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自然-納米技術》雜志8日在線公布了一項“可注射電路”的研究。論文展示了一種柔性電路,能通過直徑小到0.1毫米的針注入到合成空腔或活體組織內。這些由網狀電極構成的電子元件,在注入后不到1小時就可以展開到原來的形狀且無損于功能。實驗已證明,其可以用來監測小鼠的大腦活動。 柔性和可伸展的電子元件能用于連續監測并操縱一些三維結構屬性,例如生物組織。過去已有研究表明,生物集成微電子學需要并可以適應如大腦般錯綜復雜的結構,但在實際操作中,這些電子元件尚只能通過手術植入,把它們放到特定區域,至今還不能做到非侵入性植入。 如今,國際知名的頂尖納米科學家、美國哈佛大學的查爾斯·李波以及中國國家納米科學中心的方英,帶領他們的研究團隊設計出一種網狀電路,能裝在注射器里,再通過直徑小到0.1毫米的針注入到合成空腔或活體組織的特定區域。 論文作者們表示,被注射進去以后,原來“卷起”的電路會展開到接近原始配置的80%,并且不會損失功能......閱讀全文
今年3月,當斯坦福大學醫學院的神經生物學家Bill Newsome在接到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院長Francis Collins的電話時,他的第一反應非常驚愕。Francis Collins突然聯系他,詢問他是否愿意與其他科學家共同主持一個為期10年的大腦研究項目。在Newsome看來,這是
美國和歐洲都計劃投入數十億美元來了解大腦是如何工作的。然而,研究中所面臨的技術挑戰是巨大的。圖片來源:GRANDEDUC/SHUTTERSTOCK 美國加州斯坦福大學醫學院的神經生物學家Bill Newsome接到了來自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NIH)院長Francis Collins的電話后
他發表了400余篇論文,引用7萬余次,4次入選麻省理工年度技術突破,新創多家成功企業,轉化50余項專利技術,每天卻只有4個小時秘密工作時間。他是John A Rogers,年僅49歲,美國科學院、工程院、藝術與科學院三院院士,柔性電子的先驅人物。今天,他為知社講述他創新創業的傳奇故事:研究的緣起
半機械人的時代已經到來。生物學家、材料學家以及納米技術專家正攜手共進、攻克難關。圖片來源:SOMEYA-SEKITANI GROUP/東京大學 John Rogers看上去不像是一個半機器人,但實際上他的改造已經開始。Rogers是美國伊利諾伊大學香檳分校的材料學家,在最近的一
它們距離我們已經越來越近,我們可以自然而然地想象,它們最終和人體的相處會水乳交融。 表面傳感器需要像皮膚一樣靈活、可伸展。 Goran Gustafsson眼睛看著行
Kwabena Boahen手握著其神經網格設備中的神經形態回路板。 1982年,Kwabena Boahen得到了他的第一臺電腦,那時他還是住在加納阿克拉的一個十幾歲的少年。“那真是一臺很酷的機器。”他回憶道。在觀察電腦如何工作時,他本能地感覺到,電腦需要在設計中多一些“非洲”的感覺:更
“電子皮膚”讓生物組織和電子設備的界線變得模糊。這些跟膠片一般大小的設備誕生于2011年,由超級微型電路、傳感器,以及其它電子部分組成。貼在皮膚上,就跟一次性紋身一樣伸展自如。在過去幾個月里,科學家們不斷“實戰操練”,將這項設備應用到日常生活中,一場醫療監控革命的大幕正在徐徐展開。 “電子皮膚
東京大學研究團隊研發出一種可彎曲皮膚形態超薄有機電路。它只有食品包裝紙厚度的五分之一,比羽毛還輕,通過獲得大腦的信號,它可以改進假肢的運動。 電路厚度僅有兩微米、彎曲半徑5微米、重量為每平方公尺3克。一般人能看得清楚的最小物體大約是0.1mm,除以電子皮膚(厚度2微米)來計算,除出來的比率
