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的蝗群將在下一個播種季節開始時,也就是3月~4月形成。這是一種威脅。”近日,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負責蝗災的高級官員Keith Cressman在接受《中國科學報》采訪時說,蝗群不會直接進入中國。就現階段情況看,蝗災暫時不會對國際糧食價格造成影響。 中國農業大學經濟管理學院教授樊勝根也向《中國科學報》表示:“即便蝗群遷入我國云南、西藏或新疆,對糧食產量影響也不會很大。非洲蝗災對全球糧食市場的影響可能比蝗蟲直接遷入更值得關注。” 多位受訪專家表示,非洲蝗災治理的情況將會左右未來糧食市場的走向,國際社會應當盡快施以援手,避免蝗災在非洲造成更為嚴重的后果。 區域糧食安全受到影響 非洲之角包括了吉布提、埃塞俄比亞、厄立特里亞和索馬里等國家,人口約1300萬到2000萬。曾在國際組織供職20余年的樊勝根經常到那里工作。他說,這些國家歷史上自然災害不斷,是全球饑餓和營養不良的熱點地區。世界糧食計劃署、世界銀行、聯合國等國際組織......閱讀全文
在國內應對新冠病毒之時,從非洲之角到印巴邊境和伊朗南部,三場蝗災已經拉響警報。其中,以非洲之角災情最重。聯合國糧農組織判斷,非洲蝗災波及區域達26萬多公頃,規模為25年一遇,1平方公里的蝗群1天就能吃掉3.5萬人的口糧,該地區1190萬人的糧食供應受到直接威脅。蝗蟲會毀壞莊家和牧場 圖片來源FA
中國“天眼”建成啟用,“悟空”“墨子”發射成功,“蛟龍”號深海科考,體細胞克隆猴成功培育……自從2013年7月17日習近平總書記視察中國科學院并提出“四個率先”要求以來,中國科學院實施“率先行動”計劃、加快改革創新發展,產出了一批具有重大國際影響力的標志性科技創新成果,為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
幾個月來,非洲和亞洲部分地區都遭受蝗災。盡管印度蝗災已經基本結束,但非洲的蝗蟲卻似乎有著愈演愈烈的趨勢。 2020年1月份,從東非到南亞,全球多個國家遭遇蝗災 圖源:聯合國面對這樣的新聞,有人甩出了“吃貨治災”的老思路,調侃道:“蝗蟲要是敢來,我們就起鍋燒油,吃絕它。”然而蝗災真的可以靠吃貨解
科學家發現,中國歷史上的蝗災與氣候冷周期相關,這意味著中國預計的未來氣候變暖可能導致蝗蟲數量有所下降。這項研究9月17日發表在《美國科學院學報》(PNAS)上。 科學家分析了中國官方從公元957年至1956年的東亞飛蝗(Locusta migratoria manilensis)的年數量記
幾個月來,非洲和亞洲部分地區都遭受蝗災。盡管印度蝗災已經基本結束,但非洲的蝗蟲卻似乎有著愈演愈烈的趨勢。 面對這樣的新聞,有人甩出了“吃貨治災”的老思路,調侃道:“蝗蟲要是敢來,我們就起鍋燒油,吃絕它。”然而蝗災真的可以靠吃貨解決嗎? 并非任何蝗蟲都能吃 事實上,吃蝗蟲并不是現代人的專利,
目前,肯尼亞發生了70年來最嚴重的沙漠蝗蟲入侵,索馬里和埃塞俄比亞正在經歷25年來最嚴重的蝗蟲入侵。而源自東非的蝗災還向南亞進一步蔓延,4000億只沙漠蝗在印度肆虐。聯合國糧農組織(FAO)2月11日向全球預警,希望全球高度戒備現在正在肆虐的蝗災,防止被入侵國家出現糧食危機。 蝗災對中國是否會
康樂在實驗室。 2018年年初,中國科學院杰出科技成就獎揭曉,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研究員康樂獲得殊榮。康樂將基因組學研究和生態學問題有機結合,以飛蝗為研究模式,圍繞種群暴發成災機制等世界難題,取得系列重大突破性進展,成為了國際上生態基因組學研究的主要開拓者。他領導的研究團隊闡明了飛蝗
記者5日從中國科學院空天信息創新研究院(中科院空天院)獲悉,針對當前備受關注的沙漠蝗蟲席卷非洲之角和西南亞各國災情,該院科研團隊利用衛星遙感及相關數據,對沙漠蝗蟲災情開展大面積動態監測預警,為中國防控蝗災入侵提供科學支撐。 據介紹,中科院空天院黃文江研究員、董瑩瑩副研究員團隊利用中國高分系列衛
