瘧疾是一種由寄生蟲通過受感染的雌性按蚊叮咬傳至人類并威脅生命的疾病。共有5種寄生蟲會導致人類瘧疾,其中惡性瘧原蟲和間日瘧原蟲危害最大。多年以來,瘧疾的研究重點主要放在致病的紅細胞內期,但是惡性瘧原蟲能夠對青蒿素在內的所有針對紅細胞內期階段的藥物迅速產生耐藥性,因此亟需新藥【1】。針對紅細胞外期階段(肝臟階段)設計藥物有巨大優勢【2】,因為一旦成功就能遏止一切臨床癥狀還可用來清除休眠階段的間日瘧原蟲,而且已有研究證明在該階段,瘧原蟲和人肝細胞存在代謝差異【3】,理論上可用于藥物開發,但遺憾的是我們目前對該階段的瘧原蟲代謝認知幾乎是空白的。 2019年11月14日,瑞士伯爾尼大學Volker T. Heussler和英國Wellcome Sanger研究所Oliver Billker合作在Cell雜志上發表題為Genome-Scale Identification of Essential Metabolic Processe......閱讀全文
時光總是會在不經意間匆匆劃過,不知不覺12月份即將結束,在即將過去的12月里Nature雜志又有哪些亮點研究值得學習呢?小編對此進行了整理,與大家一起學習。 【1】Nature:重磅!科學家成功揭開多重耐藥細菌躲避機體狙殺的偽裝策略 doi:10.1038/s41586-018-0730-x
來自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的消息,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公布了2012年度面上項目、重點項目、重大國際(地區)合作研究項目、青年科學基金項目、地區科學基金項目、海外及港澳學者合作研究基金項目、科學儀器基礎研究專款項目等方面的評審結果。有關評審結果將通知相關依托單位,其科研管理人員可登錄
301 81201256 牛辰 復旦大學 絲/蘇氨酸蛋白激酶Stk調控表皮葡萄球菌生物膜和毒力的分子機制研究 H1901 青年科學基金項目 23 2013-1-1 2015-12-31 302 81201277 毛日成 復旦大學 干擾素刺激基因MS4A4A抑制乙型肝炎病毒復制的機制
美國 遺傳學研究精彩紛呈;細胞學研究成果豐碩;藥理學研究取得新成果;艾滋病研究與治療獲得突破性進展;腫瘤學研究取得成效。 南加利福尼亞大學開發出一種繪制DNA之間接觸位點的新方法,并利用計算機模型繪制出一個細胞中完整DNA鏈——基因組的精確三維圖像;亞利桑那州立大學制造出一個能折疊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