如何做好冷凍離心機的故障維修和保養工作 低速冷凍離心機是利用離心力對混合液進行分離和沉淀的一種專用儀器,其轉速一般不超過4000rpm,大容量為2—4L,其溫度在-20 ---4 范圍內可任意設定,是實驗室常用于大量初級分離提取生物大分子、沉淀物等。轉頭多用鋁合金制的甩平式和角式兩種
低速冷凍離心機是利用離心力對混合液進行分離和沉淀的一種專用儀器,其轉速一般不超過4000rpm,大容量為2—4L,其溫度在-20 ---4 范圍內可任意設定,是實驗室常用于大量初級分離提取生物大分子、沉淀物等。轉頭多用鋁合金制的甩平式和角式兩種,離心管有硬質玻璃、聚乙烯硬塑料和不銹鋼管多種型號
用意念指揮臺燈、無人機甚至小白鼠運動,不用目測就能判斷一個人注意力是否集中,癱瘓病人動動腦子就能依靠機器重新站立……這些似乎只有在科幻電影中才會出現的場景,如今部分已經成為現實。 在美國,馬斯克創立腦機交互公司;扎克伯格成立項目組研發意念高速打字;幾天前,來自不同國家的科學家,在美國神經科學
低速冷凍離心機是利用離心力對混合液進行分離和沉淀的一種專用儀器,其轉速一般不超過4000rpm,大容量為2—4L,其溫度在-20 ---4 范圍內可任意設定,是實驗室常用于大量初級分離提取生物大分子、沉淀物等。轉頭多用鋁合金制的甩平式和角式兩種,離心管有
肌電的應用近幾年已經逐步普及。但對于肌電信號檢測系統這一領域的知識還是不夠了解,那么就需要我們的更多科研人員對此作出更多的文獻。今天我們就分享一篇來自西安科技大學的關于肌電信號處理綜合實訓的報告。希望能夠幫助對此有興趣的人有更深入的了解。 delsys全無線表面肌電測試系統EMG傳感器與
對于每一個視覺正常的人來說,面對多彩的世界已經習以為常,但是對于失明者來說,多彩的世界也許只是夢中的童話。 很久以前,科學家就探索如何讓失明者看到世界,在眾多研究中,逐漸接近實現的當屬人工視覺技術。 近日,山西被挖眼男童的悲慘遭遇,也讓人們再次把目光轉移到人工視覺的進展上。2013年
電子舌如何科學反映樣品的味覺特征?味覺是什么?味覺是一個復雜的生物系統,舌頭上被稱為“味蕾”的味覺感受器是產生味覺的主要組織。一個味蕾由多個味覺細胞構成,一個味細胞有30-50mV的膜電位,在舌面上放一味覺物質,則味覺細胞會發生極化現象,被稱為感受器電位變化。一旦產生電位變化,刺激信號就能夠從味細胞
保健和醫療領域的可穿戴設備占據今年60%市場份額,未來的份額可能會進一步提升。可穿戴市場存在如此巨大的商機,可你是否了解可穿戴設備的技術難點在生物傳感器呢? 談移動醫療技術逃不掉可穿戴設備,據市場研究機構IMS預測,2011-2016年可穿戴設備市場復合年增長率為53.7%,到2016年市場規
“十三五”期間,通過支持我國優勢學科和交叉學科的重要前沿方向,以及從國家重大需求中凝練可望取得重大原始創新的研究方向,進一步提升我國主要學科的國際地位,提高科學技術滿足國家重大需求的能力。各科學部遴選優先發展領域及其主要研究方向的原則是: (1)在重大前沿領域突出學科交叉,注重多學科協同攻關,
碳/硅的楚河漢界行將模糊不清。許多人都對非碳生命這一觀念躊躇不前。他們問道:人類的不可言喻的品質怎么會進入計算機呢?但是,相信非碳生命的人會提出一個有力的反問:如果我們堅持進化止于我們,又怎么能算是接受進化觀點呢? 5月20日,美國科學家宣布世界首例人造生命——完全由人造基因控制的單細胞細菌誕
新華社南京12月6日電 為什么有的大腦能洞見美妙的宇宙法則,有的能創作出扣人心弦的樂曲與畫作?記憶和意識是如何產生的?駱清銘在檢查實驗結果。(受訪者供圖) 人類雖已能觀察億萬星辰、探測時空漣漪,卻對自己認知世界的大腦所知甚少,大腦的精細結構如何都還只是估測。 為揭開大腦的奧秘,中國科學家計劃
美 國 研制出接近人腦的計算體系,“沃森”成為辯論高手,首臺商用量子計算機問世,制造出運行最快的有機薄膜晶體管等。 何屹(本報駐美國記者)美國政府機構宣布計劃把互聯網域名系統等的管理權移交給“全球利益攸關體”,放棄部分互聯網管理權。 美國外國情報監控法庭繼續延長國安局大規模電話監聽項目的授
