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從國防科工局、國家航天局獲悉,2018年5月9日2時28分,我國在太原衛星發射中心用長征四號丙運載火箭成功發射高分五號衛星。高分五號衛星是高分專項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我國實現高光譜分辨率對地觀測能力的重要標志,將滿足環境綜合監測等方面的迫切需求,對掌握高光譜遙感信息資源自主權,助力建設美麗中國具有重要意義。 高光譜遙感是當前遙感技術的前沿領域。地球上不同的元素及其化合物都有自己獨特的光譜特征,光譜因此被視為辨別物質的“指紋”,是用以識別和分析不同物體特征的一種重要的“身份證”。高分五號是世界首顆實現對大氣和陸地綜合觀測的全譜段高光譜衛星,也是我國光譜分辨率最高的衛星,設計壽命8年,裝載2臺全新研制的陸地觀測載荷和4臺全新研制的大氣類觀測載荷。這6大載荷“神器”讓高分五號衛星練就了&ldquo......閱讀全文
5月9日2時28分,我國在太原衛星發射中心用長征四號丙運載火箭成功發射高分五號衛星。高分五號衛星是世界首顆實現對大氣和陸地綜合觀測的全譜段高光譜衛星,也是我國高分專項中一顆重要的科研衛星。它填補了國產衛星無法有效探測區域大氣污染氣體的空白,可滿足環境綜合監測等方面的迫切需求,是我國實現高光譜分辨
12月30日,我國高分辨率對地觀測系統重大專項(以下簡稱高分專項)的首發星高分一號正式投入使用。國家國防科工局新聞發言人吳志堅表示,這對于促進我國高分辨率對地觀測數據的國產化,服務國民經濟建設具有重要意義。在國家關懷下孕育而生 隨著科技日新月異的推進,人類僅憑眼見、耳聽的感知已不能滿足對信息的
6月2日,我國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用長征二號丁型運載火箭,成功將高分辨率對地觀測系統重大專項的高分陸地應急監測衛星(即高分六號衛星)發射升空,衛星順利進入預定軌道。高分六號衛星將與在軌運行的高分一號衛星組網形成“2米/8米光學成像衛星系統”,時間分辨率從4天提高到2天,是我國高分辨率對地
3月21日,生態環境部、中國氣象局、中國衛星發射測控系統部等用戶單位在北京共同簽署了高分五號衛星在軌投入使用證書,這標志著由中科院合肥研究院安徽光機所為高分五號衛星研制的用于大氣環境探測的三臺載荷實現正式交付。 高分五號衛星是我國首顆實現對大氣和陸地綜合觀測的全譜段高光譜遙感衛星,目前已圓滿完
中國科學院空天信息創新研究院(中科院空天院)發布最新消息說,11月4日至6日,該院所屬中國遙感衛星地面站在成功完成高分七號衛星首軌數據接收后,按計劃又先后完成6軌高分七號衛星的數據接收任務,接收數據量總計616.6GB,實現中國最高數據碼速率民用對地觀測衛星數據接收。 中科院空天院介紹,高分七
“改革開放是決定當代中國命運的關鍵一招,也是決定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關鍵一招。”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上提出的這個振聾發聵的論斷,是中國在30多年改革開放發展歷程中得出的基本經驗。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成為全民族奮進的行動
圖為密云站接收的高分六號衛星16米多光譜中分辨率寬幅相機首軌數據快視影像 中科院供圖 北京6月4日 記者從中國科學院遙感與數字地球研究所獲悉,6月4日9時47分,該所所屬中國遙感衛星地面站密云站按計劃成功跟蹤、接收到高分六號衛星首軌載荷成像數據,首軌數據接收任務時長為6分鐘,完成總計40GB數
10月30日,高分專項環保工作進展交流會在中國科學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安徽光機所召開。 環保部衛星環境應用中心介紹了高分專項環保工作進展、上海衛星工程研究所介紹了高分五號衛星研制進展、安徽光機所主任設計師介紹了載荷研制進展情況等。參會領導和專家對前階段的工作進行了交流和溝通,對下階段工作進行了
