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集固廢產生、轉移、處置利用的過程信息,構建“產廢——轉移——處置”流向監管數據網,以政府決策分析和業務流轉為兩大核心,建立集實時監控、業務流轉、數據共享、預測預警和科學決策一體化的動態監管平臺。 7月初,有媒體報道:“近日,有約4000噸來自上海的生活及建筑垃圾欲在蘇州太湖西山違規傾倒時被當場抓獲,測算顯示,事發區域相關垃圾總重量超過2萬噸。”在這次垃圾偷倒事件尚未結案時,江蘇南通又發生了類似的偷倒事件:“南通海門群眾反映,在當地的江心沙農場,發現了數千噸生活垃圾,散發著刺鼻的臭味,甚至還有化工垃圾。據轉運垃圾的船主稱,這些垃圾,又是來自上海。”兩次垃圾偷倒事件相差不到一個月,這其中折射出的問題就是城市垃圾處置能力的嚴重匱乏。而在這個問題背后,還潛藏著另一個更加嚴重的問題——固體危險廢物的監管與處置能力不足。根據我國現行法律,偷倒生活垃圾和建筑垃圾在司法認定上存在障礙,難以入刑入罪,而對于在大量的建筑垃圾和生活垃圾中夾......閱讀全文
隨著環保產業的快速發展,第三方治理模式也急速向前推進。目前,政府購買環保公共服務、PPP模式和環境監測社會化已鋪開,環境保護市場化進程正在加快,市場化機制正逐步建立。在環保新政策、新舉措推動下,PPP模式、第三方治理模式將成為環保產業主流商業模式。 產業利好接踵而至 第三方治理將成環保主流模式
2015年是中國“十二五”規劃的收官之年。基于對環境承載能力接近上限這一嚴峻形勢更加清醒的認識和判斷,現在政策核心已從單純的污染物總量控制向取得最終環境治理效果在轉變。 環保行業的成長主要受益于嚴格的環保法規、政策及監管。在經濟新常態下,環保產業承擔環境治理、拉動經濟增長的雙重任務。
這兩天在制藥圈被一條微信刷屏,小編不說大家也會猜得到,由石家莊市大氣和水污染防治指揮部辦公室簽署的《石家莊市大氣污染防治調度令》2016年1號文引發的行業內的大討論,各大媒體轉載、評論觀點不一,支持與反對且還不乏喊冤叫屈之聲。 作為制藥人,作為藥企,我們這幾年已經習慣了“舉報“”飛檢”收GM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