復旦大學原校長、中科院院士楊福家逝世
澎湃新聞記者從復旦大學核科學與技術系方面獲悉,著名核物理學家、教育家、復旦大學原校長、寧波諾丁漢大學原校長、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央文史館資深館員楊福家教授7月17日在上海因病逝世,享年86歲。 楊福家(1936年6月11日-2022年7月17日),男,祖籍浙江鎮海,出生于上海,中共黨員,核物理學家、教育家,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院士),國際歐亞科學院院士,發展中國家科學院院士,復旦大學教授,上海建橋學院名譽院長。 1958年楊福家從復旦大學物理系畢業后留校任教;1960年擔任復旦大學原子能系副主任;1963年至1965年擔任丹麥哥本哈根尼爾斯·玻爾研究所博士后研究員;1980年晉升為復旦大學物理學教授;1987年至2001年擔任中國科學院上海原子核研究所所長;1991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院士)、發展中國家科學院院士;1993年至1999年擔任復旦大學校長;1997年至1999年擔任中國大學校長聯誼會創會會長;2001年起......閱讀全文
復旦大學原校長、中科院院士楊福家逝世
澎湃新聞記者從復旦大學核科學與技術系方面獲悉,著名核物理學家、教育家、復旦大學原校長、寧波諾丁漢大學原校長、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央文史館資深館員楊福家教授7月17日在上海因病逝世,享年86歲。 楊福家(1936年6月11日-2022年7月17日),男,祖籍浙江鎮海,出生于上海,中共黨員,核物理學家、
楊福家:科學與文史
如果我們觀察一下世界一流頂尖大學,就會發現,其在科學上的貢獻都與文化有關。世界上一流本科教育都把“做人”放在第一位。不管“做人”還是“修業”,都離不開文史與科學,離不開文史與科學的交融。而科學,特別是科學史與科學精神,同樣充滿著做人的道理。 “科學是一種文化” 在大
楊福家:要做個誠信的人
在近日舉辦的“科學道德和學風建設”宣講教育報告會上,中國科學院院士楊福家與學生們分享了幾個親身經歷的關于“誠信”的故事,并反復告誡學生要誠信。 近日,為了加強上海地區研究生科學道德和學風建設,提高人才培養質量,上海市科協和上海市教委舉辦了主題為“科學道德和學風建設”的宣講教育報
楊福家告別儀式舉行
8月9日上午10時,中國共產黨的優秀黨員,著名核物理學家、教育家,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院士),國際歐亞科學院院士,發展中國家科學院院士,中央文史研究館資深館員,第九屆、第十屆全國政協委員,第六屆、第七屆中國科學技術協會副主席,第五屆上海市科學技術協會主席,復旦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復旦大學原校長楊福
楊福家:“唯SCI論”近乎荒唐
如果按照我國SCI論文標準,國際上幾十位諾貝爾獎得主都拿不到博士學位。12月2日,2010年上海科技領軍人才發展環境論壇在崇明舉行,中科院院士楊福家教授在主題演講中直言,以各種各樣指標劃分各種各樣的科研人才,不利于領軍人才的培養。其中,唯SCI論文論的標準,已經到了荒唐地步。 “千人
著名生物化學家楊福愉逝世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1/492241.shtm 1月6日,中國科學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網站發布訃告,著名生物化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生物物理研究所原副所長楊福愉因病醫治無效,于2023年1月5日20點46分在北京逝世,享
楊福家:大學的使命與文化內涵
?四、一流大學青睞什么樣的學生?最近美國大學陸續發榜,公布2007年秋季入學新生的名單。在全世界近2.3萬名申請哈佛大學的優秀學生中,只有79個國家中的2058名學生打開郵件時,露出了喜悅的笑容。今年哈佛大學錄取新生的比例創下歷史紀錄,只有約9%的申請人能幸運選中。那么一流的大學真正需要選拔什么樣的
不拘一格的他,這樣回應“要教授”的年輕人
復旦大學供圖楊福家(1936~2022)核物理學家、教育家,主要從事原子核物理及原子物理研究,組織并基本建成了“基于加速器的原子、原子核物理實驗室”,在中國國內開創了離子束分析研究領域。1936年6月生于上海,祖籍浙江鎮海。1958年從復旦大學物理系畢業后留校任教;1960年擔任復旦大學原子能系副主