中國科協生命科學學會聯合體以“公平、公正、公開”為原則開展2020年度“中國生命科學十大進展”的評選,延續了將項目成果進行知識創新類和技術創新類分類推薦和評選的方式,組織成員學會推薦,由生命科學、生物技術和臨床醫學等領域同行資深專家評選,并經中國科協生命科學學會聯合體主席團審核,最終確定8個知識
1月14日,由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康樂院士領銜, 深圳華大基因研究院和中科院北京生命科學研究院等單位參與的一項研究,成功破譯了飛蝗(Locusta migratoria)的全基因組序列圖譜,這是迄今人類破譯的最大動物基因組。基于基因組信息,這項研究還揭示了飛蝗食性、遷飛和群聚的奧秘。研究成果
如今,成群的蝗蟲正在東非、亞洲和中東蔓延,威脅著糧食供應和生計。在政府和科學家努力控制這些昆蟲的同時,至少有2000萬人處于危險之中。圖片來源于網絡 在肯尼亞,一個異常大的蝗群占據了2400平方公里的面積,這比美國紐約市的3倍還要大。蝗群通常可占據100平方公里。即使是這樣的規模,它們也能容
7月29日0—24時,3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和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報告新增確診病例105例,其中境外輸入病例3例(廣東1例,云南1例,陜西1例),本土病例102例(新疆96例,遼寧5例,北京1例);無新增死亡病例;新增疑似病例1例,為境外輸入病例(在上海)。 當日新增治愈出院病例13例,解除醫
中國自古就是一個蝗災頻發的國家,受災范圍、受災程度堪稱世界之最。蝗蟲可以形成大群,并具有群居警示性反捕食策略,是研究群體防御的模式系統。群居有利于提高覓食效率、避難、配偶選擇以及團體防御,同時群居又會使個體暴露于捕食者的風險提高。因此,群居動物會使用顯著和復雜的警示信號進行防御【1-3】。飛蝗(
牧民們正在有組織地噴灑滅蟲毒餌在呼圖壁春秋草場,原來長滿牧草的地方已經變成光禿禿的荒漠 近期,呼圖壁縣、瑪納斯縣和昌吉阿魏灘三地草場遭偽步甲和蝗蟲侵害。其中,呼圖壁和瑪納斯兩地的偽布甲蟲害發生面積達60多萬畝,嚴重區域每平方米約有250余頭害蟲,目前已有30
中國自古就是一個蝗災頻發的國家,受災范圍、受災程度堪稱世界之最。蝗蟲可以形成大群,并具有群居警示性反捕食策略,是研究群體防御的模式系統。群居有利于提高覓食效率、避難、配偶選擇以及團體防御,同時群居又會使個體暴露于捕食者的風險提高。因此,群居動物會使用顯著和復雜的警示信號進行防御【1-3】。飛蝗(
近日,農業農村部、海關總署、國家林草局三部門聯合制定印發《沙漠蝗及國內蝗蟲監測防控預案》。《預案》指出,雖然專家分析認為,沙漠蝗遷飛入侵我國的幾率很小,但仍須從底線思維和風險意識出發,統籌做好境內外蝗蟲防治工作。各地要按照主動預防、內外結合、分類施策、有效處置的總體要求,堅持“兩手抓”,既嚴防境
中國自古就是一個蝗災頻發的國家,受災范圍、受災程度堪稱世界之最。蝗蟲可以形成大群,并具有群居警示性反捕食策略,是研究群體防御的模式系統。群居有利于提高覓食效率、避難、配偶選擇以及團體防御,同時群居又會使個體暴露于捕食者的風險提高。因此,群居動物會使用顯著和復雜的警示信號進行防御【1-3】。飛蝗(
交流會現場 9月11日,中國科學院戰略性先導科技專項第8個項目“過去2000年氣候變化記錄、幅度、速率、周期、突變、原因”2011年度中期研究進展交流會在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舉行。會議由項目首席科學家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副所長葛全勝研究員主持;專
食蟲鳥見到單個的蝗蟲后一定會捕食。但是在蝗災發生時,食蟲鳥卻未聚集過去捕食。科學家發現,原來群居的蝗蟲會產生一種毒素讓食蟲鳥不愿意吃。相關成果于1月24日發表在國際期刊《科學進展》上。 蝗蟲有很多天敵。但蝗災發生時很少有天敵喜歡捕食群居型蝗蟲。用群居蝗蟲飼喂家禽也會導致家禽的不適反應。 中科
