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是引發慢性牙周炎的始動因子,堆積在齦牙結合部的牙面和齦溝內的菌斑微生物及其產物引發牙齦的炎癥和腫脹,使局部微生態環境更有利于一些在厭氧條件下生長的革蘭陰性牙周致病菌滋生,形成致病性很強的生物膜,由齦上向齦下擴展,并擴大到深部牙周組織,凡是能加重菌斑滯留的因素,如牙石、不良修復體、食物嵌塞、牙排列不齊、解剖形態異常等,均可成為牙周病的局部促進因素,加重和加速牙周炎的進展。宿主對微生物的應答反應是決定牙周炎發生與否,以及病情輕重、范圍大小、發展速度等的必要因素。某些全身性疾病如糖尿病等也對牙周炎有負面影響。此外,環境和行為因素,如吸煙、精神壓力等也可能是危險因素。 侵襲性牙周炎是一組在臨床表現和實驗室檢查均與慢性牙周炎有明顯區別的牙周炎,按其患牙的分布可分為局限型和廣泛型,常表現為家族聚集性。特定微生物,主要......閱讀全文
代謝組是指生物體內源性代謝物質的動態整體,代謝組學是研究代謝組的一門學科,研究對象多為相對分子質量在1000以內的小分子物質。代謝組學研究目的是通過檢測代謝物水平的整體和動態變化,提取相關的生物代謝標志物群體或標志物簇,在此基礎上尋找所受影響的相關代謝途徑,確立代謝網絡調控機制。目前,代謝組學已
近日,中國科學院昆明動物研究所馬占山團隊發布了兩項生物信息技術(算法和軟件),這兩項技術可用于精準診斷菌群相關疾病指標的研發,也可用于其它環境微生物群系監測的研究。其技術報告以The P/N (Positive-to-Negative Links) ratio in complex networ
昨日,一項發表于《科學》子刊《Science Advances》上的研究引起了人們的廣泛關注——該研究發現在阿茲海默病患者的大腦中,存在大量導致牙周炎的牙齦卟啉單胞菌(Porphyromonas gingivalis)及其所分泌的毒素。相應的,被這種細菌感染的小鼠,大腦中的β淀粉樣蛋白有所增多,
1.《中國吸煙危害健康報告》(以下簡稱《報告》)的編寫目的是什么? 吸煙危害健康是不爭的醫學結論。進入21世紀,關于吸煙危害健康的新的科學證據仍不斷地被揭示出來。控制吸煙,包括防止吸煙和促使吸煙者戒煙,已經成為人群疾病預防和個體保健的最重要與可行的措施。正確的行為產生于正確的思想觀
近日,中國科學院昆明動物研究所馬占山課題組在The ISME Journal上發表文章,揭示腸道菌群多樣性與疾病間不一定存在相關關系。嚴格統計分析表明只有在大約1/3情形,菌群多樣性才與“菌群相關疾病”之間具有顯著關系。 人體菌群主要分布在腸道、口腔、皮膚、呼吸道和生殖道五大部位,但遠不止如此
一、定義 指原發于上頜竇黏膜的癌腫,主要是鱗癌,約占90%;其次有未分癌、腺癌、粘液上皮癌、圓柱細胞癌、淋巴上皮癌、乳頭狀癌等。好發于上頜竇的下半部分,其中,中度分化的鱗狀細胞癌較多,高分化和低分化均較中度分化少見。好發于50~60歲人群,男性多于女性。 二、病因;1,上頜竇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