“基礎研究決定一個國家科技創新的深度和廣度,‘卡脖子’問題根子在基礎研究薄弱。”李克強總理在9月2日主持召開的國家杰出青年科學基金工作座談會上指出。 “剛才幾位代表都在發言中都提到‘卡脖子’問題。‘卡脖子’問題根子在基礎研究薄弱,不是就事論事就能夠解決的。”李克強說,“基礎研究站得穩不穩,站得
01、光刻機 《這些“細節”讓中國難望頂級光刻機項背》 制造芯片的光刻機,其精度決定了芯片性能的上限。在“十二五”科技成就展覽上,中國生產的最好的光刻機,加工精度是90納米。這相當于2004年上市的奔騰四CPU的水準。而國外已經做到了十幾納米。 光刻機里有兩個同步運動的工件臺,一個載底片,
近日,谷歌研發的新版人工智能程序AlphaGo Zero從空白狀態,在無任何人類輸入的條件下迅速自學圍棋,并以100:0的戰績擊敗“前輩”AlphaGo,再次引起了人們對人工智能的關注。基于人類大腦的神經形態工程是人工智能的重要發展方向之一。人腦是由多達1011-1012個神經元組成的復雜網絡系
在過去十幾年中,智能手機的興起極大地改變了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從銀行業到購物,再到娛樂,不一而足。在充滿創意的數字化技術、云計算以及機器習得這三股力量的合力作用之下,日漸醫用化的智能手機正準備改變醫療行業的各個領域,其結果則是,作為病人的用戶將首次登上這一舞臺的中央。 在智能手機的革命化影響下
“中國的原創科技成果,哪些能夠向世界輸出?我希望液態金屬算一個。”中科院理化所雙聘研究員、清華大學教授劉靜告訴記者。 在中科院理化所,劉靜團隊的“主戰場”——低溫生物與醫學實驗室面積不足30平方米,狹小的空間擺滿了瓶瓶罐罐和大量自行研發的儀器設備,以至于連個舒服伸腿的地方都不好找。就
前言:生物計算機可以繪制地圖、讓集成電路上的基本組件―邏輯門運行、執行二級制計算操作,甚至還不止于此。 據美國《大眾科學》網站近日報道,并非所有計算機都要以硅為生。顧名思義,計算機是一種能處理數據、進行運算或使用所謂的邏輯門來將輸入(二級制代碼0和 1)變成輸出的機器。但現在,一個小型
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⑩ 在奔流不息的時代浪潮中,科技成就始終扮演著“萬花筒”的角色——數學、物理、化學、天文、地理、生物……不變的多彩紙片,稍加晃動,就能轉出五光十色的奇妙世界。 2014年,細胞遺傳學、大腦科學以及計算機科學仍然是熱門領域,航空航天作為大國實力較量的焦點從未停歇,科學倫理和危機應
近日,江南大學紡織服裝學院葛明橋團隊在國際權威期刊Nature Communications上發表了題目為“Materials tactile logic via innervated soft thermochromic elastomers”的學術論文(Nature Communicatio
和古希臘人希望在天上飛翔一樣,今天的人們渴望將意識和機器融合到一起。有人甚至將這種方式看作繞開死亡的途徑之一。然而,意識能否直接和人工智能,機器人,或者其他意識通過腦機接口(BCI)技術連接,從而打破人類自身的局限性? 過去的50年中,來自全球各大學實驗室,公司的研究人員在實現這個目標的道路上
據英國《新科學家》網站10月18日(北京時間)報道,美國科學家研發出一種能接收神經脈沖等光學信號的傳感器,可進一步改進人體神經系統與義肢之間的連接,使通過大腦神經直接控制義肢的夢想朝現實邁進了一大步。未來,通過該傳感器,大腦能夠直接控制義肢的運動,被植入者也可通過義肢感受到壓力和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