室中創建的“某類現象”,應該就是科學界一直未曾觀測到的“霍金輻射”。相關論文發表于即將出版的《物理評論快報》上,目前在arXiv.org網站可供參閱。 蟲洞被科學家描述成連接宇宙遙遠區域間的時空細管,它和黑洞一樣都以相同的方式擾亂其周圍的物質運動。而分辨這兩種情況,能用到的方法就是“霍金輻射”。 這是霍金在1974年發表的一個令人震驚的設想。他認為,在黑洞外產生的虛粒子對,其中之一被吸引進去,而另一個會逃逸。這個逃逸的粒子獲得了能量,從而不需要與其反粒子相遇湮滅,反倒是可以逃逸到無限遠。以外界的角度看,就像黑洞輻射出了這個粒子一樣。該猜想中的輻射就被命名為“霍金輻射”。 霍金將量子理論加入到天體物理理論中去,按此說法,黑洞并不像人們此前所想的那樣“暗無天日”,而是會輕微地發出......閱讀全文
據物理學家組織網9月29日(北京時間)報道,意大利米蘭大學的科學家佛朗哥·貝喬諾及其同事組成的團隊日前宣稱,他們在實驗室中創建的“某類現象”,應該就是科學界一直未曾觀測到的“霍金輻射”。相關論文發表于即將出版的《物理評論快報》(PRL)上,目前在arXiv.org網站可供參閱。
多重宇宙理論認為,我們的宇宙只是無數“氣泡宇宙”中的一個。但無限個宇宙意味著無限種可能,因此該理論無法做出有意義的預言。為了解決這個問題,研究者求助于量子力學,他們推測,“氣泡宇宙”并非共存于真實空間中,而是以不同的概率疊加在一起的,就像微觀粒子處于量子態一樣。 現在,許多宇宙學家都接受了一個
許多研究人員認為,只有能夠解釋空間和時間從哪里來,物理學才是真正完整的。 “想象一下有一天你醒來,意識到自己生活在一個電腦游戲中。”加拿大溫哥華不列顛哥倫比亞大學的物理學家Mark Van Raamsdonk說。這聽起來像是科幻電影,但是對他來說,這個場景是思考現實的一種方法。如果這是
圖 1 霍金的照片,攝于2006年5月。 3月14日,英國著名物理學家史蒂芬·威廉·霍金(Stephen William Hawking)在家中逝世,享年76歲。 提到霍金,你們往往會想起他標志性的輪椅,以及那本暢銷全球的《時間簡史》。然而說起他的本職工作——物理學家,除了專業人士,恐怕很多
中國科學院科技戰略咨詢研究院戰略情報研究所研制的“2016全球最受公眾關注的科學成果”,通過計量統計遴選出天文學與天體物理[1]、物理學、化學、地球科學、生命科學這五個學科中受到科技界熱切關注的科學成果,及中國研究者參與的每個學科TOP30受公眾關注的科學成果,為科技工作者把握最新的科學研究熱點
似乎是嫌宇宙還不夠神秘,霍金教授最近指出黑洞可能還“穿著衣服”。就在去年,這名杰出的物理學家提出,黑洞可能并非宇宙中的“終極煉獄”,信息有可能從中逃離 量子力學原理要求落入黑洞的信息必須不會被消滅,但我們此前對黑洞的認識則是,一切落入黑洞的物質和信息都將消失。這就是著名的“信息悖論”問題,它已
北京時間6月12日消息,據英國《每日郵報》報道,如果有一天你不幸被困在了一個黑洞內,你該怎么辦?不用擔心,因為或許你還是有機會逃離的。 就在去年,世界著名的物理學家史蒂芬·霍金教授提出,黑洞可能并非如很多人所設想的那樣是一個“終極牢獄”,實際上數據仍然是能夠從黑洞深淵中逃離的。 現在,在一篇
這張圖片描繪了星系中心一個超大質量的黑洞。這里的藍色部分代表黑洞附近輻射出的物質。圍繞黑洞的灰色結構,叫做環面,是由氣體和塵埃組成的。 從《星際迷航》到好萊塢,黑洞一直以來都吸引著人們的眼球,是流行文化的一個重要話題。直到現在對他們的了解還不夠深入——他們是宇宙中超高密度天體,而且完全不反射光
黑洞大概是宇宙中最神秘的事物之一。它如同一個貪婪的胖子,體重巨大,吞噬任何從它附近經過的東西,包括光線。科學家認為,恒星級質量的黑洞可能形成于大質量恒星在生命終點的爆發。而小質量黑洞的碰撞并合,以及更小質量黑洞吞噬氣體塵埃,會形成超大質量黑洞。 但你有沒有想過,當宇宙最初還是一片虛空時,最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