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基因組所合作揭示腎癌發病機制
近日,中國科學院北京基因組研究所基因組學與信息重點實驗室劉江課題組與芝加哥大學的研究人員合作,在腎癌發病機制的研究中取得新進展,揭示在低氧的生理條件下,核蛋白SPOP(speckle-type POZ protein) 的過表達和錯誤定位是引發腎癌產生的核心因素。相關學術論文SPOP Promotes Tumorigenesis by Acting as a Key Regulatory Hub in Kidney Cancer 在Cancer Cell雜志上在線發表。 腎癌是泌尿生殖系常見惡性腫瘤之一,約占成人惡性腫瘤的3%左右,死亡率占癌癥死亡的2%。目前腎癌最主要治療方法是腎根治性手術切除,然而腎癌起病隱匿,往往缺乏早期臨床表現。大約30%的腎癌患者在診斷時已經發生轉移,未轉移的腎癌患者在進行切除術后,還有大約40%的患者會復發。并且腎癌對放療、化療均不敏感。因此,急需深入探索腎癌發病的分子機制,找到腎癌......閱讀全文
阻斷細胞內“通訊線路” 抑制腎癌細胞增殖
腎癌又稱腎細胞癌,腎腺癌,多起源于腎小管上皮細胞。早期癥狀不明顯,等到出現“無痛性的血尿、腰部腫塊、腰痛”三聯癥時,腫瘤多已進展到中晚期。江蘇省腫瘤醫院馮繼鋒教授告訴記者,靶向藥物是治療腎癌的最重要手段之一,但實際上腫瘤細胞非常“聰明”,會自我“進化”,用藥一段時間后就有耐藥的可能,所以不斷尋找
Nature專題:腎癌
腎癌(carcinoma of kidney)又稱腎細胞癌,這種疾病無論體積大小,約80%的患者早期可無任何癥狀,只是在普查和因其他原因作體格檢查或B超檢查時才被發現其腎臟有占位病變或觸摸到腹部包塊,因此經常容易被人忽略。 但這種狀況近期開始發生好轉,研究人員從這種疾病的周遭挖掘到了一些答案,
震驚!腎癌竟然可以從其他細胞偷基因幫助轉移
癌癥轉移(也就是癌細胞從原發灶轉移到遠端器官)是導致癌癥病人死亡的主要原因。由于很少發現轉移特異性的驅動突變,因此異常的基因調節可能是轉移的原因之一。但是研究人員并不知道轉移相關基因調節是如何產生的。圖片來源:Medical Research Council 為了解釋這個問題,來自劍橋大學等單
腎癌的輔助檢查
腎癌的臨床診斷主要依靠影像學檢查,確診則需病理學檢查。 1.必須包括的實驗室檢查項目 尿素氮、肌酐、肝功能、全血細胞計數、血紅蛋白、血鈣、血糖、血沉、堿性磷酸酶和乳酸脫氫酶。 2.必須包括的影像學檢查項目 腹部B超或彩色多普勒超聲,胸部CT、腹部CT平掃和 增強掃描(碘過敏試驗陰性、無相關禁
腎癌檢查的介紹
腎癌檢查是一項檢查腎臟是否發生癌變的檢查。腎癌又稱腎細胞癌,腎腺癌,起源于腎小管上皮細胞,可發生于腎實質的任何部位,但以上、下極為多見,少數侵及全腎;左、右腎發病機會均等,雙側病變占1%-2%。其檢查項目有:一般檢查、超聲掃描、CT掃描、X線造影術,其中X線造影術為診斷腎癌的主要手段。
腎癌的鑒別診斷
1.腎囊腫:典型的腎囊腫從影像檢查上很容易與腎癌相鑒別。但當囊腫內有出血或感染時,往往容易被誤診為腫瘤。對于囊壁不規則增厚、中心密度較高的良性腎囊腫,單獨應用上述任何一種檢查方法進行鑒別都比較困難,往往需要綜合分析、判斷,必要時可行穿刺活檢,輕易地放棄隨診或貿然地進行手術都是不可取的。 2.腎
腎癌有哪些分類
目前腎癌分為10種類型:腎透明細胞癌、乳頭狀腎細胞癌(Ⅰ型和Ⅱ型)、腎嫌色細胞癌及未分類腎細胞癌、Bellini 集合管癌、髓樣癌、多房囊性腎細胞癌、Xp11 易位性腎癌、神經母細胞瘤伴發的癌、黏液性管狀及梭形細胞癌分型。腎透明細胞癌最常見,約占90%。
腎癌的發病機制
腎癌的發病機制尚未完全闡明。根據目前的研究,腎癌是一種具有獨特發病機制的惡性腫瘤,發生機制極為復雜。 播散途徑:腫瘤逐漸生長,可直接侵入腎盂,腎盞,甚至輸尿管。癌細胞穿破腎被膜,可侵犯腎上腺和腎周圍脂肪組織。此外,腎癌常侵入腎靜脈,有的在靜脈腔內形成條索向下腔靜脈延伸,甚至達右心房。癌組織血管
默沙東一款治療透明細胞腎細胞癌的腎癌新藥來了
來自美國丹娜法伯癌癥研究所(Dana-Farber Cancer Institute)的研究人員近日在舊金山舉行的2020年美國臨床腫瘤學會泌尿生殖系統癌癥研討會(ASCO-GU 2020)上公布了抗癌藥物MK-6482治療晚期透明細胞腎細胞癌(ccRCC)一項I/II期臨床試驗(NCT0297
研究闡明VC對腎癌細胞選擇性殺傷機理
近日,中科院廣州生物醫藥與健康研究院西班牙籍學者米格爾領銜的研究團隊發現了維生素C對腎癌細胞產生細胞毒性及其選擇性殺傷作用產生的機理。該研究對于腫瘤的選擇性治療具有重要意義,相關研究發表于《生物化學雜志》。 維生素C在癌癥治療中的作用已經被研究了幾十年,但維生素C的細胞毒性以及這種選擇性殺傷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