追記楊福家:他是先進教育理念的“播火者”
“毫無遲疑的信念和絕無虛妄的豪情”,一個卓越的科學家結束了他對微觀世界的探索。 著名核物理學家、教育家,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院士),復旦大學原校長楊福家,因病于7月17日在上海逝世,享年86歲。 全世界對他的懷念絡繹不絕。 “追求卓越”是他一生的信念。他站在物理學前沿,在原子核能譜學、核衰
楊福家:大學生要找到自己的“火種”
日前,中國科學院院士楊福家來到他擔任名譽校長的上海建橋學院,為全校學生作了一場題為《理想、立志、成才》的專題報告。他結合個人成長、求學經歷,鼓勵這所創辦僅13年時間的民辦高校的大學生樹立自信。 楊福家引用他中學時閱讀的英文版《雙城記》開篇語描述當前社會:這是一個最好的時代又是最壞的時代,這
復旦大學原校長楊福家在上海落葬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2/8/484583.shtm 8月18日上午,著名核物理學家、教育家、復旦大學原校長、中國科學院院士楊福家教授在上海福壽園院士苑落葬。家人、親友以及復旦大學的師生們前來告別。 楊福家,1936年6月出生于
楊福家院士:節能減排-高校應走在前列
在9月8日開幕的“2007中國教育科協年會”上,中國科協副主席、中科院院士楊福家作為特邀嘉賓,做了一次大會特邀報告。作為記者,我們已經跟楊院士有了好幾次交道:寧波諾丁漢大學從籌辦到招生,楊院士親歷親為;去年,楊院士應邀在“人文大講堂”上做了報告……?高校應走在節能最前列?楊院士是第一個擔任國外知名大
楊福家:有無玻璃幕墻影響高校形象和理念
學校建筑有沒有玻璃幕墻,成為了中國科協副主席、中科院院士楊福家對大學評判的標準之一。9月8日,在湖北省武漢市召開的2007中國科協年會上,當被問及對武漢高校的印象時,楊福家說,武漢高校很多,名校也不少,各方面感覺都不錯,但他在有些高校看到了裝有玻璃幕墻的大樓,這點讓他不滿意。?在年會特邀報告會中,楊
楊福家:素質培養遠重于技能培養-大學根本在育人
出國留學,早先多是讀研究生,后來讀大學本科、讀中學的越來越多——為何中國“留學生”的年齡越來越小?那是對中國教育現狀失望!中國大學畢業生人數逐年上升,為何用人單位找到合用的人才卻依舊困難?那是因為中國現行的教育制度不盡合理。 著名教育家、中科院院士楊福家日前在上海一次高校負責人會議上
楊福家:復旦大學和英國大學的校長-辦學理念曾惹爭議
復旦大學原校長,著名核物理學家、著名教育家楊福家先生今天(17日)上午因病辭世。楊福家是新中國成立后復旦大學的第五任校長,并被認為是復旦大學歷史上最有個性的校長之一;楊福家也是第一個到英國大學當校長的在籍中國人,他曾說,“中國是我心中世界開始的地方”;在復旦大學擔任校長期間,楊福家說過并且身體力行的
著名教育家雷潔瓊逝世-享年106歲
著名的社會學家、法學家、教育家,杰出的社會活動家,中國民主促進會的創始人之一和卓越領導人,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六屆全國委員會副主席,第七屆、八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副委員長,中國民主促進會第七屆、八屆、九屆中央委員會主席,第十屆、十一屆名譽主席同志,因病于2011年1月9
我國濕法冶金開拓者陳家鏞院士逝世
我國化學工程專家,首批博士生導師之一,中國科學院院士陳家鏞,于8月26日在北京因病逝世,享年97歲。 陳家鏞,1922年2月17日生于四川金堂。1943年畢業于中央大學化工系。1951年獲美國伊利諾大學(爾班納—香檳校園)化工系博士學位。中國科學院過程工程研究所研究員,曾任該所副所長。 19
原066導彈研究基地主任曹立家逝世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7/505555.shtm澎湃新聞記者從曹立家同志親友處獲悉,原066基地主任、中國三江航天工業集團公司總經理曹立家同志于2023年7月25日14時04分因病在武漢逝世,享年89歲。 公開資料顯示,曹立
又一位院士離世,今年已痛別34位院士
中國人民大學在本月3日發布訃告,該校理學院院長、中國科學院院士、我國著名物理學家解思深院士因病醫治無效,在本月2日19時10分在北京逝世,享年80歲,作為我國學界的一位巨匠,這位學者的離世讓世人感到難過,而作為我國頂尖學者,解院士在這么多年期間,為我國的發展做出了杰出的貢獻,這位學者的離世,不只是中
國際著名焊接工程教育家潘際鑾逝世
