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頭翁的生活習性
性活潑,結群于果樹上活動。有時從棲處飛行捕食。白頭鵯是長江以南廣大地區中常見的一種鳥,多活動于丘陵或平原的樹本灌叢中,也見于針葉林里。性活潑、不甚畏人。秋冬季大多二、三十只結成大群,活動于樟、楝等樹上啄食果實。春夏季則僅3—5個相伴覓食。常棲息于矮樹籬或灌叢的最高處,見有昆蟲飛過時就飛捕于空中,然后再回到它棲止的樹上,大聲鳴叫。它的鳴聲是多種多樣的 主要為留鳥,一般不遷徙。白頭鵯是雜食性鳥類,既食植物性物質,也食動物性物質,同時食性還隨季節而異。春夏兩季以動物性食物為主,秋冬季則以植物性食料為主。動物性食物中以鞘翅目昆蟲為最多,如鼻甲、步行甲、瓢甲。植物性食料大部為雙子葉植物,也食一部分漿果和雜草種子,如櫻挑、烏桕、葡萄等。 生活環境 常呈3-5只至10多只的小群活動,冬季有時亦集成20-30多只的大群。多在灌木和小樹上活動,性活潑,不甚怕人,常在樹枝間跳躍,或飛翔于相鄰樹木間,一般不做長距離飛行。善鳴叫,鳴聲婉轉多變。......閱讀全文
白頭翁的介紹
白頭翁(學名:Pycnonotus sinensis,英名:Light-vented Bulbul ),別名白頭鵯(bēi),是雀形目鵯科小型鳥類。[1] 白頭翁主要分布于中國、琉球群島、朝鮮、韓國、老撾、泰國、越南等。[2]體長17-22厘米,額至頭頂純黑色而富有光澤,頭頂兩側自眼后開始各有
白頭翁的概述
白頭翁(學名:Pycnonotus sinensis,英名:Light-vented Bulbul ),別名白頭鵯(bēi),是雀形目鵯科小型鳥類。[1] 白頭翁主要分布于中國、琉球群島、朝鮮、韓國、老撾、泰國、越南等。[2]體長17-22厘米,額至頭頂純黑色而富有光澤,頭頂兩側自眼后開始各有
白頭翁的介紹
白頭翁(學名:Pycnonotus sinensis,英名:Light-vented Bulbul ),別名白頭鵯(bēi),是雀形目鵯科小型鳥類。[1] 白頭翁主要分布于中國、琉球群島、朝鮮、韓國、老撾、泰國、越南等。[2]體長17-22厘米,額至頭頂純黑色而富有光澤,頭頂兩側自眼后開始各有
白頭翁屬的介紹
白頭翁屬Pulsatilla Adans屬于毛莨科,本屬植物約43種。多年生草本,葉均基生,有長柄,掌狀或羽狀分裂,有掌狀脈。花葶有總苞;花單生花葶頂端,兩性;花托近球形。花柱長,絲形,有柔毛。聚合果球形;瘦果小,近紡錘形,有柔毛, 宿存花柱強烈增長,羽毛狀。主產北溫帶,中國有10種,2變種,產
蒙古白頭翁的介紹
蒙古白頭翁總苞片1–2.5厘米,密生長柔生;花梗在初花時俯垂,結果時直立,多年生草本,具有清熱涼血,解毒功效。用于治熱毒血痢,溫瘧寒熱,鼻衄,血痔。
白頭翁的形態特征
額至頭頂純黑色而富有光澤,頭頂兩側自眼后開始各有一條白紋,向后延伸至枕部相連,形成一條寬闊的枕環,有的標本枕羽具黑端,有的頭頂后和枕全白色(兩廣亞種無白色枕環,額至枕全黑色)。頰、耳羽、顴紋黑褐色,耳羽后部轉為污白色或灰白色。上體褐灰或橄欖灰色、具黃綠色羽緣,使上體形成不明顯的暗色縱紋。尾和兩翅
白頭翁的生理特性
白頭翁,多年生草本,高15~875。呈類圓柱形或圓錐形,稍扭曲,長6~500,直徑0.5~50。表面黃棕色或棕褐色,具不規則縱皺紋或縱溝,皮部易脫落,露出黃色的木部,有的有網狀裂紋或裂隙,近根頭處常有朽狀凹洞。根頭部稍膨大,有白色絨毛,有的可見鞘狀葉柄殘基。質硬而脆,斷面皮部黃白色或淡黃棕色,木
白頭翁的種類介紹
