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工程院章程 (2018年5月30日第十四次院士大會修訂) 第一章 總則 第一條 中國工程院(以下簡稱工程院),是中國工程科學技術界的最高榮譽性、咨詢性學術機構,由院士組成,致力于促進工程科學技術事業的發展。 第二條 中國工程院以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堅持中國共產黨的全面領導,遵守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和有關法律法規,合法地開展活動。 第三條 工程院的職能和任務 1.貫徹落實中國共產黨的基本理論、基本路線、基本方略和國家的重大戰略部署,組織研究、討論工程科學技術領域的重大、關鍵性問題,結合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計劃,對工程科學技術的發展與應用,提出報告和建議; 2.對國家重要工程科學技術問題組織開展戰略性研究、提供決策咨詢,接受政府和有關方面委托,對......閱讀全文
據《法人》報道,盡管在發布時間和平臺的選擇上刻意保持低調,但中國工程院7月1日公布的 2013年院士增選有效候選人名單還是引起了廣泛關注和質疑:173位候選人中,竟有三一重工股份有限公司執行總裁易小剛、神華集團有限責任公司總經理助理顧大釗等數十位企業高管赫然在列。 來自公眾的這些質疑并
2010年6月7日,中國科學院第十五次院士大會、中國工程院第十次院士大會在北京人民大會堂隆重開幕。 從“領導全國提高科學水平、培養新生力量的火車頭”,到建設“國家的科學技術思想庫”,歷屆黨和國家領導人對于科學技術的發展及兩院院士群體所肩負的使命與職責均寄予厚望。切切囑
時值《中國科學報》創刊60周年之際,謹向報社全體新老報人致以熱烈的祝賀! 科學是追求真理、服務國家、造福人類的崇高事業。《中國科學報》作為我國最早的一份純科技類報紙,從1959年誕生以來,始終高舉科學旗幟,踐行普及科學知識、傳播科學思想、弘揚科學精神的神圣使命。 從一支鋼筆、一沓稿紙到如今的
記者今天(1月2日)從中國工程院獲悉,中國工程院2017年院士增選工作于1月1日正式啟動。中國工程院網站公布了《中國工程院院士增選工作實施辦法》《中國工程院院士增選違紀違規行為處理辦法》《中國工程院院士增選工作中院士行為規范》《中國工程院院士增選學部專業劃分標準(試行)》等10份相關文件。
中國科協辦公廳關于組織推選2019年中國科學院和中國工程院院士候選人的通知科協辦發組字〔2019〕1號 各有關全國學會、協會、研究會,各省、自治區、直轄市科協,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科協: 根據中央關于改進和完善院士制度的工作部署和要求,受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委托,中國科協負責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
4月4日,中國工程院決定撤銷孟偉中國工程院院士稱號。 截圖來自中國工程院官網 根據生態環境部給予孟偉開除黨籍、開除公職的處分決定和中國工程院相關規定,經中國工程院主席團審查確認,決定撤銷孟偉中國工程院院士稱號。 孟偉,1956生于山東省青島市,1982年畢業于山東海洋學院。第十二屆全國人大
科協辦發組字〔2021〕2號 各有關全國學會、協會、研究會,各省、自治區、直轄市科協,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科協: 為做好2021年院士候選人推薦(提名)工作,根據中央關于改進和完善院士制度的工作部署和要求,受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委托,中國科協開展院士候選人推薦(提名)工作。現結合疫情防控常態化
大師遠去,榮光猶存。 2018年即將過去,在這一年里,我們已送別了31名兩院院士——作為國家分別在科學技術和工程技術方面設立的最高學術稱號,中國科學院院士和中國工程院院士均為終身榮譽,并稱“兩院院士”。 這份重溫起來令人悲傷的名單包括:袁承業、孫樞、郝柏林、李天、林尊琪、宋玉泉、周堯和、劉光
