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研究表明,如果夏天北極的溫度比較高,那么當年冬天中緯度地區的霾就會比較重。這一發現或可作為霧霾預警。 沒想到吧,霧霾還跟北極有關! 還記得去年夏天北極圈內出現罕見高溫,一度達到32℃?還記得剛剛過去的冬天北京霧霾頻發,僅去年11月京津冀及周邊地區就出現4次重污染天氣過程? 這兩個看似八竿子打不著的事件,卻被科學家找到了其中的關聯。3月7日,北京師范大學全球變化與地球系統科學研究院教授趙傳峰等發表在《氣候動力學》上的一篇研究論文告訴我們,北極與霧霾竟是一對“相愛相殺”的CP。 霧霾會導致北極變暖 趙傳峰關于北極和霾的研究,可以追溯到10多年前。 通常認為,二氧化碳等溫室氣體造成了極地變暖。當這一常識被固化后,很少有人會去想,在溫室氣體外,還有什么物質會讓北極變暖。 2006年,還在美國猶他大學讀博士的趙傳峰,首次發現極地地區除溫室氣體外的另一個導致變暖的重要因素就是氣溶膠(霾),相關論文發表在《自然》上。 ......閱讀全文
在白令海公海區域上,中國第九次北極科學考察隊28日成功釋放了裝載著海霧觀測儀器的探空氣球。這是我國自主研發的海霧觀測儀器首次亮相北極科考。 據介紹,此次北極科考應用的這一海霧觀測儀器名為“海霧能見度剖面儀”,由中國海洋大學自主研發,可對海霧的物理和輻射特性進行觀測。此次北極科考共計劃釋放40個
最新數據顯示,2014年全球氣溫創歷史新高。全球平均氣溫為14.6攝氏度,比20世紀的平均水平高出0.69攝氏度。 即便如此,近十幾年平均氣溫走平、西歐北美寒冬等“事實”正成為質疑全球氣候變暖的理由。 就在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近期舉行的“楊鐘健—裴文中”學術講壇上,中國科學院
由中山大學與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共建的“全球變化天基觀測系統聯合研究中心”成立儀式暨衛星遙感高峰論壇3日在中山大學舉行。記者了解到,中山大學與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將聯合研制并發射一顆極地衛星,這將是中國首顆北極航道監測科學試驗衛星,預計2022年發射升空。目前衛星平臺和載荷的設計已基本完成
北極星環保網訊:神霧節能關于終止重大資產重組召開投資者說明會周二下午在全景網舉行。董事長宋彬表示,目前企業盈利情況好轉,資金充裕,在日趨嚴格的節能環保政策約束下,更加有能力和意愿完成節能減排項目的建設和改造。 宋彬是在回答投資者關于“目前國內、環保供給側這塊風生水起的,一些落后產能退出來了,相
美國《科學進展》雜志15日發表佐治亞理工學院研究人員的一項報告稱,2013年1月,包括北京在內的中國東部持續近一個月的空氣污染與2012年秋季北極海冰融化有關。 英國廣播公司(BBC)16日稱,中國近年來一直深受空氣污染困擾,但2013年1月的霧霾持續時間之長更為引人注意。當時中國74座大城市
入冬以來,東北和華北地區大范圍的霾天氣,讓北方居民很“受傷”。一時間,媒體和環保機構對高耗能和供暖企業一片討伐之聲。 但是,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氣象學會理事長王會軍卻有不同的聲音: “污染物排放增多必然是霾天氣頻發的主因和基本物質條件,但氣候變化和氣候變異對霾污染的發生也有著非常重要的影響,
北京師范大學極地前沿科學中心專家透露,據最新一項研究結果顯示:2017年7月北極海冰平均面積為790萬平方千米,與1992年同期相比減少了242萬平方千米。這相當于一個地中海的面積。 北京師范大學極地前沿科學中心首席科學家程曉教授介紹,根據衛星監測,北極海冰面積每年3月份達到年度極大值,每年9