人們普遍認為氣候變暖導致人類疫病的發生或傳播。近日,中科院動物所研究員張知彬和挪威學者領導的合作研究表明,氣候變化對疫病流行的影響具有尺度效應。相關成果發布于《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 傳統的理論認為,氣候變暖直接促進宿主或媒介生物的發育、繁殖或生存,從而引發更多疾病,支持傳統理論的證據主要來
沙漠蝗蟲是蝗蟲科一種棲息在沙漠的短角蝗蟲。沙漠蝗災已經威脅了非洲,中東和亞洲的農業數世紀。至少有全世界十分之一的人口的生計都會受到這種饑食昆蟲影響。沙漠蝗蟲可能是蝗蟲類中最危險的一種,因為這種蝗蟲的蝗蟲群能夠迅速飛到越遠距離。 據估計,沙漠蝗蟲每天在綠色植被中消耗相當于它們的體重(2 g(0.07
近日,中科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許國旺研究員領導的研究組(1808組)利用其構建的代謝組學技術平臺取得重要科研成果。他們與中科院動物研究所康樂院士研究組合作,首次發現了肉堿類代謝物在飛蝗兩型轉變過程中的關鍵調控作用。相關論文已在線發表在《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PNAS)上(doi
“連‘秀’都不做了!”對于廣州市政府對“無車日”的淡然,有公眾驚呼。 筆者揣度,政府也面臨兩難選擇。你說在“無車日”當天,做出設置禁行區域、停駛大部分公車等要求吧,會被一些公眾認為是在作秀,是做表面文章,搞形式主義;而不作吧,又被質疑,“政府不帶頭,公車不作表率,何以限車牌,何以限外地車,
近日4000億蝗蟲成災,席卷多地,農民苦中作樂把它們抓來扔進油鍋,一番嘗試后卻得到了意外的收獲。索馬里人民苦中作樂,嘗試油炸蝗蟲當食物,當地人民稱“蝗蟲配米飯味道好極了”! 但是,群居蝗蟲真的能吃嗎? 據了解,群居飛蝗(Gregarious locusts)在高密度(Crowding)刺激下
從英國自然科研集團獲悉,該集團將連續第二年與中國騰訊公司聯合推出“自然科研全球影響力大獎”。今年,該獎的關注范圍將擴大到食品、水和能源安全,健康干預,環境保護,氣候變化,可持續城市等研究領域,以反映當前一些最嚴峻的社會挑戰。 當前,全球不斷出現威脅到公共安全、健康和環境的緊急事件,例如最近的澳
新疆精河縣暴發蝗蟲災害 工人在打藥治理蝗蟲 工人們治理蝗蟲 工人們在打藥治理蝗蟲 中廣網精河6月7日消息 (記者孫濤 通訊員吳啟四 王冬生) 記者昨日(6日)在茫丁鄉巴音那木山牧場看到,黑黢黢的蝗蟲幼蟲布滿了整個
動物聚集(animal aggregations)在自然界十分普遍。這種聚集行為的利弊和得失一直以來是進化生物學家和生態學家爭議的焦點。特別是聚集如何有效防御天敵的捕食,以及它們采取什么樣的防御策略? 人們發現群居動物個體從形態、顏色和行為等方面表現得更加容易暴露自己,如具有更鮮亮的色彩等。這
10月18日0—24時,3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和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報告新增確診病例13例,均為境外輸入病例(上海5例,廣東3例,天津2例,陜西2例,山西1例);無新增死亡病例;無新增疑似病例。 當日新增治愈出院病例16例,解除醫學觀察的密切接觸者1127人,重癥病例較前一日減少1例。 境外
動物的體色絢麗多彩,許多動物通過身體顏色的變化來適應不斷變化的環境和躲避天敵的捕食。飛蝗(Locusta migratoria)在散居和群居個體之間表現出體色多型性,散居型飛蝗呈現均勻的綠色,群居型飛蝗呈現黑色背板和棕色腹面。當蝗災發生時,人們總是用黑壓壓一片來形容蝗群,實際上就是指這樣體色的蝗
8月的草原,本該是“風吹草低見牛羊”的時節。然而,在內蒙古的許多草場上,卻再難見到這樣的美景。 由于干旱少雨,二連浩特周邊的570萬畝草場中,有95%的草場因未能返青而成了“荒漠”。與此同時,內蒙古東部的通遼市,100多萬畝農田和草場正在遭受三代黏蟲的侵蝕。 旱災、蟲災、鼠害、洪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