插圖 老牛 自從謝劍平2011年底入選中國工程院環境與輕紡工程學部院士以來,外界對他的質疑聲一浪高過一浪。 謝劍平曾在當選院士后表示:“研究出最大限度減少危害的新方法,是我們煙草科技工作者的責任和使命。”而中國協和醫科大學教授楊功煥認為,謝劍平的說法極具欺騙性:“到目
關于組織推選2021年中國科學院和中國工程院院士候選人的通知化會字〔2021〕第002號 各單位會員、專業委員會和省級化工學會: 根據 《中國科協辦公廳關于組織推選2021年中國科學院和中國工程院院士候選人的通知》(科協辦發組字〔2021〕2號),中國化工學會開始組織推薦(提名)兩院院士候選人
關于組織推選2021年中國科學院和中國工程院院士候選人的通知化會字〔2021〕第002號 各單位會員、專業委員會和省級化工學會: 根據 《中國科協辦公廳關于組織推選2021年中國科學院和中國工程院院士候選人的通知》(科協辦發組字〔2021〕2號),中國化工學會開始組織推薦(提名)兩院院士候選人
“科學家應堅持學術行為標準,做‘大寫’的人,為社會樹立良好的榜樣。”9月21日,中國工程院原副院長杜祥琬在中國工程院“守正揚清”主題宣講會上作主題報告時說。 事實上,他曾在多個場合強調過這一觀點。可與以往不同的是,這次臺下坐著的是236位中國工程院院士。 為了加強科學道德建設,端正學術風氣,
“當前,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與我國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形成歷史性交匯。中國的發展面臨著嚴峻的挑戰和難得的重大機遇。”對當前全球科技發展形勢,中國工程院黨組書記、院長周濟有著深刻的認識。 周濟認為,黨中央提出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把科技創新擺在國家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是深刻把握國內外大勢、立足
從飛機噪音控制到削減風致災害,從智能材料到大數據存儲,從腫瘤治療到廁所革命……5月30日,在中國工程院第十四次院士大會全院學術報告會上,來自不同研究領域的6位中國工程院外籍院士,與在場院士分享、交流了一系列工程科技領域的前沿學術成果。 中國工程院外籍院士安道琳 從低噪音飛機到噪音控制 提
當選是創新的新起點 中國工程院2017年當選院士頒證儀式側記 今年的儀式,來得有點早。 11月27日上午,中國工程院2017年當選院士齊聚中國工程院,參加院士頒證儀式。同時參會的還有新院士們的家人和團隊成員,與他們一同分享當選的榮譽和喜悅。 “歡迎來到你們的‘家’。”中國工程院黨組書記李
在與德國科研人員商討建廠期間,羅沛霖在柏林斯大林大街 羅沛霖執筆的建議書 羅沛霖(1913年~2011年),生于天津。1935年畢業于上海交通大學,1938年3月參加革命,1952年獲得加州理工大學特殊榮譽銜哲學博士學位,1956年3月加入中國共產黨。 自1956年以來,羅沛霖為制定電
分析測試百科網訊 近日,中國工程院發布了以中央財政撥款為主,由中國工程院負責組織實施的咨詢研究項目的管理辦法。咨詢研究項目的開展是為了發揮中國工程科技界最高榮譽性、咨詢性學術機構的作用,按照建設國家高端智庫和“服務決策、適度超前”的要求,堅持咨詢研究的戰略性、前瞻性和綜合性,為國家宏觀決策提供準
各分支機構、會員單位及相關人士: 為做好2021年院士候選人推薦(提名)工作,根據中央關于改進和完善院士制度的工作部署和要求,按照中國科協開展院士候選人推薦(提名)工作的具體要求,現結合疫情防控常態化下工作要求,就有關事項通知如下。 一、院士候選人的標準和條件 (一)中國科學院院士候選人的標準
陳明憲編著的《公路工程與造價》一書,被指控是找“槍手”代寫的。 對2011年的那次院士評選,清華大學土木水利學院教授、中國工程院院士雷志棟至今記憶猶新:一個名叫陳明憲的廳官,因參評院士第一次走進了他的辦公室。一年之后,陳明憲因涉嫌腐敗落馬。 當時,雷志棟是中國工程院土木、水利與建筑工程學