北京師范大學極地前沿科學中心專家透露,據最新一項研究結果顯示:2017年7月北極海冰平均面積為790萬平方千米,與1992年同期相比減少了242萬平方千米。這相當于一個地中海的面積。 北京師范大學極地前沿科學中心首席科學家程曉教授介紹,根據衛星監測,北極海冰面積每年3月份達到年度極大值,每年9月
為迎接3月23日的世界氣象日,加深公眾對天氣氣候和氣候變化概念和相關知識的了解,3月18日,在由中國氣象局舉辦的“直擊天氣——與科學家聊天”活動中,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氣象局氣候變化特別顧問丁一匯,中國社會科學院城市發展與環境研究所所長潘家華,中國科學院氣象學博士李汀與公眾一起探討和氣候有關的
幾種模擬環境下防護服的性能測試 一、環境模擬試驗 技術環境模擬試驗是測試技術發展的重要方面,研究環境對技術產品的影響,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后發展起來的新學科,它的興起,對于技術產品的質量和環境適應性起著革命性變化。目前世界上各先進國家都極為重視,無論對電子電器產品和機械產
霧霾已成為中國百姓關注焦點。兩會上李克強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明確提出,要“堅決打好藍天保衛戰”,體現出黨和國家治理大氣污染的決心和信心。解決霧霾問題要靠科學施策,霧霾形成機理的研究成為治霾的關鍵。 美國佐治亞理工學院地球與大氣科學系王育航教授牽頭的一項最新研究表明,全球氣候變化導致的極地北冰洋
中國第八次北極科學考察隊搭乘“雪龍”號科考船6日成功穿越北極西北航道,為我國開辟了北美經濟圈至東北亞經濟圈的海上新通道。 北京時間8月30日14時10分,“雪龍”號進入戴維斯海峽,途經巴芬灣、蘭開斯特海峽、皮爾海峽、維多利亞海峽和阿蒙森灣,沿途克服航道曲折、浮冰密集、冰山散布、海霧頻現、冰區夜
進入12月,霧霾天氣“活躍”在國內部分地區,引人擔憂。但縱觀全球,不少地區進入冬季以來也面臨著同樣困擾。 自11月30日起,法國首都巴黎所在的法蘭西島大區(大巴黎地區)空氣質量始終不佳。巴黎警察局12月5日宣布,由于接連多日的空氣污染現象仍將持續,于6日在巴黎及其周邊臨時采取車輛單雙號限行等緊
進入12月,霧霾天氣“活躍”在國內部分地區,引人擔憂。但縱觀全球,不少地區進入冬季以來也面臨著同樣困擾。 自11月30日起,法國首都巴黎所在的法蘭西島大區(大巴黎地區)空氣質量始終不佳。巴黎警察局12月5日宣布,由于接連多日的空氣污染現象仍將持續,于6日在巴黎及其周邊臨時采取車輛單雙號限行等緊
一項為期四年的國際研究發現,燃燒化石燃料和生物質產生的煤煙,即黑碳,其對大氣的污染強度比以前認為得更大。 據路透社報道,發表在《地球物理學研究?大氣》雜志上的這一研究報告稱,柴油發動機、磚窯和燃木鍋灶排放出來的黑碳對氣候的污染力僅次于二氧化碳。 但由于黑碳在大氣中只存留短短幾天,相比
一夜北風,京津冀晉多地氣溫降至冰點以下。 據中央氣象臺監測數據顯示,10月31日早晨,北方多地氣溫突破10月低溫極值,其中內蒙古中部、河北西北部、山西東北部、遼寧中部等地31個站點最低氣溫跌破10月歷史低溫極值;北京霞云嶺、吉林四平、遼寧新城子等地31日早晨最低氣溫達到有記錄以來10月歷史
近日,據央視網消息,北極圈出現罕見高溫,其中瑞典北部北極圈內溫度一度達到30攝氏度,西伯利亞北部地區更是達到32攝氏度。面對這細思極恐的高溫現象,很多網友理所應當的把主要原因歸結為全球變暖,然而,有科學家認為,氣候變化并非這次高溫的罪魁禍首,極鋒噴流同樣也是重要原因之一。 但撇開其他因素不說,
要風得風要雨得雨,這個實驗室會“變天” ——我國飛機綜合氣候實驗室可模擬絕大多數極端天氣 11月10日上午,101架C919轉場西安閻良,進入下一步研發試飛和適航取證工作,其中一個重要試驗內容是進行綜合氣候試驗。 公開報道顯示,我國正在西安建設一個大型綜合氣候實驗室,