白頭翁鳥,中文學名:白頭鵯 拉丁學名:Pycnonotus sinensis 命名時間:Gmelin, 1789 英文名稱:Chinese Bulbul 英文名稱:Light-vented Bulbul, 也叫白頭翁、白頭鵯(bei)是雀形目鵯科的小型鳥類,額至頭頂黑色,兩眼上方至后枕白色,形
白頭翁的生活習性
性活潑,結群于果樹上活動。有時從棲處飛行捕食。白頭鵯是長江以南廣大地區中常見的一種鳥,多活動于丘陵或平原的樹本灌叢中,也見于針葉林里。性活潑、不甚畏人。秋冬季大多二、三十只結成大群,活動于樟、楝等樹上啄食果實。春夏季則僅3—5個相伴覓食。常棲息于矮樹籬或灌叢的最高處,見有昆蟲飛過時就飛捕于空中,
白頭翁的分布范圍
白頭鵯是長江以南廣大地區中常見的一種鳥,多活動于丘陵或平原的樹本灌叢中,也見于針葉林里。 分布于歐亞大陸及非洲北部,包括整個歐洲、北回歸線以北的非洲地區、阿拉伯半島以及喜馬拉雅山-橫斷山脈-岷山-秦嶺-淮河以北的亞洲地區。中南半島和中國的東南沿海地區,包括緬甸、越南、老撾、柬埔寨、泰國以及中國
白頭翁屬的應用價值
藥用價值 本屬植物性味苦,寒。具有清熱解毒、涼血止痢的功能。用于熱毒血痢、陰癢帶下、阿米巴痢。多含白頭翁素等化合物,可供藥用,也可作土農藥。 園林用途 白頭翁全株被毛,十分奇特。早春花放,花大色美。園林中可配植于林間隙地及灌木叢間,或以自然地方式栽植在花境中。也可以用于花壇或盆栽欣賞[4]
白頭翁屬的形態特征
多年生草本,有根狀莖,常有長柔毛。葉均基生,有長柄,掌狀或羽狀分裂,有掌狀脈。花葶有總苞;苞片3,分生,有柄,或無柄,基部合生成筒,掌狀細裂。花單生花葶頂端,兩性;花托近球形。萼片5或6,花瓣狀,卵形、狹卵形或橢圓形,藍紫色或黃色;雄蕊多數,花藥橢圓形,花絲狹線形,有1條縱脈,雄蕊全部發育或最外
蒙古白頭翁的形態特征
1、植株高16-22厘米。根狀莖粗5-8毫米。基生葉6-8,有長柄,與花同時發育;葉片卵形,長2-3.2厘米,寬1.2-3.2厘米,三全裂,一回中全裂片有細柄,寬卵形,又三全裂,二回中全裂片有細柄,五角形,二回細裂,末回裂片披針形,寬0.8-1.5毫米,有1-2小齒,二回側全裂片和一回側全裂片相
黃花白頭翁的形態特征
植株高5-15厘米。根狀莖長約6厘米,粗3-5毫米。基生葉4-6,有長或短柄,為二至三回羽狀復葉,開花時尚未完全發育;葉片狹卵形或長圓狀卵形,長2-3.7厘米,寬1.2-1.7厘米,羽片4,對,無柄,卵形,二回羽狀細裂,末回裂片披針狀線形,寬0.5-0.8毫米,頂端尖,兩面發皺,近無毛或有疏柔毛
黃花白頭翁的分布范圍
在我國分布于內蒙古、黑龍江西部(滿洲里)。在蘇聯西伯利亞地亞也有分布。在蘇聯西伯利亞地區也有分布。
白頭翁屬地理分部布介紹
約43種,主要分布于歐洲和亞洲。中國有10種,2變種,分布于云南東北部、四川西部、青海、新疆、甘肅、陜西、江蘇、安徽、河南、山西、山東、河北、內蒙古、遼寧、吉林、黑龍江等省區[2]。
紫蕊白頭翁的形態特征
植株高約14厘米。基生葉約4,長4.5-6厘米;葉片長1.2-2厘米,寬3-4厘米,三全裂,全裂片有細柄,1-2回細裂,末回裂片狹線形,寬約0.5毫米,邊緣開時反卷,與葉柄都稍密被白色柔毛;葉柄長約3厘米。花葶有與葉柄相同的毛;總苞長1.6-2厘米,無柄,苞片掌狀細裂成狹線形小裂片,密被柔毛;花
蒙古白頭翁的藥用價值
根狀莖和莖可藥用,對阿米巴性痢疾有顯著療效,但新鮮時有毒,如誤食易引起胃腸 炎和便血;可作土農藥,常用來殺蟲蛹(中國沙漠地區藥用植物)。[1]
白頭翁止痢片的介紹
白頭翁止痢片是一種用于治療熱毒血痢和久痢不止的中成藥。 這種藥物的主要成分包括白頭翁、黃柏、萎陵菜和馬齒莧,它們共同作用以達到清熱解毒和涼血止痢的效果。在使用時,它通常需要配合其他抗菌素一起使用以獲得更好的治療效果。
如何使用白頭翁止痢片?