中國共產黨優秀黨員、中國科學院院士、國際著名焊接工程教育家和焊接工程專家、清華大學機械工程系教授潘際鑾同志,因病醫治無效,于2022年4月19日在北京逝世,享年95歲。潘際鑾同志1927年12月24日出生于江西瑞昌,1944年考入國立西南聯合大學,1948年畢業于清華大學機械工程學系并留校任教至今。
著名化學家、教育家錢逸泰先生逝世
據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化學與材料科學學院網站消息,我國著名化學家、教育家、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化學與材料科學學院院長、中國共產黨員錢逸泰同志,因病于2023年1月14日11時50分在合肥逝世,享年83歲。 錢逸泰教授,1941年1月3日出生于江蘇省無錫市。1962年畢業于山東大學化
著名石油教育家林世雄逝世,享年90歲
中國石油大學(北京) 、中國石油大學(華東)12月17日發布訃告稱,著名石油教育家、重質油加工專家、中國石油大學重質油加工國家重點實驗室首任主任、中國石油大學(北京)原石油化工學部教授林世雄同志,因病醫治無效,不幸于2022年12月16日在北京逝世,享年90歲。 林世雄教授,1932年出生于
楊福家:一半學生不想進北大清華了-中國教育改革才有突破
中外高等教育的首要差異是入學標準。學生怎么進大學的呢??中國的景象是:千萬人同考,千萬家長跟隨。這一天不得了,武警都出動,財政部與教育部撥專款保證考試安全。這種規模、氣氛,國外少見。在中國,考試幾乎成了衡量學生能力的惟一指標。一考定終身的現象非常普遍。如果北大錄取線600分,復旦錄取線550分,一個
著名有機地球化學與沉積學家傅家謨院士逝世
中國科學院資深院士、中國科學院廣州地球化學研究所研究員、著名有機地球化學與沉積學家傅家謨先生因病醫治無效,于2015年6月11日0時55分在廣州逝世,享年82歲。 傅家謨先生是我國石油地球化學學科的奠基人之一。70年代他提出了符合我國實際情況的石油演化模式,并指出“我國南方找氣為主,找油為輔
共和國一日痛別兩院士
12月21日,激光技術專家趙伊君、稀土冶金專家張國成兩位中國工程院院士駕鶴西去。 據@光明日報報道,激光技術專家、中國工程院院士趙伊君,因病醫治無效,于2022年12月21日在北京逝世,享年92歲。 趙伊君1930年11月出生于北京市,1953年畢業于北京大學,1997年當選中國工程院院士,
國際著名普通外科專家、醫學教育家黎介壽逝世
東部戰區總醫院發布訃告稱,中國共產黨優秀黨員,中國工程院院士,國際著名普通外科專家、醫學教育家,中國醫學科學院學部委員,原南京軍區南京總醫院副院長,東部戰區總醫院全軍普通外科研究所名譽所長,南京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國際小行星“黎介壽星”被命名人黎介壽同志,因病醫治無效,于2023年1月30日1
核物理領域首個重大基金項目啟動
近日,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大項目“基于錦屏深地實驗室的核天體物理關鍵科學問題研究”啟動。該項目是我國核物理領域獲得批準的第一個重大基金項目。 該項目計劃在錦屏山建立我國地下核天體物理實驗室,充分利用錦屏山絕佳的屏蔽條件,完善強流高穩定性加速系統、高性能探測系統,開展恒星演化過程中關鍵核反應的直接
亞洲核物理國際研討會在北航召開
2010年10月14日,為期兩天的亞洲核物理國際研討會(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Nuclear Physics in Asia)在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新主樓會議中心隆重召開。與會者包括來自日本理化學研究所(RIKEN)、日本高能物理研究所(KEK)、東京大學、
楊福全:生命科學領域的行進者
在生命科學研究的征途中,為了理想,他們奔赴海外求取知識;學有所成后,他們義無反顧回到祖國,將個人的理想融入社會發展的潮流,致力于研究生命科學。科研先鋒楊福全和創業精英周慧君就是這個群體中的代表。 留學路線圖:不遠萬里求學路 對于在生命科學領域從事蛋白質組學和基因研究的年輕人而
銘記|2022年這些院士隕落
兩院院士,作為我國科學技術界、工程技術界的杰出代表,是國家的財富、人民的驕傲、民族的光榮。兩院院士們憑借深厚的學術造詣、寬廣的科學視角,為祖國和人民作出了彪炳史冊的重大貢獻,成為國家瑰寶般的存在。 2022年,我國痛失62位兩院院士,這無疑是科學界的巨大損失。 回顧近幾年的院士逝世數量: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