08年中科院院長獎、導師獎、優博論文及各類獎學金揭曉 根據中科院人教局科發人教字〔2008〕192號、194號和26號文件通知,2008年中科院各類獎學金、獎教金和優博論文經各單位評審推薦和中科院研究生院初評,最后中科院人教局組織終審,現結果已全部揭曉。獲獎名單如下: 一、中國科學院院長特別獎(
記者近日獲悉,8月8日四川九寨溝地震發生后,中科院遙感與數字地球研究所當晚第一時間啟動災害應急響應預案,開展了震前歷史數據查詢和災后數據編程獲取等一系列的災害應急監測響應工作。 9日上午,遙感所完成了法國SPOT-6衛星、美國LANDSAT-8衛星四川九寨溝震區歷史數據產品生產處理。中午12時
5月9日凌晨2時28分,我國首顆高分辨率大氣環境觀測衛星——“高分五號”成功發射,衛星上搭載中科院合肥研究院安徽光機所的三臺載荷,將長期在軌運行,為我國環境污染防治等工作提供重要科技支撐和空間信息服務,提升我國大氣遙感監測定量化和精細化水平。這標志著我國高光譜分辨遙感衛星技術達到國際先進水平。
大氣主要溫室氣體監測儀 大氣痕量氣體差分吸收光譜儀 大氣氣溶膠多角度偏振探測儀 可見短波紅外高光譜相機 5月
本報訊 空氣質量是如何變化的,大氣痕量氣體等污染氣體在地球上空是如何輸運的?高分系列衛星可以實現對我國陸地、大氣和海洋的觀測。昨日,記者從中科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科學島)獲悉,由科學島自主研發的大氣痕量差分吸收光譜儀(EMI)通過驗收評審,該儀器將登上高分五號衛星,成為大氣“觀察員”。 高分
5月9日凌晨2時28分,我國首顆高分辨率大氣環境觀測衛星——高分五號成功發射。 高分五號衛星 它是世界首顆實現對大氣和陸地綜合觀測的全譜段高光譜衛星,也是我國高分專項中一顆重要的科研衛星。它填補了國產衛星無法有效探測區域大氣污染氣體的空白,可滿足環境綜合監測等方面的迫切需求,是我國實現高光譜
“通過專項科研業務經費的支持,實驗室經過頂層設計,組織和實施了重大科學研究計劃‘地表過程的遙感綜合觀測與模擬研究’,并取得了顯著的科研成果。”近日遙感科學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國家“千人計劃”專家施建成研究員介紹說。 對于已經取得的成果,施建成掩飾不住興奮之情:“研究不僅初步構建了國際上第一個全
記者從中科院空天信息研究院獲悉,該院近日基于高分五號衛星上搭載的多角度偏振成像儀(DPC)獲得了首幅全球3.3公里空間尺度的細粒子氣溶膠光學厚度(AODf)分布圖。這是國際上目前空間分辨率最高的AODf遙感觀測數據集,可為大氣主要污染成分(PM2.5等)的空間信息獲取提供關鍵基礎產品。 據中
記者從中科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獲悉,由該院安光所研制的搭載在高分五號衛星上的核心載荷——大氣痕量氣體差分吸收光譜儀(EMI)、大氣主要溫室氣體監測儀(GMI)和大氣氣溶膠多角度偏振探測儀(DPC)日前通過在軌測試總結評審。 這三臺載荷于2018年5月9日隨高分五號衛星成功發射,在5月底前實現了
7月22日,甘肅岷縣漳縣6.6級地震發生后,中科院遙感與數字地球研究所立即啟動災害應急響應,完成了SPOT-4、SPOT-5、THEOS衛星的震區歷史數據生產處理,地震當天下午16:13開始實施網絡共享,對于災情評估發揮了重要的基礎性作用。截至7月25日16:00,震前衛星數據下載共計 57
9月27日,中國科學院海洋大科學研究中心舉辦海洋時空數據與應用論壇。論壇期間,海洋大科學研究中心分別與中國航天系統科學與工程研究院、中國資源衛星應用中心、長光衛星技術有限公司、珠海歐比特宇航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簽署合作協議,推動數據共享。 根據協議,海洋大科學研究中心將與各合作方建立長期、穩定的戰
顧行發的名字出現時,常和遙感密不可分。 很多人不知道的是,顧行發竟是個“半路出家”的科學家。他與遙感的緣分,源于少年時代單純的興趣;而真正撬動他實現遙感夢的,卻是中科院20年前推出的一項人才支持計劃。 “到老都要搞遙感” 生活在湖北鄉鎮的顧行發從小就喜歡仰望天空,尤其是看到飛機在藍天劃線