頭翁止痢片的常規用法是口服,一次6片,一日2~3次。 使用白頭翁止痢片時,您應特別注意以下幾點: 1.此藥需配合其他抗菌素共同治療; 2.在使用任何藥物之前,建議您先咨詢醫生或藥師,以確保藥物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白頭翁屬的藥用價值介紹
本屬植物性味苦,寒。具有清熱解毒、涼血止痢的功能。用于熱毒血痢、陰癢帶下、阿米巴痢。多含白頭翁素等化合物,可供藥用,也可作土農藥。
鐘萼白頭翁的形態特征介紹
植株開花時高14-20厘米,結果時高達40厘米。根狀莖粗2.5-4毫米。基生葉5-8,開花時已長大,有長柄,為三回羽狀復葉;葉片卵形或狹卵形,長2.8-6厘米,寬2-3.5厘米,羽片3對,斜卵形,羽狀細裂,末回裂片狹披針形或狹卵形,寬約1毫米,頂端急尖,表面近無毛,背面有疏柔毛;葉柄長2.5-1
白頭翁的功效與作用及禁忌
功效:清熱、解毒、涼血、止痢。 作用:適用于熱毒血痢、溫瘧寒熱、陰癢帶下、鼻衄血痔。 禁忌:虛寒瀉痢人群忌服白頭翁;滯下胃虛不思食人群忌服白頭翁;血分無熱人群忌服白頭翁。
白頭翁止痢片有什么功效?
白頭翁止痢片主要用于清熱解毒、涼血止痢。 該藥物適用于以下癥狀: 熱毒血痢; 久痢不止。
白頭翁的功效與作用是什么
1白頭翁治產后痢疾。 白頭翁有治產后痢疾的作用,可以用30克白頭翁、30克黃連、30克阿膠、30克地榆、30克炮姜這五味中藥研磨成細末,熔黃臘與藥粉和丸如梧桐子大小,每次在食前用粥湯送服20丸。 2白頭翁治小兒熱毒下痢形色如魚腦。 白頭翁有治小兒熱毒下痢形色如魚腦的作用,可以用半兩白頭翁、
白頭翁屬的形態特征及生長習性
形態特征 多年生草本,有根狀莖,常有長柔毛。葉均基生,有長柄,掌狀或羽狀分裂,有掌狀脈。花葶有總苞;苞片3,分生,有柄,或無柄,基部合生成筒,掌狀細裂。花單生花葶頂端,兩性;花托近球形。萼片5或6,花瓣狀,卵形、狹卵形或橢圓形,藍紫色或黃色;雄蕊多數,花藥橢圓形,花絲狹線形,有1條縱脈,雄蕊全
黃花白頭翁的形態特征及生長環境
形態特征 植株高5-15厘米。根狀莖長約6厘米,粗3-5毫米。基生葉4-6,有長或短柄,為二至三回羽狀復葉,開花時尚未完全發育;葉片狹卵形或長圓狀卵形,長2-3.7厘米,寬1.2-1.7厘米,羽片4,對,無柄,卵形,二回羽狀細裂,末回裂片披針狀線形,寬0.5-0.8毫米,頂端尖,兩面發皺,近無
白頭翁止痢片的副作用有哪些?
白頭翁止痢片是一種中成藥,雖然功效顯著,但也存在一些副作用。常見的副作用包括: 胃腸道不適:如惡心、嘔吐、腹瀉等。 過敏反應:如皮疹、蕁麻疹、呼吸困難等。 肝功能損害:長期大量使用白頭翁止痢片可能會對肝功能造成損害。 中毒反應:過量使用白頭翁止痢片可能會導致中毒反應,表現為頭暈、口干、心
白頭翁止痢片的副作用如何緩解?
胃腸道不適:可以在飯后服用藥物,或者同時服用一些胃腸道保護藥物,如胃復安等。 過敏反應:如果出現過敏反應,應立即停止使用藥物,并及時就醫。 肝功能損害:長期大量使用白頭翁止痢片可能會對肝功能造成損害,因此應定期檢查肝功能。 中毒反應:過量使用白頭翁止痢片可能會導致中毒反應,應立即停止使用藥
白頭翁屬的生長習性及地理分布
生長習性 生于山野、山坡草地、田野間。耐寒,喜光,不耐鹽堿及濕澇。 地理分布 約43種,主要分布于歐洲和亞洲。中國有10種,2變種,分布于云南東北部、四川西部、青海、新疆、甘肅、陜西、江蘇、安徽、河南、山西、山東、河北、內蒙古、遼寧、吉林、黑龍江等省區[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