中國工程院2013年院士增選工作已順利結束。在中國工程院主席團領導下,各學部嚴格按照《中國工程院章程》和《中國工程院院士增選工作實施辦法》的規定,堅持公平、公正的原則,通過科學、嚴謹的評審程序,選舉產生了51名新院士。 今年增選工作于2013年1月正式啟動。經
據中國工程院網站消息,中國工程院第十四次院士大會進行了院領導班子的換屆選舉工作。經中國工程院第十四次院士大會選舉,李曉紅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長,陳左寧、鐘志華、鄧秀新、何華武、王辰當選為中國工程院副院長。 李曉紅同志簡歷 李曉紅,1959年6月生,礦山安全技術專家。重慶人,
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隨著綜合國力的日臻強盛,以及高等教育事業的快速發展,當前我國的整體人才環境已經出現了嶄新的氣象。伴隨著來自國內外的高水平人才的集聚,可以說,我國的人才環境已經出現了一種“新常態”。 那么,這種新常態究竟有何特征?更重要的是,面對這種“新常態”,各級政府以及相關科
科學中國人(2008)年度人物頒獎典禮暨2009中國科技與經濟論壇在京隆重舉行 科技部黨組成員、科技日報社社長張景安,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工作辦公室主任陳傳宏,教育部科技發展中心主任李志民等為獲獎者頒獎。 科學中國人年度人物評選活動始于2002年。本屆評選以責任感、創新力、推動力為評選標
中國工程院黨組在最新一期《求是》雜志發表了題為《加強和改進院士隊伍建設》的文章。文章指出,院士增選工作面臨新的挑戰。各種不良社會風氣對院士增選工作帶來一定的沖擊:“助選”、“拉票”行為已對院士增選造成干擾;“集成、包裝”現象給院士增選工作增加了難度;增選中院士寬松討論的環境受到一定的影響。
近日,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分別發布了《中共中國科學院黨組關于十九屆中央第四輪巡視整改進展情況的通報》、《中共中國工程院黨組關于十九屆中央第四輪巡視整改進展情況的通報》,核心內容如下: 一、中國科學院巡視整改進展情況通報圖片源自互聯網 1、拓展院士增選推薦途徑,嚴格審核把關。健全完善院士推薦
“中國工程院院士增選嚴格遵循我院的‘章程’和‘辦法’。工程管理領域院士的增選,第一步看學術背景,第二步看管理業績和整體水平。當選中國工程院院士首先必須是科學家。” 中國工程院副院長、院士增選政策委員會主任旭日干5月26日接受新華社獨家專訪時表示。 25日,中國工程院
在此次黨和國家機構改革中,“高素質專業化的各方面優秀代表性人物”,成為機構主要組成人員的重要遴選標準之一。據《中國科學報》記者粗略統計,在已公布的全國人大、國務院、全國政協各機構人事任用名單中,不乏院士的身影。其中,21名院士任職全國人大機構,1名院士任職國務院機構,35名院士任職全國政協機構
50多位院士和100多位專家歷時兩年多的研究,明確了我國成為制造強國的階段性目標和各項指標,為中國制造業繪就發展藍圖—— 從今年政府工作報告中首次提出,到獲國務院常務會議審議通過,“中國制造2025”成為這一個月以來全民熱議的話題。這部被認為是我國實施制造強國戰略第一個十年的行動綱領,近期將對
科學中國人2009年度人物4月24日在京揭曉,王大珩、殷瑞鈺、王正國、陳清泉等11位院士和西北工業大學航海學院院長宋保維等46位我國科技界專家獲此殊榮。此外,兩院院士王大珩、中國地質大學原校長趙鵬大院士、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儀器科學與光電工程學院院長房建成還分獲終身成就獎、最受公眾關注獎和
2019年6月27日,兩年一次的亞太材料科學院(Asian Pacific Academy of Materials,APAM)會議在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召開。 會議選舉出新的院士(Academician)32名,副院士(Associate Academician)12名。其中我國大陸有16人當