由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主辦,中國科學院學部工作局、中國工程院辦公廳、中國科學報社承辦,中國科學院院士和中國工程院院士投票評選的2016年中國十大科技進展新聞、世界十大科技進展新聞,2016年12月31日在京揭曉。 入選新聞囊括了一年來最重要的科學發現和技術突破。 入選的2016年中國十大
新華社北京1月12日電中國科學院院長路甬祥12日在中科院2009年度工作會議上提出以6個領域的科技創新為支撐的經濟社會基礎和戰略體系。 路甬祥說,為有效應對國內外發展環境的新變化,有效應對新科技革命的挑戰,有效解決制約我國當前和長遠發展的重大瓶頸問題,建設惠及十幾億人口的小康社會和實現現代
決勝“十三五”靠什么?靠創新發展。其中,科技創新是第一動力。2016年中國科技看什么?全國兩會召開在即,代表委員和科研工作者帶您提前了解今年中國科技不容錯過的8件大事。 事件1:4月發射太空中的臨時實驗室“實踐十號” 由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五院總體部抓總研制的我國首顆微重力科學實驗衛星——“
7月17日,習近平到中國科學院考察工作。這是習近平在實驗室了解科研人員利用同步輻射裝置開展科研的情況。 ●這一年,習近平總書記足跡遍布廣東、河北、湖北、遼寧、湖南等9省(市),考察中多次論及對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思考;中央政治局集體學習首次將“課堂”搬到紅墻外,在中關村“頂層設計”推動創新驅
近日,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研究所(IAP)大氣科學與地球流體力學數值模擬國家重點實驗室(LASG)發展的高分辨率大氣環流模式SAMIL3,在國家超級計算(天津)中心的“天河一號”超級計算機上,成功進行了全球12.5公里和6公里分辨率萬核計算規模的性能測試。結果表明,SAMIL3具有
在我國質譜分析事業迅速發展的形勢下,中國物理學會質譜分會有機質譜專業委員會與中國分析測試協會將于2009年11月7-9日在北京聯合舉辦《2009年中國有機質譜年會》。會議將邀請著名質譜學專家作大會學術報告,舉行分組專題報告和壁報論文展示,交流有機質譜學的最新研究成果及應用經驗。會議期間各質譜儀器
在我國質譜分析事業迅速發展的形勢下,中國質譜學會有機質譜專業委員會與中國分析測試協會將于2009年11月7-9日在北京聯合舉辦“2009年中國有機質譜年會”。會議將邀請著名質譜學專家作大會學術報告,舉行分組專題報告和壁報論文展示,交流有機質譜學的最新研究成果及應用經驗。會議期間各質譜儀器公司還將
開放式非接觸遙測生態環境痕量氣體在線監測儀器 借力平臺 夯實基礎 為了加快環境光學創新發展過程,中科院安徽光機所(簡稱安光所)依靠四家主管部門支持,亦即中科院、環保部、科技部、安徽省人民政府,多方爭取社會資源,構建環境光學創新平臺。 2003年,安徽省科技廳支持安光所建設“安徽省環境光學監測技
“2018中國科學年度新聞人物”評選近日揭曉。高星、羅俊、孫強、林鳴、馬宗義、趙衛、曹則賢、劉自鴻、徐立、張昌武等10人當選。 這項由《中國科學報》、科學網和《科學新聞》雜志共同主辦的公益活動,旨在通過公眾廣泛參與,評出2018年度人們心目中的“知識英雄”。 中國科學年度新聞人物評選活動至今
人工智能可利用的數據有哪些?社交數據、棋譜、詩歌、病歷……和它們比起來,有一種數據會將人工智能的高度拉升至寰宇,那就是衛星采集獲得的數據。 4月9日,央視發布消息,中國第一顆軟件定義衛星“天智一號”預計于下半年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搭載發射升空。 “天智”即天基智能,“天智一號”的與眾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