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要簡單快速地判斷一位科研人員的“段位”,一睹其“帽”便知:是頭頂“長江”,還是手握“黃河”;是身懷“楚天”,還是腳踏“泰山”…… 這里的“帽子”即“頭銜”。 近年來,國家有關部門和各省市紛紛推出各自的人才計劃,各種“帽子”也紛至沓來。“帽子”為科研人員送去了一眾“福利”,在吸引、培養創新人才上立下了汗馬功勞。在很多高校和科研院所里,“帽子”是不少科研人員紛搶的“硬通貨”,但是,“帽子”過多帶來的負面效應也日益凸顯。 “帽子”成科研人員獲取資源“硬通貨” 據不完全統計,目前國家層面的人才計劃近20個:“杰出青年科學基金”(俗稱“杰青”)、“優秀青年科學基金”(簡稱“優青”)、“長江學者”(簡稱“長江”)、“青年長江學者”(俗稱“小長江”)、“新世紀優秀人才支持計劃”“萬人計劃”“創新人才推進計劃”等。 而省市級和各級各類學校的人才計劃也不少于100個。據不完全統計,“泰山學者”“中原學者”等省市級人才計......閱讀全文
想要簡單快速地判斷一位科研人員的“段位”,一睹其“帽”便知:是頭頂“長江”,還是手握“黃河”;是身懷“楚天”,還是腳踏“泰山”…… 這里的“帽子”即“頭銜”。 近年來,國家有關部門和各省市紛紛推出各自的人才計劃,各種“帽子”也紛至沓來。“帽子”為科研人員送去了一眾“福利”,在吸引、培養創新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