日前,省政府下文正式公布了今年的“百項重點工程”,涵蓋能源、交通、環保、節能等科技前沿領域,并對民生需求大的部分領域加大投入。其中青榮城際鐵路(含青島北站)以及海陽、石島灣兩大核電站的建設被列為重中之重。 交通能源占據前十位 記者注意到,占據百項重點工程前十位的均是交通能源項目
開放式非接觸遙測生態環境痕量氣體在線監測儀器 借力平臺 夯實基礎 為了加快環境光學創新發展過程,中科院安徽光機所(簡稱安光所)依靠四家主管部門支持,亦即中科院、環保部、科技部、安徽省人民政府,多方爭取社會資源,構建環境光學創新平臺。 2003年,安徽省科技廳支持安光所建設“安徽省環境光學監測技
霧霾圍城時,比起紛繁復雜的治污措施,人們更期待能來場大風,呼地一下世界全干凈。 然而,全球變暖以及城鎮化進程帶來的高速發展,讓風悄然發生變化。很多城市想方設法“開門迎風”,希望給風打造暢通的通道。那么,風的腳步真的變慢了嗎?城市的通風廊道能否緩解霧霾呢? 生活在城里的人從來沒有像今天一樣,對
1月14日,中國氣象局召開新聞發布會發布《2013年中國氣候公報》。《公報》顯示,2013年我國霧天和霾天呈現“此消彼長”的格局。中東部地區平均霧日數16天,較常年偏少8天,為1961年以來最少;平均霾日數36天,較常年偏多27天,比2012年偏多18天,為1961年以來最多。其中,江蘇、安徽、
地球上有多少種人工合成的化學品?這個問題無法精準回答,據美國《化學文摘》統計,已注冊登記的化學物質超過1.6億種,其中被大量生產和使用的約有10萬種。 美國化學會的徽標上寫著一句名言:化學為了生活。化學品的廣泛使用極大促進了社會進步和經濟發展,但它也是一把雙刃劍。“理論上說,化學品只要生產出來
隨著霧霾天氣發生頻率增多,對霧霾的成因也出現多種解讀,有代表性觀點指出,以煤為主的能源結構是造成霧霾的主因之一。據英國石油公司2013年 6月統計,2012年,中國煤炭產量為18250億立方米,占世界煤 炭 產 量38453億 立 方 米 的47.5%,煤炭消費量為18733億立 方 米 ,
“十大科學新聞”評選是《環球科學》(《科學美國人》雜志中文版)每年一度的重頭戲,也是本年度全球各大科學領域的重大事件進行的一次全面盤點。經過專業編輯和專家團隊的商討,《環球科學》初步挑選出了30條候選新聞,接受網友的點評和投票。 1、超光速粒子挑戰愛因斯坦相對論 9月23日,歐洲核子研究中心
環境試驗的試驗場地應能具有廣泛的代表性,能進行近可能多的試驗項目,并且應與將來可能zuo戰的環境近可能地接近。但是,環境試驗場往往與真實的使用環境存在差別 目前,國外已將環境試驗標準化,許多國家還制定了環境試驗標準,
環境試驗的試驗場地應能具有廣泛的代表性,能進行近可能多的試驗項目,并且應與將來可能作戰的環境近可能地接近。但是,環境試驗場往往與真實的使用環境存在差別 . 在選擇模擬試驗項目時,應具體地分析對待試驗物品的使用要求,應使選擇的試驗項 目既代表了主要的使用環境,又能加快試驗速度,節省經費。&n
北半球產生的霧霾,是否會影響到南半球?太平洋沿岸工廠排放的污水,是否會對印度洋造成污染?污染物全球傳輸機制一直是環境科學界研究熱點,而這一問題的答案或許可以在南極找到。 從“雪龍”號啟航那天,中國第31次南極科考隊隊員鄭宏元就肩負了一個重要任務——每跨越一個緯度,就采集一次水樣,靠近人類居住區
李忠勤心里很清楚,自己那位沉默的老友快不行了。 它已經沉默了480萬年。盡管最近這20年,李忠勤一直在努力把它的情況告知外界,但在這位中國科學院天山冰川觀測試驗站(以下簡稱“天山站”)站長看來,根據最新的“體檢報告”,位于烏魯木齊河源區的天山1號冰川,只剩下50年生命。 這相當于一位80歲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